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翻转式氮气缸冲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861597 阅读: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05 12: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翻转式氮气缸冲击装置,包括上模座、下模座,所述上模座内设有氮气缸,所述下模座内开设有供所述氮气缸的柱塞伸入的让位孔,所述下模座上设有可翻转的冲击件,第一,在模具工作状态下,冲击件翻转至覆盖所述让位孔,柱塞反复与冲击件接触压缩,在模具非工作状态下,冲击件翻转至离开所述让位孔,柱塞伸入所述让位孔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有效降低模具存放高度,减小模具装入机床的装模高度,还能降低导向高度,有利于提高模具强度和生产频次,进而提高生产效率。

A reversible nitrogen cylinder impact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n overturning nitrogen cylinder impact device, including an upper die seat and a lower die seat. The upper die seat is provided with a nitrogen cylinder. The lower die seat is provided with a transfer hole extended by the plunger for the nitrogen cylinder. The lower die seat is provided with a flip impact part. When the plunger is overlaid to cover the transfer hole, the plunger is repeatedly contacted with the impact part. In the non working state of the mold, the impact part is turned over to the transfer hole, and the plunger is inserted into the given hole. The utility model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height of the mold storage, reduce the mold loading height of the mold, and reduce the guidance height, improve the die strength and frequency of production, and then improve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翻转式氮气缸冲击装置
本技术属于模具
,特别是涉及一种可翻转式氮气缸冲击装置。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模具在存放状态下,模具内部的所有工作部件与弹性元件都需处于自由状态,不接触不压缩,并且模具在存放状态下模具的导向部位需有一定的导入量,因此,为了保证模具存放时模具内部的所有工作部件与弹性元件都需处于自由状态,模具的导向行程需加大导跟需加高。如今汽车零件基本都采用自动化生产,对于相同高度的导跟,生产频次越高越易干涉,亟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翻转式氮气缸冲击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等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可翻转式氮气缸冲击装置,包括上模座、下模座,所述上模座内设有氮气缸,所述下模座内开设有供所述氮气缸的柱塞伸入的让位孔,所述下模座上设有可翻转的冲击件,在模具工作状态下,冲击件翻转至覆盖所述让位孔,柱塞反复与冲击件接触压缩,在模具非工作状态下,冲击件翻转至离开所述让位孔,柱塞伸入所述让位孔中。进一步地,所述冲击件包括安装块以及铰接在所述安装块上的冲击块,所述安装块安装在所述下模座上。进一步地,所述冲击块包括挡块以及位于所述挡块两侧的支耳,两个支耳之间形成U形槽,所述安装块位于所述U形槽内。进一步地,所述两个支耳之间设有旋转轴,所述安装块穿设在所述旋转轴上,所述挡块绕所述旋转轴旋转。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块上设有至少一个安装孔,所述安装块通过所述安装孔配合锁紧件可拆卸安装在所述下模座上。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孔分别位于所述旋转轴的两侧。进一步地,所述旋转轴的中心线平行于所述下模座的安装面。进一步地,所述旋转轴的中心线垂直于所述柱塞的中心线。进一步地,所述旋转轴与所述安装块边缘之间的距离C小于所述旋转轴与所述U形槽底部的距离D。如上所述,本技术的可翻转式氮气缸冲击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可有效降低模具存放高度,减小模具装入机床的装模高度,还能降低导向高度,有利于提高模具强度和生产频次,进而提高生产效率。附图说明图1显示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模具非工作状态结构示意图。图2显示为图1的A部放大图。图3显示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模具工作状态结构示意图。图4显示为图3的B部放大图。图5显示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冲击件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显示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冲击块结构示意图。