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型支撑装置及其扁状支架外壳的形成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836872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03 18:49
本发明专利技术薄型支撑装置包括升降机构以及扁状支架,升降机构包括立柱、两个滑动单元及定力弹簧,立柱的两个柱端接固于扁状支架中,这两个滑动单元通过连接结构越过立柱柱身而彼此拉掣,以沿着立柱的至少两个柱侧滑移,从而形成同步升降,再通过立柱柱端的定力弹簧接固连接结构,以拉掣这两个滑动单元停滞,其中一个滑动单元还穿过并沿着扁状支架窄侧的纵向长孔滑移,用以承接显示器;而本发明专利技术薄型支撑装置的扁状支架外壳的形成方法,是通过在条状胚板上加工出各固定区(段)及平行的两条渐开状凹沟,并使各沟底形成薄连接部,再以两两桥接结构间隔接固于前、后板的长段,接着依次进行一次性弯折,使其中的两个桥接结构接固板中短段,形成外壳。

Thin support devic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flat support housing

The invention comprises a lifting mechanism and a flat support. The lifting mechanism includes a vertical column, two sliding units and a force spring, and the two columns of the vertical column are fixed in a flat bracket. The two slide units pull through the column columns through the connecting structure to slip along at least two column sides along the column, In order to form a synchronous lift, the two sliding units are stagnated with a drawing bar through the fixed spring end of the column column, one of which slips through and slides along the narrow side of the flat bracket to carry on the display; and the forming method of the flat support shell of the invention of the thin support device is invented. By processing the fixed area (section) and parallel two gradually open concave grooves on the strip, the bottom of each ditch is formed to form a thin connection part, and then the long section of the front and back plates is fixed at the interval between the 22 bridging structures, and then the two of the two bridge structures are connected to the short section of the plate to form the shel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薄型支撑装置及其扁状支架外壳的形成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支撑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薄型支撑装置,其适用于连接并支撑显示器,且通过该薄型支撑装置内具有的升降机构,使所承接的显示器产生升降运动。
技术介绍
由于现今显示器的技术进步,具有相同面板对角线长度的显示器已经渐趋轻薄,为了配合渐趋轻薄的显示器结构并降低其厚重感,通过改变传统支架的结构设计,使其整体通过减少采用金属铸件、或是避免采用整个支架为一体铸造等技术手段,以此达到有效利用空间且减少结构宽度/厚度的效果。例如本申请人申请过一种升降装置(中国台湾新型专利公告号M527198)所示,其包括一支架,该支架包括一上立架,其左右侧对向地设有一对轨槽,该对轨槽前方各自纵向开设一穿槽;一支承座,其具有一后端垂直向延伸一对翼片的座片,该对翼片的左右侧壁对称地设有一对套设于该对轨槽内的滑移座,各所述滑移座开设复多个排成两列且与各所述滑移座之一相邻侧壁相通的轮孔,各所述列轮孔中的至少一个轮孔内套设一滚轮,使各所述滚轮局部外露于各所述滑移座的该相邻侧壁,并邻接于各所述轨槽的对应内壁,另将一端封片结合于该滑移座,以便将该两列轮孔封闭,而该对翼片则穿设于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薄型支撑装置及其扁状支架外壳的形成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升降机构的薄型支撑装置,其内的升降机构能使所承接的显示器产生升降运动;而所述薄型支撑装置包括:扁状支架,其窄侧设有纵向长孔,以连通所述扁状支架内所具有的容置空间;立柱,以其两个柱端分别接固容置空间中的相对的两个端部,从而使所述立柱所具有的柱身形成中心支柱;第一滑动单元,用以承接所述显示器,所述第一滑动单元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滚动件,以滚动接触所述柱身的柱侧,并使所述第一活动单元穿过并沿着所述纵向长孔滑移;第二滑动单元,其位于所述柱身的相对柱侧,并通过至少一个连接结构越过所述柱身以连接且固定于所述第一滑动单元,使彼此拉掣的两个滑动单元分别沿着所述柱身相对的两个柱侧滑移,形成同步升降;以...

