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鱼类池塘圈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824813 阅读: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03 11: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鱼类池塘圈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系统是一个可循环的圈养系统,该系统至少包括一个圈养装置(100)、集排污装置(200)、曝气装置(300)、循环水装置(400)和废弃物处理装置(500)。公开了各装置的详细配置及其功能,能够相互匹配和整体运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具体应用的方法和步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有机型和友好型鱼类养殖系统。试验表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圈养养殖的日常排污效率约为95%。每亩单产达5吨,是常规散养单产的4~5倍。

A fish pond captive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belong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aquaculture. It specifically relates to a fish pond captive device. The system is characterized by a recirculating system of captivity, which includes at least one captive device (100), a sewage collecting device (200), a aeration device (300), a circulating water device (400) and a waste disposal device (500). The detailed configuration and functions of the devices are disclosed, and they can be matched and run integrally. The utility model also discloses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method and steps. The utility model is a type and friendly fish culture system. The experiment shows that the daily discharge efficiency of captive breeding is about 95%. The yield per mu is 5 tons, which is 4~5 times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bulk produ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鱼类池塘圈养装置
本技术属于水产养殖
,具体涉及一种鱼类池塘圈养装置。
技术介绍
我国延续数千年的池塘养鱼模式实际是一种散养模式,即鱼类可自由活动于整个养殖水体。这种模式在放养密度较低、水体鱼类承载量小于水体自净能力时,为一种生态养殖模式。此时,鱼类的残饵、粪便等废弃物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可充分转化为无机营养物质,再经食物链(网)流向滤食性及杂食性鱼类,从而体现了营养物质的高效、循环利用,因而成为世界所推崇的中国式典型生态混养模式。但若放养密度过大、水体承载的鱼类数量超过其自净能力时,则残饵、粪便等有机物无法及时被微生物矿化、分解导致有机物过量堆积;同时大量有机物氨化产生的氨过量堆积于池塘环境中对鱼类产生强毒副作用,迅速降低鱼类体质和抵抗能力,病害便接踵而至;渔民为保住养殖成活率而不得不大量、频繁使用渔药来抵御病害,不仅增加了养成风险,而且大幅下降了水产品品质,药残等安全隐患问题格外突出。因此,在养殖密度普遍居高不下的当下(单产普遍为900~2000kg/亩,少数地区个别品种养殖产量甚至高达8000kg/亩),传统的“散养”模式已不再适应养殖需要,全新的健康养殖模式革新迫在眉睫。本技术以集中排污为核心,创新性提出了鱼类圈养模式,彻底改变原有散养模式,实现“清水”养殖,不仅大幅提升了水体养殖容量,而且也充分保证了养殖鱼类的品质,是一种可颠覆和取代延续数千年的传统散养方式的全新、高效、健康、安全养殖模式。