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853050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04 04: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一种背光模块,包含导光板、光源、光学膜片组、反光层以及光致激发条。导光板具有相背的底面及顶面,以及位于底面及顶面侧边的入光侧边。光源设置朝向入光侧边,并产生光线自入光侧边进入导光板。光学膜片组与顶面相对。反光层与底面相对。光致激发条设置于反光层及导光板之间,并沿导光板的边缘延伸。

Backlight modul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backlight module, which comprises a light guide plate, a light source, an optical diaphragm group, a reflecting layer and a light induced excitation strip. The light guide plate has a back surface and a top surface, and a side entry side located on the bottom and the top side. The light source is set towards the side of the light and generates light to enter the light guide plate from the light side. The optical diaphragm group is relative to the top surface. The reflective layer is relative to the bottom. The light induced stripe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reflecting layer and the light guide plate, and extends along the edge of the light guide plat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背光模块
本技术涉及一种背光模块。具体而言,特别涉及一种量子点显示器的背光模块。
技术介绍
现有量子点显示器是利用蓝光激发量子点并产生红光及绿光,再混合蓝光而形成白光。而背光模块架构中的棱镜片、反射式增亮膜等膜片均可将光源回收再利用,使量子点膜片达到较佳的颜色转换效果。然而,于背光模块中,对于远离发光源愈远的光线,其回收再利用的效率较差,也就是说背光模块中周围光源的回收再利用效率有待提升。具体来说,较靠近边缘的光线由于波形及角度等问题,有较大的机率一次即出光,难以回收再利用。因此,周围光线由蓝光转换为白光的效果不佳,于画面周围会形成有漏光现象,造成画面品质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于背光模块中的反光层与导光板之间设置光致激发条的结构,能有效解决提高量子点显示器的画面品质。背光模块包含导光板、光源、光学膜片组、反光层以及光致激发条。导光板具有相背的底面及顶面,以及位于底面侧边及顶面侧边之间的入光侧边。光源设置朝向入光侧边,并产生光线自入光侧边进入导光板。光学膜片组与顶面相对。反光层与底面相对。光致激发条设置于反光层及导光板之间,并沿导光板的边缘延伸。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附图说明图1A及图1B为本技术背光模块的一实施例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背光模块的一实施例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背光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图4A为本技术背光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图4B为本技术背光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图5A为本技术背光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图5B为本技术背光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图6A为本技术背光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图6B为本技术背光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图7A及图7B为本技术背光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图7C及图7D为本技术背光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1背光模块11导光板12光源13光学膜片组14反光层15光致激发条16反光条17滤光条18光折射条111底面112顶面113入光侧边114第一侧边115第二侧边131光致激发膜片132膜片133偏光板151第一部分152第二部分181外侧部分182内侧部分14a、14b、14c、15a、15b、15c开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以附图配合文字叙述揭露本技术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技术。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现有的结构与元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出。请参阅图1A及图1B,背光模块1较佳包含导光板11、光源12、光学膜片组13、反光层14以及光致激发条15。导光板11具有彼此相背的底面111及顶面112,以及位于底面111及顶面112侧边的入光侧边113。光源12较佳为蓝光发光二极管,并朝向入光侧边113设置,以使光源12产生的光线自入光侧边113进入导光板111。