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开机电路及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845708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03 23: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开机电路及电子设备,包括:第一延时模块、第二延时模块、第一比较模块、第二比较模块、开关模块、控制输出模块;上述自动开机电路通过上述六个模块的相互配合,可以在待机标志信号触发端输入待机标志信号时,自动输出开关信号。从而当上述自动开机电路应用于电子设备中时,可以通过自动输出的开关信号控制电子设备自动上电,与现有技术中采用物理按钮相比,可以避免额外的设置物理按钮,节省成本以及省去人为按按钮的动作;与现有技术中采用软件与硬件结合的MCU相比,可以节省软件程序开发环节,降低成本以及提高控制稳定性。

An automatic starting circuit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automatic opening circuit and an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a first delay module, a second delay module, a first comparison module, a second comparison module, a switch module and a control output module. The automatic opening circuit can be triggered at the standby signal signal through the mutual matching of the above six modules. When the standby sign signal is input, the switch signal is automatically output. When the automatic opening circuit is applied to the electronic equipment, the automatic power on the electronic device can be controlled by the automatic switching signal. Compared with the physical buttons in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it can avoid the extra physical buttons, save the cost and save the action of pushing the button by man; and it is used in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Compared with MCU, software and hardware can save software development links, reduce costs and improve control stabil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开机电路及电子设备
本技术涉及系统硬件
,特别涉及一种自动开机电路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一般电子设备中的处理器芯片需要通过具有一定时长的低脉冲信号的控制以进行上电开机。目前,一般通过以下两种方法得到上述低脉冲信号。其中,第一种方法是在电子设备中额外的设置物理按钮,通过手动按按钮来得到上述低脉冲信号;第二种方法是采用软件与硬件相结合的MCU(MicrocontrollerUnit,微控制单元)来得到上述低脉冲信号。针对第一种方法,由于需要在电子设备中额外的设置物理按钮,导致生产成本增加以及需要手动操作。针对第二种方法,还需要额外的进行软件程序的开发,导致生产成本增加以及控制的稳定性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自动开机电路及电子设备,用以仅采用硬件的方式即可自动生成用于上电开机的控制信号,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以及提高稳定性。因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动开机电路,包括:第一延时模块、第二延时模块、第一比较模块、第二比较模块、开关模块、控制输出模块;其中,所述第一延时模块的输入端与待机标志信号触发端相连,所述第一延时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比较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一延时模块用于根据第一预设延时时长将所述待机标志信号触发端的信号延时输出;所述第一比较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开关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一比较模块用于仅在其输入端的信号的电压大于第一预设电压时输出具有第一电平的信号;所述第二延时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待机标志信号触发端相连,所述第二延时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比较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二延时模块用于根据第二预设延时时长将所述待机标志信号触发端的信号延时输出;所述第二比较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开关模块的控制端相连;所述第二比较模块用于仅在其输入端的信号的电压大于第二预设电压时输出具有第二电平的信号;所述开关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输出模块的控制端相连;所述开关模块用于在其控制端的信号的控制下将其输入端的信号输出;所述控制输出模块的第一输入端与电源端相连,第二输入端与接地端相连,输出端与所述自动开机电路的开关信号输出端相连;所述控制输出模块用于在其控制端的信号的控制下分别将所述电源端或所述接地端的信号输出。优选地,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自动开机电路中,所述第一延时模块包括:第一电阻、第一电容以及第一二极管;其中,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作为所述第一延时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分别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相连,作为所述第一延时模块的输出端;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源端相连;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接地端相连。优选地,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自动开机电路中,所述第二延时模块包括:第二电阻、第二电容以及第二二极管;其中,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作为所述第二延时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分别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相连,作为所述第二延时模块的输出端;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源端相连;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接地端相连。优选地,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自动开机电路中,所述第一比较模块包括:第一比较器、第三电阻以及第四电阻;其中,所述第一比较器的同相输入端作为所述第一比较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第一比较器的反相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比较器的第一电压端与所述电源端相连,所述第一比较器的第二电压端与所述接地端相连,所述第一比较器的输出端作为所述第一比较模块的输出端;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源端相连;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接地端相连。优选地,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自动开机电路中,所述第一比较模块还包括:第三电容;其中,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端相连,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接地端相连。优选地,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自动开机电路中,所述第二比较模块包括:第二比较器、第五电阻以及第六电阻;其中,所述第二比较器的反相输入端作为所述第二比较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第二比较器的同相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比较器的第一电压端与所述电源端相连,所述第二比较器的第二电压端与所述接地端相连,所述第二比较器的输出端作为所述第二比较模块的输出端;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源端相连;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接地端相连。优选地,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自动开机电路中,所述第二比较模块还包括:第四电容;其中,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端相连,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接地端相连。