图7显示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冲击件俯视结构示意图。零件标号说明1—冲击件2—氮气缸21—柱塞3—上模座4—下模座5—安装块51—安装孔6—冲击块61—挡块62—支耳63—U形槽7—旋转轴8—让位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如图1-图7所示,一种可翻转式氮气缸冲击装置,包括上模座3、下模座4,上模座3内设有氮气缸2,下模座4内开设有供氮气缸2的柱塞21伸入的让位孔8,下模座4上设有可翻转的冲击件1,在模具工作状态下,冲击件1翻转至覆盖让位孔8,柱塞21反复与冲击件1接触压缩,冲击件1起到缓冲模具冲压的作用,在模具非工作状态下,冲击件1翻转至离开让位孔8,柱塞21伸入让位孔8中,降低模具的存放高度,减小模具装入机床的装模高度,并且,模具设计时可以降低导跟高度,提高冲压频次,从而提高模具的生产效率。如图5所示,冲击件1包括安装块5以及铰接在安装块5上的冲击块6,安装块5安装在下模座4上,安装块5起到固定作用,冲击块6只会翻转运动,而不会在其他方向上运动。如图6所示,冲击块6包括挡块61以及位于挡块61两侧的支耳62,两个支耳62之间形成U形槽63,安装块5位于U形槽63内,不会发生位置干涉。挡块61覆盖让位孔8时,其下底面与下模座4的安装面接触,起到良好的缓冲作用。进一步地,两个支耳62之间设有旋转轴7,安装块5穿设在旋转轴7上,挡块61绕旋转轴7旋转,模具工作状态时,挡块6翻转,将让位孔8覆盖,柱塞21反复与冲击件1的挡块6接触压缩,挡块6起到缓冲减震作用,模具非工作状态时,挡块6翻转至离开让位孔8,柱塞21伸入让位孔8中,有效降低模具的存放高度。模具的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可以快速切换。进一步地,安装块5上设有至少一个安装孔51,安装块5通过安装孔51配合锁紧件可拆卸安装在下模座4上,安装方便,锁紧件可以为螺栓等。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安装孔51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位于旋转轴7的两侧,结构稳固。进一步地,旋转轴7的中心线平行于下模座4的安装面,旋转轴7的中心线垂直于柱塞21的中心线,旋转轴7与安装块5边缘之间的距离C小于旋转轴7与U形槽63底部的距离D,挡块6可以绕旋转轴7旋转180°,实现模具工作状态与非工作状态的切换。此时的安装块5边缘是指安装块5上平行于旋转轴7中心线的边缘。综上所述,本技术将可翻转式氮气缸冲击件安装于下模座上,当模具在工作状态下,翻转可翻转式氮气缸冲击件,将冲击件安装面上的氮气缸让位孔盖住,氮气缸与冲击件接触压缩,冲击件起缓冲减震作用;当模具在存放与运输状态下,翻转可翻转式氮气缸冲击件,将氮气缸让位孔露出,氮气缸伸入让位孔从而降低模具的存放高度,减小模具装入机床的装模高度,并且,模具设计时可以降低导向高度,提高冲压频次,从而提高模具的生产效率。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技术。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技术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
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技术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技术的权利要求所涵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可翻转式氮气缸冲击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翻转式氮气缸冲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座(3)、下模座(4),所述上模座(3)内设有氮气缸(2),所述下模座(4)内开设有供所述氮气缸(2)的柱塞(21)伸入的让位孔(8),所述下模座(4)上设有可翻转的冲击件(1),在模具工作状态下,冲击件(1)翻转至覆盖所述让位孔(8),柱塞(21)反复与冲击件(1)接触压缩,在模具非工作状态下,冲击件(1)翻转至离开所述让位孔(8),柱塞(21)伸入所述让位孔(8)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翻转式氮气缸冲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座(3)、下模座(4),所述上模座(3)内设有氮气缸(2),所述下模座(4)内开设有供所述氮气缸(2)的柱塞(21)伸入的让位孔(8),所述下模座(4)上设有可翻转的冲击件(1),在模具工作状态下,冲击件(1)翻转至覆盖所述让位孔(8),柱塞(21)反复与冲击件(1)接触压缩,在模具非工作状态下,冲击件(1)翻转至离开所述让位孔(8),柱塞(21)伸入所述让位孔(8)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翻转式氮气缸冲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件(1)包括安装块(5)以及铰接在所述安装块(5)上的冲击块(6),所述安装块(5)安装在所述下模座(4)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翻转式氮气缸冲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块(6)包括挡块(61)以及位于所述挡块(61)两侧的支耳(62),两个支耳(62)之间形成U形槽(63),所述安装块(5)位于所述U形槽(63)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飞符兴武杨晓东王卫生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平伟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