【技术特征摘要】
2016.10.21 TW 105216153;2017.02.23 TW 1061062481.一种具有升降机构的薄型支撑装置,其内的升降机构能使所承接的显示器产生升降运动;而所述薄型支撑装置包括:扁状支架,其窄侧设有纵向长孔,以连通所述扁状支架内所具有的容置空间;立柱,以其两个柱端分别接固容置空间中的相对的两个端部,从而使所述立柱所具有的柱身形成中心支柱;第一滑动单元,用以承接所述显示器,所述第一滑动单元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滚动件,以滚动接触所述柱身的柱侧,并使所述第一活动单元穿过并沿着所述纵向长孔滑移;第二滑动单元,其位于所述柱身的相对柱侧,并通过至少一个连接结构越过所述柱身以连接且固定于所述第一滑动单元,使彼此拉掣的两个滑动单元分别沿着所述柱身相对的两个柱侧滑移,形成同步升降;以及定力弹簧,其设置在所述立柱的柱端,所述定力弹簧伸出的端部连接且固定于所述至少一个连接结构,以通过预先设定的弹力形成拉掣作用,使同步动作的这两个滑动单元停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升降机构的薄型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以其柱身在所述容置空间中划分出两个纵向通道,所述第一滑动单元位于其中一个纵向通道中,而所述第二滑动单元位于所述柱身相对柱侧的另一个纵向通道中;所述柱身的另外的相对的两个柱侧分别与所述扁状支架的长侧内壁之间形成间隙,以供所述至少一个连接结构和所述定力弹簧的端部通过。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升降机构的薄型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动单元是扁状,其包括彼此相连为一体的滑车结构和支承臂结构,所述支承臂结构穿过所述纵向长孔且沿着所述纵向长孔滑移,所述滑车结构具有窄侧以面向所述立柱的柱身,所述窄侧设有至少一个凹槽,以配置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滚动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升降机构的薄型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相对的两个柱端分别形成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所述滑车结构的一端触及所述第一横梁的斜面形成上升止挡状态、或是所述滑车结构的另一端触及所述第二横梁的阶部形成下降止挡状态。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具有升降机构的薄型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动单元具有相对的两个宽侧面,各宽侧面分别隆起有台阶并设置有摩擦块,所述第二滑动单元设有可拆卸的衔接片,所述至少一个连接结构进一步是由所述衔接片的相对的两个侧边分别弯折而成的两个连接侧翼,它们分别越过所述立柱柱身的间隙以连接且固定于所述第一滑动单元的各个台阶,各个摩擦块分别抵靠且摩擦接触于所述扁状支架的各个长侧内壁面。6.根据权利要求2或5所述具有升降机构的薄型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的柱端设有簧座,以配置容纳所述定力弹簧,所述定力弹簧的端部以及所述第一滑动单元的台阶分别连接和固定于其中一个连接结构的相对两面,另外设有固定片与所述连接结构将所述定力弹簧的所述端部夹固。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具有升降机构的薄型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扁状支架进一步包括基板、外壳以及多个长、短连接片,这些长连接片和这些短连接片分别纵向跨接和横向并排于所述立柱相对的两个柱端,且分别接固于所述外壳内壁面,使所述容置空间形成在所述扁状支架的上部内,所述外壳是以相同宽度的两个长侧板和一个短顶板弯折而成,通过这两个长侧板使所述外壳跨置在所述基板上,并在所述扁状支架的下部形成有开口;其中还进一步包括:承接板和底座,所述底座的座顶设有定位凹槽,以供所述基板嵌入而使所述扁状支架站立,所述承接板的一面承接所述显示器,所述承接板的相对面则通过枢纽器与所述第一滑动单元形成枢接。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具有升降机构的薄型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滑动单元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滚动件,以滚动接触所述柱身的另一个柱侧。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具有升降机构的薄型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柱身的另一个柱侧设有轨道,所述第二滑动单元是无滚动件的滑轨,以沿着所述轨道滑移。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具有升降机构的薄型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柱身的另一个柱侧设有轨道,所述第二滑动单元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滚动件,以滚动接触所述轨道,进而使所述第二滑动单元沿着所述轨道滑移。11.一种薄型支撑装置的扁状支架外壳的形成方法,其包括下列步骤:步骤A:提供以金属挤压制成的条状胚板;步骤B:在所述条状胚板的长宽侧的前、后两端部及两端部之间,分别加工出前段固定区、后段固定区以及中间固定区,并在所述中间固定区横向深削出彼此平行的第一渐开状凹沟和第二渐开状凹沟,且在各所述渐开状凹沟的沟底分别形成第一薄连接部和第二薄连接部;其中,所述长宽侧被这两个渐开状凹沟划分成板前长段、板中短段和板后长段,且所述中间固定区被划分成板前固定区段、板中第一固定区段、板中第二固定区段和板后固定区段;步骤C:提供至少四个桥接结构,各所述桥接结构包括彼此相连以形成夹角的固定片段和作为基准用的对接片段,并使其中两个桥接结构以各自的固定片段分别对接所述板前固定区段和所述板后固定区段,以使各自的对接片段立起并分别对齐沟边棱线,而另外两个桥接结构以各自的固定片段分别对接所述前段固定区和所述后段固定区,以让各自的对接片段立起;以及步骤D:定位所述条状胚板的板中短段后,分别压迫所述板前长段和所述板后长段以进行一次性弯折,使其中的这两个桥接结构以各自的对接片段分别触及并接固于所述板中第一固定区段和所述板中第二固定区段,而另外两个桥接结构的对接片段相交错,由此完成一次性弯折成型,使所述条状胚板及其板中短段、板前长段和板后长段分别成为外壳的短顶板和所述短顶板两侧的长侧板,并使容置空间形成于所述外壳内的所述至少四个桥接结构之间。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薄型支撑装置的扁状支架外壳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的步骤B至步骤D还分别包括:步骤B,所述第一渐开状凹沟的相对的两个沟侧斜面之间会形成第一夹角,并使其沟底窄面宽度小于所述第一薄连接部的厚度,所述第二渐开状凹沟的相对的两个沟侧斜面之间会形成第二夹角,并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国峰许柏涵黄圣翔
申请(专利权)人:兆利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