所谓“圈养”,就是将吃食性鱼类集中于圈养装置之中饲喂,通过圈养装置的集、排污系统,及时收集、清除残饵和粪便,以保持养殖水体的清洁。此种模式,因及时去除了养殖废弃物,大幅减少养殖污染物对养殖水环境的污染,故能充分利用养殖水体有限的自净能力大幅提升养殖容量,同时将传统池塘“肥水”养殖方式变更为“清水”养殖,不仅显著提升产品品质,而且通过水环境的改善可有效抑制病害的发生,大幅减少渔药使用量,充分降低养殖风险,提高养殖效益。现有的淡水养殖的集污池一般为方塘型池塘,池底部是平的,水体交换性差,集污效果差,鱼粪和残饵等有机物很难在该集污池中进行初步降解,也不能通过适当的方式进一步处理,因而影响到有机污染物在后续处理中的降解和水质的净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适用于精养池塘等养殖水体的鱼类池塘圈养装置。本技术以集中排污为核心,创新性提出了鱼类圈养模式,彻底改变原有散养模式,实现“清水”养殖,不仅大幅提升了水体养殖容量,而且也充分保证了养殖鱼类的品质,是一种可颠覆和取代延续数千年的传统散养方式的全新、高效、有机、健康、安全和友好型养殖模式。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所述:一种鱼类池塘圈养装置,在于构建一个可循环的圈养系统,该系统由圈养装置(100)、集排污装置(200)、曝气装置(300)、循环水装置(400)和废弃物处理装置(500)构成,按照如下模式实施:(1)圈养装置(100):所述的圈养装置(100)为一圆柱体,内径为3~5m,深度视池塘水位而定,要求高出养殖水面0.2m以上,其底部与池塘底部相平。所述的圈养装置(100)由支柱(110)、防逃网(120)、玻璃钢围挡(140)和人行通道(130)构成。所述的支柱(110)由钢柱或水泥柱制作;防逃网(120)由网片或者钢质网片制成;水深1m以上设置防逃网(120),下部分用玻璃钢围挡(140)密封,防逃网(120)和玻璃钢围挡(140)与支柱(110)一起组合成圆柱体的养殖空间。防逃网的网目大小以能防止养殖鱼类逃出即可。人行通道(130)设置在圈养装置的上端,方便管理人员巡查。所述的圈养装置(100)可并排或双排设置于池塘之中。(2)集排污装置(200):所述的的集排污装置(200)由集污漏斗(210)、排污管道(220)和吸污泵(230)组成,所述的集污漏斗位于圈养底部,呈漏斗状圆锥体,集污漏斗(210)的上口径与圈养装置(100)的内径相同且与圈养装置(100)套装,集污漏斗(210)的下口径为0.2m~0.5m,侧壁倾斜角度保持为20°~45°,表面光滑,以便残饵粪便滑落到最低端,便于吸污泵排污;集污漏斗(210)的下口端与相同孔径的排污管道(220)相连,排污管道(220)从圈养装置之外延伸至水面,方便吸污水泵(20)吸污。所述的吸污泵(230)可选择潜水泵或真空泵。(3)曝气装置(300):所述的曝气装置(300)由双叶轮旋涡式气泵(310)、主气管(320)、气阀(330)和微孔曝气盘(340)组成。所述的双叶轮旋涡式气泵功率应满足圈养鱼类耗氧需求,所述的双叶轮旋涡式气泵(310)与主气管(320)相连,主气管(320)再与圈养装置底部的微孔曝气盘(340)相连;微孔曝气盘上的曝气管具有防堵功能,曝气系统(300)主要在阴雨天、晚间等溶氧不高时段开启,以确保养殖对象对氧气的需求。(4)循环水装置(400):所述的循环水装置(400)由冲水装置(410)、输水管(420)和潜水泵(430)组成。所述的冲水装置由环状主水管(411)和若干垂直分水管(412)组成,所述的环状主水管直径为5.0cm,置于圈养装置的最低端或最上端;在环状主水管(411)上每隔一米安装一根与圈养装置同高,直径为2.5cm的垂直分水管(412),所述的垂直分水管在高于水面20cm处设置一个直径1cm的主喷水孔(413),在水下0.50m、1.0m和1.5m的点设置3个直径0.5cm的副喷水孔(414),辅助主喷水孔(413)推动水下的水体;在圈养系统外设置可调节吃水深度的1.5千瓦潜水泵(430)作为供水动力,水泵把圈养装置外高溶氧水通过输水管送入冲水装置(410),冲水形成环流。水流大小可通过调整潜水泵的功率进行调整。(5)废弃物处理装置(500):所述的废弃物处理装置(500)由集污池(510)、发酵池(520)和人工湿地(530)组成。其中所述的集污池(510)为圆斗型,该集污池(510)的上方一侧连接有一个污水进水管(511),收集由集排污装置排出的养殖污水;集污池(510)的左下方是一个废水出水管(512),集污池(510)的右下方分别设置有废水出水管控制阀(513)和固形物排出控制阀(514)。集污池(510)、发酵池(520)、人工湿地(530)依次配置。该集污池(510)兼有容纳废弃物和沉淀分离固形物的双重作用,发酵池(520)用于发酵养殖固形废弃物以制作沼气和肥料,人工湿地(530)采用间歇性曝气方式启动短程硝化/反硝化或厌氧氨氧化,充分去除废水中的氨氮、亚硝态氮等有害氮素,净化后的废水重新回到池塘用于养殖活动。