优选地,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自动开机电路中,所述开关模块包括: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以及第七电阻;其中,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作为所述开关模块的控制端,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源极与所述接地端相连,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栅极相连;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源极作为所述开关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漏极作为所述开关模块的输出端;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源极相连,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栅极相连。优选地,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自动开机电路中,所述控制输出模块包括:第三晶体管与第八电阻;其中,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栅极作为所述控制输出模块的控制端,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源极作为所述控制输出模块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漏极作为所述控制输出模块的输出端;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作为所述控制输出模块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漏极相连。优选地,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自动开机电路中,所述控制输出模块还包括:第九电阻;其中,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栅极相连,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接地端相连。相应地,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任一种自动开机电路。本技术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开机电路及电子设备,包括:第一延时模块、第二延时模块、第一比较模块、第二比较模块、开关模块、控制输出模块;其中,第一延时模块用于根据第一预设延时时长将待机标志信号触发端的信号延时输出;第一比较模块用于仅在其输入端的信号的电压大于第一预设电压时输出具有第一电平的信号;第二延时模块用于根据第二预设延时时长将待机标志信号触发端的信号延时输出;第二比较模块用于仅在其输入端的信号的电压大于第二预设电压时输出具有第二电平的信号;开关模块用于在其控制端的信号的控制下将其输入端的信号输出;控制输出模块用于在其控制端的信号的控制下分别将电源端或接地端的信号输出,即可以在其控制端的信号的控制下输出高电平信号或低电平信号。因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自动开机电路通过上述六个模块的相互配合,可以在待机标志信号触发端输入待机标志信号时,自动输出开关信号。从而当上述自动开机电路应用于电子设备中时,可以通过自动输出的开关信号控制电子设备自动上电,与现有技术中采用物理按钮相比,可以避免额外的设置物理按钮,节省成本以及省去人为按按钮的动作;与现有技术中采用软件与硬件结合的MCU相比,可以节省软件程序开发环节,降低成本以及提高控制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自动开机电路及电子设备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开机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延时模块、第二延时模块、第一比较模块、第二比较模块、开关模块、控制输出模块;其中,所述第一延时模块的输入端与待机标志信号触发端相连,所述第一延时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比较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一延时模块用于根据第一预设延时时长将所述待机标志信号触发端的信号延时输出;所述第一比较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开关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一比较模块用于仅在其输入端的信号的电压大于第一预设电压时输出具有第一电平的信号;所述第二延时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待机标志信号触发端相连,所述第二延时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比较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二延时模块用于根据第二预设延时时长将所述待机标志信号触发端的信号延时输出;所述第二比较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开关模块的控制端相连;所述第二比较模块用于仅在其输入端的信号的电压大于第二预设电压时输出具有第二电平的信号;所述开关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输出模块的控制端相连;所述开关模块用于在其控制端的信号的控制下将其输入端的信号输出;所述控制输出模块的第一输入端与电源端相连,第二输入端与接地端相连,输出端与所述自动开机电路的开关信号输出端相连;所述控制输出模块用于在其控制端的信号的控制下分别将所述电源端或所述接地端的信号输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开机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延时模块、第二延时模块、第一比较模块、第二比较模块、开关模块、控制输出模块;其中,所述第一延时模块的输入端与待机标志信号触发端相连,所述第一延时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比较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一延时模块用于根据第一预设延时时长将所述待机标志信号触发端的信号延时输出;所述第一比较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开关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一比较模块用于仅在其输入端的信号的电压大于第一预设电压时输出具有第一电平的信号;所述第二延时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待机标志信号触发端相连,所述第二延时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比较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二延时模块用于根据第二预设延时时长将所述待机标志信号触发端的信号延时输出;所述第二比较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开关模块的控制端相连;所述第二比较模块用于仅在其输入端的信号的电压大于第二预设电压时输出具有第二电平的信号;所述开关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输出模块的控制端相连;所述开关模块用于在其控制端的信号的控制下将其输入端的信号输出;所述控制输出模块的第一输入端与电源端相连,第二输入端与接地端相连,输出端与所述自动开机电路的开关信号输出端相连;所述控制输出模块用于在其控制端的信号的控制下分别将所述电源端或所述接地端的信号输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开机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时模块包括:第一电阻、第一电容以及第一二极管;其中,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作为所述第一延时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分别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相连,作为所述第一延时模块的输出端;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源端相连;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接地端相连。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开机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延时模块包括:第二电阻、第二电容以及第二二极管;其中,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作为所述第二延时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分别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相连,作为所述第二延时模块的输出端;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源端相连;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接地端相连。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开机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比较模块包括:第一比较器、第三电阻以及第四电阻;其中,所述第一比较器的同相输入端作为所述第一比较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第一比较器的反相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比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国宝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