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向侧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805608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28 01: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向侧取装置,将铁路集装箱平车上的集装箱转运至集卡车上,和/或,将集卡车上的集装箱转运至铁路集装箱平车上;双向侧取装置设置在铁路轨道与集卡车的停靠位置之间的承载平台上,包括:过桥机构、托盘机构及升降机构,托盘机构滑动设置在过桥机构上;托盘机构能滑移到对应集卡装卸装置的位置,和/或,滑移到对应提升装置的位置;升降机构设置在过桥机构的下方,位于承载平台上,承载并驱动过桥机构及托盘机构上升或下降。该双向侧取装置使铁路电气化接触网下的铁路集装箱平车与集卡车直接相互交接,简化公铁转运环节,降低设备和运行成本,提高工作场地空间利用率及公铁转运效率。

A bi-directional side takeoff device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two-way side fetching device that transships a container on a railway container flat car to a truck, and / or the container on a truck to a railway container flat car, and a two-way side takeoff device is set on a bearing platform between the railway track and the parking place of a truck, including the bridge mechanism and the support. A tray mechanism and a lifter, a tray mechanism sliding on a bridge mechanism; the tray mechanism can slip to the position of a container loading and unloading device, and / or slip to the position of the corresponding lifting device; the lifting mechanism is set below the bridge mechanism, on the bearing platform, bearing and driving the bridge mechanism and tray mechanism to rise. Or drop. The two-way side take-off device connects the railway container flat car with the truck directly under the railway electrified contact network, simplifies the link of the railway transport, reduces the cost of equipment and operation, and improves the space utilization rate and the transport efficiency of the public rai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向侧取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集装箱运输
,特别涉及一种双向侧取装置。
技术介绍
当前,我国多式联运发展水平仍然较低,长期以公路运输为主,公路与铁路和水路运输协同衔接不顺畅、市场环境不完善、法规标准不适应、先进技术应用滞后等问题较为突出,多式联运运量规模仅占全社会货运量的2.9%,远低于美国的发展水平;运行效率不高,货物中转转运所耗费的成本约占全程物流成本的30%,导致全国的物流成本远远高于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等物流发达国家。加强物流核心技术和装备研发,推动关键技术装备产业化,已经成为国家物流产业中长期规划的主要发展任务。电气化铁路站场集装箱装卸线一般采用的是装卸线不挂网模式的公铁转运换乘设备,即将铁路电气化接触网在集装箱装卸区域断开,在集装箱装卸区域利用轨道门式起重机或正面吊运机等起吊设备进行集装箱公铁装卸转运。