于本实施例中,光源12为蓝光发光二极管灯条的态样呈现,但不以此为限。光学膜片组13与顶面112相对设置,较佳包含光致激发膜片131及膜片132,并可另包含偏光板133、扩散片(图未示)或其他光学膜片。本实施例的膜片132可选自增亮膜或反射式增亮膜,较佳设置于光致激发膜片131背向光致激发条15的一面,可以本身的光学性质提供增亮的效果,或将无法穿过偏光板133的光线反射回收利用后,再穿过偏光板133而达到增亮的目的。反光层14与底面111相对设置。本实施例中的光致激发条15与反光层14之间可通过黏着层相互黏合,但不以此方式为限。在较佳实施例中,光致激发膜片131及光致激发条15中分别具有多个量子点,且各自具有的量子点受到相同光线激发后所产生的光线具有相同或近似的频谱,藉此可调控出相同或近似波长(颜色)的光线,避免色偏的情形。较佳而言,光致激发膜片131及光致激发条15中的量子点的平均直径近似或相同。然而在不同实施例中,亦可以其他不同物质,例如荧光粉,来填入光致激发膜片131或光致激发条15中,以产生受激产生不同波长光线的效果。光致激发条15较佳裁成条状,但不以此为限。光致激发条15位于反光层14及导光板11之间,并沿导光板11的边缘延伸设置,通过此光致激发条15的特性及位置将导光板11边缘的光转换为较偏白色的光线或其他可与蓝光调和而成白光的光线。由于此部分的蓝光光线在抵达光致激发膜片131前先经由光致激发条15转换为较偏白色的光线或其他可与蓝光调和而成白光的光线,因此可调高在显示面边缘附近最终出射光线中的白光比例,减轻原本在显示面边缘因光线转换效率不佳而产生的色偏状况。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光致激发条15具有第一部分151及第二部分152,分别沿导光板11的第一侧边114及第二侧边115延伸。导光板11的第一侧边114与入光侧边113相对且平行,第二侧边115分别连接第一侧边114与入光侧边113。须说明的是,由于原始光线于第一部分151反射后受到背光模块边框的影响较大,因此,第一部分151垂直于第一侧边114的宽度h1会大于第二部分152垂直于第二侧边115的宽度h2,藉此设计以提高第一部分151光的转换效率。值得一提的是,光致激发条15的一部分151主要以现今背光模块边框的宽度对应设计,避免宽度过大而降低大视角下的画面品质。本实施例的第二部分152约为0.5~5mm,但不以此为限。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请参阅图3。本实施例主要于导光板11对应于光致激发条15的端面上,亦即在第一侧边114的端面上设置反光条16。反光条16可与光致激发条15具有实质相同的延伸方向,两者均沿着第一侧边114延伸。藉由反光条16的设计,当光线折射出导光板11时,能被反光条16反射后回收利用,可提高边缘光线反射的效率。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请参阅图4A及图4B。于图4A中,在导光板11及光致激发条15之间设置滤光条17,且光致激发条15夹于滤光条17及反光层14之间。滤光条17较佳与光致激发条15叠合,但不以此为限。据此设计,若原始蓝色光线被光致激发条15转换过多为波长较长的光线,可能会造成画面边缘偏黄,此时可通过滤光条17将至少部分黄光Y滤除,避免混合出过多的黄光。图4B所示为加设滤光条17的另一实施例,将滤光条17设置于光致激发条15与反光层14之间,滤光条17亦与光致激发条15叠合。在此实施例中,原始光线先经过光致激发条15调变过后才抵达滤光条17,并经反射后再穿过滤光条17后回到光致激发条15,因此等于在经过光致激发条15调变后通过滤光条17两次,因此可能滤除较多的黄光Y,滤光效率较佳。然而在图4A的实施例中,原始光线先经过滤光条17后才抵达光致激发条15进行调变,并经反射后再穿过光致激发条15进行调变后回到滤光条17。由于原始光线第一次通过滤光条17时含有的黄光Y甚少,因此被滤除的光线量较少,整体的光线利用率较高。需说明的是,于其他实施例中,滤光条17亦可设计为渐进式滤光的结构,例如,滤光条17在愈靠近面内的滤光效果愈佳,而在愈靠近导光板11边缘的位置具有相对较小的滤光效果。由于较靠近边缘的区域较需要光致激发条15的光线来调整减轻偏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背光模块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导光板,具有相背的一底面及一顶面,以及位于该底面及该顶面侧边的一入光侧边;一光源,设置朝向该入光侧边,并产生一光线自该入光侧进入该导光板;一光学膜片组,设置与该顶面相对;其中,该光学膜片组中至少包含一光致激发膜片;一反光层,设置与该底面相对;以及一光致激发条,设置于该反光层及该导光板之间,并沿该导光板的边缘延伸。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6.09 TW 1062084091.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导光板,具有相背的一底面及一顶面,以及位于该底面及该顶面侧边的一入光侧边;一光源,设置朝向该入光侧边,并产生一光线自该入光侧进入该导光板;一光学膜片组,设置与该顶面相对;其中,该光学膜片组中至少包含一光致激发膜片;一反光层,设置与该底面相对;以及一光致激发条,设置于该反光层及该导光板之间,并沿该导光板的边缘延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光学膜片组包含:一膜片,选自于一增亮膜及一反射式增亮膜中之一;其中,该膜片设置于该光致激发膜片背向该光致激发条的一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板具有:一第一侧边,与该入光侧边平行且相对;以及一第二侧边,分别连接于该第一侧边及该入光侧边的一端;其中,该光致激发条具有一第一部分及一第二部分分别沿该第一侧边及该第二侧边延伸,该第一部分垂直于该第一侧边的宽度大于该第二部分垂直于该第二侧边的宽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一反光条,该反光条设置于该导光板对应于该光致激发条的端面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睿胜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