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稳定性高的挤扩支盘桩底承力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815363 阅读:1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28 07: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稳定性高的挤扩支盘桩底承力盘,包括桩身和第一底盘,所述第一底盘固定套接在桩身和第一立柱的表面,所述第一立柱的数量为四个,所述桩身位于四个立柱中间,所述桩身表面固定套接有第二底盘,所述第二底盘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斜桩,所述第二底盘顶部开设有通孔,且通孔的底部与第二底盘下表面相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第一底盘、第二底盘和第三底盘,增加底承力盘的表面积,配合第一立柱、第一斜桩、第二立柱和第二斜桩,第一立柱、第一斜桩、第二立柱和第二斜桩被埋在地下,与混凝土紧密接触,达到增强抓地力的效果,解决了目前挤扩支盘桩底承力盘稳定性不足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稳定性高的挤扩支盘桩底承力盘
本技术涉及一种底承力盘,具体为一种稳定性高的挤扩支盘桩底承力盘,属于建筑器材

技术介绍
挤扩支盘桩技术一种新型的桩基技术,是在原普通灌注桩基础上增加设置承力盘或整理分支而成,挤扩支盘桩由桩身、底承力盘、中盘、顶承力盘及数个分支所组成,底承力盘起到稳定桩身的作用。目前建筑过程中使用到的挤扩支盘桩,底承力盘的直径与顶承力盘的形状和大小相同,底承力盘的结构过于简单,直径较小,稳定系数不高。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稳定性高的挤扩支盘桩底承力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稳定性高的挤扩支盘桩底承力盘。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稳定性高的挤扩支盘桩底承力盘,包括桩身和第一底盘,所述第一底盘固定套接在桩身和第一立柱的表面,所述第一立柱的数量为四个,所述桩身位于四个第一立柱的中间,所述桩身表面固定套接有第二底盘,所述第二底盘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斜桩,所述第二底盘顶部开设有通孔,且通孔的底部与第二底盘下表面相连通,所述第一底盘的底部边缘与第一连接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底部固定连接在第二底盘的上表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稳定性高的挤扩支盘桩底承力盘

【技术保护点】
一种稳定性高的挤扩支盘桩底承力盘,包括桩身(1)和第一底盘(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盘(2)固定套接在桩身(1)和第一立柱(3)的表面,所述第一立柱(3)的数量为四个,所述桩身(1)位于四个第一立柱(3)的中间,所述桩身(1)表面固定套接有第二底盘(4),所述第二底盘(4)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斜桩(5),所述第二底盘(4)顶部开设有通孔(6),且通孔(6)的底部与第二底盘(4)下表面相连通,所述第一底盘(2)的底部边缘与第一连接杆(7)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7)的底部固定连接在第二底盘(4)的上表面,所述第一连接杆(7)的数量为四根,且两根第一连接杆(7)的相对面分别固定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稳定性高的挤扩支盘桩底承力盘,包括桩身(1)和第一底盘(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盘(2)固定套接在桩身(1)和第一立柱(3)的表面,所述第一立柱(3)的数量为四个,所述桩身(1)位于四个第一立柱(3)的中间,所述桩身(1)表面固定套接有第二底盘(4),所述第二底盘(4)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斜桩(5),所述第二底盘(4)顶部开设有通孔(6),且通孔(6)的底部与第二底盘(4)下表面相连通,所述第一底盘(2)的底部边缘与第一连接杆(7)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7)的底部固定连接在第二底盘(4)的上表面,所述第一连接杆(7)的数量为四根,且两根第一连接杆(7)的相对面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横杆(8)的两端,所述桩身(1)下端表面固定套接有第三底盘(9),所述第三底盘(9)固定套接在第二立柱(10)表面,所述第二底盘(4)底部边缘与第二连接杆(11)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11)的底部固定连接在第三底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德华
申请(专利权)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