现有技术中的轨道门式起重机或正面吊运机的体积庞大且成本高,需要占用较大的工作场地,在中转环节中,到发铁路列车不能直接进入装卸区域,需要进行调车接驳作业,导致公铁转运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双向侧取装置,解决了或部分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轨道门式起重机或正面吊运机的体积庞大且成本高,需要占用较大的工作场地,公铁转运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双向侧取装置,用于将铁路集装箱平车上的集装箱转运至集卡车上,和/或,将所述集卡车上的所述集装箱转运至所述铁路集装箱平车上;所述铁路集装箱平车在铁路电气化接触网下的铁路轨道上运行;所述双向侧取装置设置在所述铁路轨道与所述集卡车的停靠位置之间的承载平台上,包括:升降机构、过桥机构及托盘机构,其中:所述升降机构设置在所述承载平台上,承载并驱动所述过桥机构及所述托盘机构上升或下降;所述过桥机构滑动设置在所述升降机构上,能相对所述升降机构滑移到对应所述铁路集装箱平车的一侧,和/或,滑移到对应所述集卡车的一侧;所述托盘机构滑动设置在所述过桥机构上,能相对所述过桥机构滑移到对应所述铁路集装箱平车的一侧,和/或,滑移到对应所述集卡车的一侧。作为优选,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升降平台、若干第一伸缩缸及若干并排设置的第一滑道,其中:所述若干第一伸缩缸布置在所述升降平台的底部,驱动所述升降平台上升或下降;所述第一伸缩缸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承载平台上;所述第一滑道设置在所述升降平台的顶部,设置方向为由所述铁路轨道通向所述集卡车;所述过桥机构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一滑道上。作为优选,所述过桥机构包括:第一凹形卡槽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凹形卡槽件顶部的第二滑道、第一驱动部件及第二驱动部件;所述第一驱动部件带动所述第一凹形卡槽件从初始位置伸向所述铁路轨道,或从所述铁路轨道缩回所述初始位置;所述第二驱动部件带动所述第一凹形卡槽件从初始位置伸向所述集卡车的停靠位置,或从所述集卡车的停靠位置缩回所述初始位置;所述托盘机构包括:第二凹形卡槽件、第三驱动部件及第四驱动部件;所述第二凹形卡槽件盖设在所述第二滑道上;所述集装箱放置在所述第二凹形卡槽件上;所述第三驱动部件带动所述第二凹形卡槽件从初始位置伸向所述铁路轨道,或从所述铁路轨道缩回所述初始位置;所述第四驱动部件带动所述第二凹形卡槽件从初始位置伸向所述集卡车的停靠位置,或从所述集卡车的停靠位置缩回所述初始位置。作为优选,所述过桥机构还包括:若干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凹形卡槽件的数量与所述第一滑道对应,所述若干第一固定板连接在所述第一凹形卡槽件之间;所述第一凹形卡槽件盖设在所述第一滑道上;所述托盘机构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二滑道上。作为优选,所述过桥机构还包括:若干第二限位轮,设置在所述第二滑道的两侧,使所述托盘机构沿所述第二滑道的方向滑移。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驱动部件包括:第一动力油缸及固定在所述第一动力油缸的输出端的第一连接油缸,所述第一凹形卡槽件开设第一油缸孔,所述第一连接油缸的杆体能伸入或退出所述第一油缸孔;所述第一动力油缸的固定端固定在所述升降机构的所述升降平台上,所述第一动力油缸的输出端驱动所述第一连接油缸及所述第一凹形卡槽件移动;所述第二驱动部件包括:第二动力油缸及固定在所述第二动力油缸的输出端的第二连接油缸,所述第一凹形卡槽件开设第二油缸孔,所述第二连接油缸的杆体能伸入或退出所述第二油缸孔;所述第二动力油缸的固定端固定在所述升降机构的所述升降平台上,所述第二动力油缸的输出端驱动所述第二连接油缸及所述第一凹形卡槽件移动。作为优选,所述托盘机构还包括:若干第二固定板、若干限位引导挡块及若干走行轮;所述第二凹形卡槽件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滑道对应,所述若干第二固定板连接在所述第二凹形卡槽件之间;所述若干限位引导挡块设置在所述第二凹形卡槽件的顶部,所述集装箱放置在所述第二凹形卡槽件上后,位于所述限位引导挡块之间;所述若干走行轮固定在所述第二凹形卡槽件的侧端;所述走行轮滚动设置在所述升降机构的所述升降平台上。作为优选,所述第三驱动部件包括:第三动力油缸及固定在所述第三动力油缸的输出端的第三连接油缸,所述第二凹形卡槽件开设第三油缸孔,所述第三连接油缸的杆体能伸入或退出所述第三油缸孔;所述第三动力油缸的固定端固定在所述升降机构的所述升降平台上,所述第三动力油缸的输出端驱动所述第三连接油缸及所述第二凹形卡槽件移动;所述第四驱动部件包括:第四动力油缸及固定在所述第四动力油缸的输出端的第四连接油缸,所述第二凹形卡槽件开设第四油缸孔,所述第四连接油缸的杆体能伸入或退出所述第四油缸孔;所述第四动力油缸的固定端固定在所述升降机构的所述升降平台上,所述第四动力油缸的输出端驱动所述第四连接油缸及所述第二凹形卡槽件移动。作为优选,还包括防倾翻组件,所述防倾翻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凹形卡槽件侧边的横板,及设置在所述升降平台的限位架,所述限位架的底部固定在所述升降平台上,顶部为平行所述横板布置的顶板;所述横板间隙装配在所述顶板正下方;其中,当所述托盘机构相对所述过桥机构处于伸出状态时,所述防倾翻组件能防止所述托盘机构在自重作用下倾翻。