一种平托移钢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869240 阅读: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05 17: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平托移钢机,包括拉杆轴、转臂轴和托钢臂;所述拉杆轴与转臂轴并列设置;所述托钢臂一端与拉杆轴铰接;所述托钢臂另一端置于拉杆轴上方且与拉杆轴垂直;所述托钢臂的下方沿托钢臂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升降机构和拉伸机构;所述升降机构的转臂一端与转臂轴铰接;所述拉伸机构的拉杆一端与拉杆轴铰接;所述托钢臂、升降机构和拉伸机构对应平行等间隔设置若干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平托移钢机,可以使型钢成型后从辊道上收集下料,运输成型型钢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A kind of flat tray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flat holder, including a pull rod shaft, a revolving arm shaft and a supporting steel arm; the pull rod shaft is arranged side by side with the arm shaft; the end of the steel arm is articulated with the pull rod shaft; the other end of the steel arm is placed above the pull rod shaft and perpendicular to the pull rod shaft; the bottom of the supporting steel arm is along the length direction of the steel arm. A lifting mechanism and a stretching mechanism are set up, one end of the lifting arm of the lifting mechanism is articulated with a revolving arm shaft, and one end of the drawing mechanism is articulated with the pull rod shaft, and the supporting steel arm, the lifting mechanism and the drawing mechanism are arranged in parallel and equal intervals.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flat supporting steel shifting machine, which can make the shaped steel after being formed and collect material from the roller table, and the transportation of formed steel is simple and convenient to us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平托移钢机
本技术属于机械加工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移钢机。
技术介绍
在型钢及棒材生产线上,型钢成型后从辊道上收集后移送到下料点,一般采用人工或者拨爪机械,工件移送困难且危险,工作条件差、效率低且故障率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平托移钢机,以使型钢成型后从辊道上收集下料,运输成型型钢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平托移钢机,包括拉杆轴、转臂轴和托钢臂;所述拉杆轴与转臂轴并列设置;所述托钢臂一端与拉杆轴铰接;所述托钢臂另一端置于拉杆轴上方且与拉杆轴垂直;所述托钢臂的下方沿托钢臂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升降机构和拉伸机构;所述升降机构的转臂一端与转臂轴铰接;所述拉伸机构的拉杆一端与拉杆轴铰接;所述托钢臂、升降机构和拉伸机构对应平行等间隔设置若干组。进一步,所述升降机构还包括转臂轴承座和转臂液压缸;所述转臂轴承座与转臂中部相互铰接;所述转臂另一端与转臂液压缸的转臂活塞杆相互铰接。进一步,所述拉伸机构还包括拉杆轴承座和拉杆液压缸;所述拉杆另一端与拉杆轴承座相互铰接;所述拉杆液压缸的拉杆活塞杆与拉杆中部相互铰接。进一步,所述升降机构和拉伸机构之间设置液压缸支座,所述转臂液压缸和所述拉杆液压缸的另一端均与液压缸支座相互铰接。进一步,所述液压缸支座、拉杆轴承座和转臂轴承座均固定在底座上。进一步,两个托钢臂之间等间隔设置若干个从托钢臂。进一步,所述从托钢臂正下方沿从托钢臂长度方向依次设置设置第二转臂轴承座和第二拉杆轴承座。进一步,所述第二转臂轴承座与从转臂一端相铰接;所述从转臂另一端与转臂轴相铰接;所述从转臂为转臂长度的一半。进一步,所述第二拉杆轴承座与从拉杆一端相铰接;所述从拉杆另一端与拉杆轴相铰接;所述从拉杆与拉杆长度相同。进一步,所述托钢臂和从托钢臂靠近转臂轴一侧均设置L型支架;所述支架的短边端部与托钢臂或从托钢臂相固定;所述支架的长边与托钢臂平行位于托钢臂上方。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平托移钢机具有以下优势:具有升降机构和拉伸机构,能够实现将型钢从辊道上举起并脱离,然后带动托钢臂和型钢移送到下料处;实现运输型钢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具有等间隔设置的托钢臂和从托钢臂,使转臂轴和拉杆轴的受力均匀;托钢臂下端具有升降机构和拉伸机构,而从托钢臂下端则不设置;不仅使举升和移送动作能够得以实现,并且节省设备使用,节约成本。