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关于混凝土与钢护筒粘结特性的实验模型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811037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28 04: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关于混凝土与钢护筒粘结特性的实验模型结构,包括钢护筒、加载模块,所述钢护筒内部和外部分别浇筑有混凝土,所述加载模块与钢护筒连接,所述加载模块提供拉伸钢护筒使钢护筒脱离混凝土的力,所述钢护筒的两端部均位于混凝土外部。该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通过对加载柱施力,最后传递到钢护筒上后是使钢护筒为拉伸状态而不是受压状态,避免了压力过大导致钢护筒发生变形导致数据不准确。钢护筒的两端部均位于混凝土外部的目的是为了防止钢护筒和混凝土之间发生相对位移后,粘结面发生改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关于混凝土与钢护筒粘结特性的实验模型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类实验模型领域,尤其是一种关于混凝土与钢护筒粘结特性的实验模型结构。
技术介绍
在深水围堰的结构设计中,混凝土与钢护筒之间的粘结力越大,所需的混凝土厚度越小,使得围堰内支架等结构也可以相应减小。因此,混凝土与钢护筒之间的粘结应力对整个围堰的设计影响极大。目前,承台封底的混凝土与钢护筒之间的粘结应力取值多采用传统经验数据。国内外对该问题的研究也很少,各单位研究的试验结果差别较大,试验数据也较少,取值没有统一标准,通用性较差,尚不足以指导各类深水基础封底混凝土的设计和施工。目前专门针对钢护筒与封底混凝土粘结强度的研究较少,而针对钢护筒混凝土中混凝土与钢护筒粘结强度的研究成果较多,但是这种试验研究成果只是考虑混凝土从钢护筒中推出时的粘结强度,与围堰基础中封底的混凝土与钢护筒之间的相互作用状态存在差别。而专门针对钢护筒与封底的混凝土的粘结强度所已经进行过的试验同样存在着不足,例如试验结构较为复杂或庞大而不利于室内开展,同样因为试验结构的复杂导致不同尺寸的样本数量不足,从而影响试验结论;或是试验结果不够充分,仅仅研究了混凝土强度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关于混凝土与钢护筒粘结特性的实验模型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关于混凝土与钢护筒粘结特性的实验模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钢护筒(2)、加载模块,所述钢护筒(2)内部和外部分别浇筑有混凝土(1),所述加载模块与钢护筒(2)连接,所述加载模块提供拉伸钢护筒(2)使钢护筒(2)脱离混凝土(1)的力,所述钢护筒(2)的两端部均位于混凝土(1)外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关于混凝土与钢护筒粘结特性的实验模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钢护筒(2)、加载模块,所述钢护筒(2)内部和外部分别浇筑有混凝土(1),所述加载模块与钢护筒(2)连接,所述加载模块提供拉伸钢护筒(2)使钢护筒(2)脱离混凝土(1)的力,所述钢护筒(2)的两端部均位于混凝土(1)外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关于混凝土与钢护筒粘结特性的实验模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载模块包括横梁(3)和加载柱(4),所述钢护筒(2)上设置有孔,所述横梁(3)穿过钢护筒(2)上的孔固定在钢护筒(2)上,所述加载柱(4)一端与横梁(3)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关于混凝土与钢护筒粘结特性的实验模型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固板(5),所述钢护筒(2)上的横梁(3)的水平高度低于混凝土(1)下表面的水平高度,所述加固板(5)上设置有钢护筒(2)穿过的通孔,所述加固板(5)设置在钢护筒(2)外部的混凝土(1)的下方,加固板(5)下表面的水平高度大于横梁(3)的水平高度,试验时所述钢护筒(2)相对于混凝土(1)为向下脱离状。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关于混凝土与钢护筒粘结特性的实验模型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固板(5),所述横梁(3)的水平高度高于混凝土(1),所述加固板(5)上设置有钢护筒(2)穿过的通孔,所述加固板(5)设置在钢护筒(2)外部的混凝土(1)的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华彦张子涵方少文朱大勇戴良军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