(6)圈养装置运行1)鱼种放养:以每个圈养装置生产1~2吨鱼获品为目标产量,根据不同鱼种不同规格的年净增重倍数可推算出年初放养量,如养殖成鱼(以四大家鱼的鳙鱼为例进行说明,但不限于该品种),每个圈养系统可放养尾重500g左右的大规格鱼种250~500kg;如养殖大规格二龄鱼种,一般每个圈养系统可放养尾重30g/尾左右的一龄鱼种60~150kg。2)投饵:本技术的圈养系统首选饲料为市售的膨化饲料。在水温较低时,每天投喂3次,分别为8:00、11:00和16:00投喂。当水温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鱼类池塘圈养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鱼类池塘圈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可循环的圈养系统,该系统至少包括一个圈养装置(100)、集排污装置(200)、曝气装置(300)、循环水装置(400)和废弃物处理装置(500),具体配置如下所述:(1)圈养装置(100):圈养装置(100)为一圆柱体,其内径至少为3~5m,其深度视池塘水位而定,圈养装置高出养殖水面0.2m以上,其底部与池塘底相平;所述的圈养装置由支柱(110)、防逃网(120)、玻璃钢围挡(140)和人行通道(130)构成;所述的支柱(110)为钢柱或水泥柱;所述的防逃网(120)为塑料网片或钢质网片;水深1m以上设置防逃网(120),防逃网的下部用玻璃钢围挡(140)密封,所述的防逃网、玻璃钢围挡与支柱(110)组合成圆柱体的养殖空间,所述的人行通道(130)设置在圈养装置(100)的上端;圈养装置(100)并排或双排设置于池塘之中;(2)集排污装置(200):集排污装置(200)由集污漏斗(210)、排污管道(220)和吸污泵(230)组成,所述的集污漏斗位于圈养装置的底部,为一漏斗状圆锥体,所述的集污漏斗(210)的上口径与圈养装置(100)内径相同,且与圈养装置套装,所述的集污漏斗(210)的下口径为0.2m~0.5m,其侧壁倾斜角保持20°~45°,集污漏斗(210)的下口端与孔径相同的排污管道(220)相连,所述的排污管道(220)从圈养装置之外延伸至水面;(3)曝气装置(300):曝气装置(300)由双叶轮旋涡式气泵(310)、主气管(320)、气阀(330)和微孔曝气盘(340)组成,双叶轮旋涡式气泵(310)与主气管(320)相连,主气管(320)与圈养装置底部的微孔曝气盘(340)相连;(4)循环水装置(400):循环水装置由冲水装置(410)、输水管(420)和潜水泵(430)组成;所述的冲水装置由环状主水管(411)和若干垂直分水管(412)组成,环状主水管(411)置于圈养装置的最低端或最上端;在环状主水管(411)上每隔一米安装一根与圈养装置同高,直径为2.5cm的垂直分水管(412),所述的分水管在水面上每隔20cm设置一个直径1cm的主喷水孔(413),分水管在水下每隔0.50m、1.0m和1.5m设置3个直径为0.5cm的副喷水孔(414);(5)废弃物处理装置(500):所述的废弃物处理装置(500)由集污池(510)、发酵池(520)和人工湿地(530)组成;集污池(510)、发酵池(520)、人工湿地(530)依次配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鱼类池塘圈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可循环的圈养系统,该系统至少包括一个圈养装置(100)、集排污装置(200)、曝气装置(300)、循环水装置(400)和废弃物处理装置(500),具体配置如下所述:(1)圈养装置(100):圈养装置(100)为一圆柱体,其内径至少为3~5m,其深度视池塘水位而定,圈养装置高出养殖水面0.2m以上,其底部与池塘底相平;所述的圈养装置由支柱(110)、防逃网(120)、玻璃钢围挡(140)和人行通道(130)构成;所述的支柱(110)为钢柱或水泥柱;所述的防逃网(120)为塑料网片或钢质网片;水深1m以上设置防逃网(120),防逃网的下部用玻璃钢围挡(140)密封,所述的防逃网、玻璃钢围挡与支柱(110)组合成圆柱体的养殖空间,所述的人行通道(130)设置在圈养装置(100)的上端;圈养装置(100)并排或双排设置于池塘之中;(2)集排污装置(200):集排污装置(200)由集污漏斗(210)、排污管道(220)和吸污泵(230)组成,所述的集污漏斗位于圈养装置的底部,为一漏斗状圆锥体,所述的集污漏斗(210)的上口径与圈养装置(100)内径相同,且与圈养装置套装,所述的集污漏斗(210)的下口径为0.2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绪刚王海鹏李大鹏侯杰陈杰玉张奇梁洁
申请(专利权)人:华中农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