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平托移钢机正视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平托移钢机A-A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平托移钢机B-B剖面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转臂轴承座;2-转臂;3-转臂液压缸;4-托钢臂;5-液压缸支座;6-拉杆液压缸;7-拉杆;8-拉杆轴承座;9-转臂轴;10-拉杆轴;11-从转臂;12-从拉杆;13-第二转臂轴承座;14-第二拉杆轴承座;15-底座;16-从托钢臂;17-支架。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如图1-3,一种平托移钢机,包括拉杆轴10、转臂轴9和托钢臂4;所述拉杆轴10与转臂轴9并列设置;所述托钢臂4一端与拉杆轴10铰接;所述托钢臂4另一端置于拉杆轴10上方且与拉杆轴10垂直;所述托钢臂4的下方沿托钢臂4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升降机构和拉伸机构;所述托钢臂4、升降机构和拉伸机构对应平行等间隔设置若干组;使型钢的两端均受力平衡。所述升降机构包括转臂轴承座1、转臂2和转臂液压缸3;所述转臂轴承座1与转臂2中部相互铰接;所述转臂2一端与转臂轴9铰接;所述转臂2另一端与转臂液压缸3的转臂活塞杆相互铰接;托钢臂4的上升高度与转臂活塞杆的伸长长度有关。所述拉伸机构包括拉杆轴承座8、拉杆7和拉杆液压缸6;所述拉伸机构的拉杆7一端与拉杆轴10铰接;所述拉杆7另一端与拉杆轴承座8相互铰接;所述拉杆液压缸6的拉杆活塞杆与拉杆7中部相互铰接;托钢臂4的拉伸长度与拉杆活塞杆的伸长长度有关。所述升降机构和拉伸机构之间设置液压缸支座5,所述转臂液压缸3和所述拉杆液压缸6的另一端均与液压缸支座5相互铰接。所述液压缸支座5、拉杆轴承座8和转臂轴承座1均固定在底座15上。两个托钢臂4之间等间隔设置若干个从托钢臂16;从而减小托钢臂4的受力;适宜的两个托钢臂4之间设置等间隔设置4个从托钢臂16。所述从托钢臂16正下方沿从托钢臂16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第二转臂轴承座13和第二拉杆轴承座14;所述第二转臂轴承座13与从转臂11一端相铰接;所述从转臂11另一端与转臂轴9相铰接;所述从转臂11为转臂2长度的一半;所述第二拉杆轴承座14与从拉杆12一端相铰接;所述从拉杆12另一端与拉杆轴10相铰接;所述从拉杆12与拉杆7长度相同;设置从转臂11和从拉杆12的主要目的是减轻转臂轴9和拉杆轴10的受重力,平衡整体的作用力。所述托钢臂4和从托钢臂16靠近转臂轴9一侧均设置L型支架17;所述支架17的短边端部与托钢臂4或从托钢臂16相固定;所述支架17的长边与托钢臂4平行位于托钢臂4上方;支架17相对于托钢臂4更高,能够深入到辊道间隙里面太高型钢的高度,从而使型钢沿托钢臂4向下滑动进而输送到下料处。使用时,转臂液压缸3带动转臂活塞杆伸长,进而与转臂活塞杆铰接的转臂2带动转臂轴9顺时针向上旋转,托钢臂4与其上的型钢举起,高于辊道面上;拉杆液压缸6带动拉杆活塞杆伸长,进而与拉杆活塞杆铰接的拉杆7带动拉杆轴10顺时针向前伸送,进而托钢臂4与其上的型钢向辊道旁运送,最终完成型钢的下料动作。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平托移钢机

【技术保护点】
一种平托移钢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拉杆轴(10)、转臂轴(9)和托钢臂(4);所述拉杆轴(10)与转臂轴(9)并列设置;所述托钢臂(4)一端与拉杆轴(10)铰接;所述托钢臂(4)另一端置于拉杆轴(10)上方且与拉杆轴(10)垂直;所述托钢臂(4)的下方沿托钢臂(4)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升降机构和拉伸机构;所述升降机构的转臂(2)一端与转臂轴(9)铰接;所述拉伸机构的拉杆(7)一端与拉杆轴(10)铰接;所述托钢臂(4)、升降机构和拉伸机构对应平行等间隔设置若干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平托移钢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拉杆轴(10)、转臂轴(9)和托钢臂(4);所述拉杆轴(10)与转臂轴(9)并列设置;所述托钢臂(4)一端与拉杆轴(10)铰接;所述托钢臂(4)另一端置于拉杆轴(10)上方且与拉杆轴(10)垂直;所述托钢臂(4)的下方沿托钢臂(4)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升降机构和拉伸机构;所述升降机构的转臂(2)一端与转臂轴(9)铰接;所述拉伸机构的拉杆(7)一端与拉杆轴(10)铰接;所述托钢臂(4)、升降机构和拉伸机构对应平行等间隔设置若干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平托移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还包括转臂轴承座(1)和转臂液压缸(3);所述转臂轴承座(1)与转臂(2)中部相互铰接;所述转臂(2)另一端与转臂液压缸(3)的转臂活塞杆相互铰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平托移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拉伸机构还包括拉杆轴承座(8)和拉杆液压缸(6);所述拉杆(7)另一端与拉杆轴承座(8)相互铰接;所述拉杆液压缸(6)的拉杆活塞杆与拉杆(7)中部相互铰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平托移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和拉伸机构之间设置液压缸支座(5),所述转臂液压缸(3)和所述拉杆液压缸(6)的另一端均与液压缸支座(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邢毅秦红波蒋佳明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天重中直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