作为优选,所述双向侧取装置设置在移动平台上;所述移动平台包括:第一钢轨及移动车,所述承载平台固定在所述移动车上;所述第一钢轨平行于所述铁路轨道;所述移动车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一钢轨上。本申请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由于采用了由过桥机构、托盘机构及升降机构组成的双向侧取装置,双向侧取装置设置在铁路轨道与集卡车的停靠位置之间的承载平台上,能铁路集装箱平车上的集装箱转运至集卡车上,和/或,将集卡车上的集装箱转运至铁路集装箱平车上,实现集装箱在铁路集装箱平车与集卡车之间的水平横移,集装箱转运过程稳定安全,能避免转运过程中转运设备与铁路电气化接触网之间的干涉影响,能良好适应现有的铁路电气化接触网设计,设备精简占地空间小,减少转运环节,加快转运效率。这样,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轨道门式起重机或正面吊运机的体积庞大且成本高,需要占用较大的工作场地,公铁转运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实现了铁路电气化接触网下的铁路集装箱平车与集卡车直接相互交接,简化公铁转运环节,降低设备和运行成本,提高工作场地空间利用率及公铁转运效率的技术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双向侧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第一驱动部件(或第二驱动部件)与过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双向侧取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向侧取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将铁路集装箱平车上的集装箱转运至集卡车上,和/或,将所述集卡车上的所述集装箱转运至所述铁路集装箱平车上;所述铁路集装箱平车在铁路电气化接触网下的铁路轨道上运行;所述双向侧取装置设置在所述铁路轨道与所述集卡车的停靠位置之间的承载平台上,包括:升降机构、过桥机构及托盘机构,其中:所述升降机构设置在所述承载平台上,承载并驱动所述过桥机构及所述托盘机构上升或下降;所述过桥机构滑动设置在所述升降机构上,能相对所述升降机构滑移到对应所述铁路集装箱平车的一侧,和/或,滑移到对应所述集卡车的一侧;所述托盘机构滑动设置在所述过桥机构上,能相对所述过桥机构滑移到对应所述铁路集装箱平车的一侧,和/或,滑移到对应所述集卡车的一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向侧取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将铁路集装箱平车上的集装箱转运至集卡车上,和/或,将所述集卡车上的所述集装箱转运至所述铁路集装箱平车上;所述铁路集装箱平车在铁路电气化接触网下的铁路轨道上运行;所述双向侧取装置设置在所述铁路轨道与所述集卡车的停靠位置之间的承载平台上,包括:升降机构、过桥机构及托盘机构,其中:所述升降机构设置在所述承载平台上,承载并驱动所述过桥机构及所述托盘机构上升或下降;所述过桥机构滑动设置在所述升降机构上,能相对所述升降机构滑移到对应所述铁路集装箱平车的一侧,和/或,滑移到对应所述集卡车的一侧;所述托盘机构滑动设置在所述过桥机构上,能相对所述过桥机构滑移到对应所述铁路集装箱平车的一侧,和/或,滑移到对应所述集卡车的一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侧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升降平台、若干第一伸缩缸及若干并排设置的第一滑道,其中:所述若干第一伸缩缸布置在所述升降平台的底部,驱动所述升降平台上升或下降;所述第一伸缩缸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承载平台上;所述第一滑道设置在所述升降平台的顶部,设置方向为由所述铁路轨道通向所述集卡车;所述过桥机构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一滑道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向侧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桥机构包括:第一凹形卡槽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凹形卡槽件顶部的第二滑道、第一驱动部件及第二驱动部件;所述第一驱动部件带动所述第一凹形卡槽件从初始位置伸向所述铁路轨道,或从所述铁路轨道缩回所述初始位置;所述第二驱动部件带动所述第一凹形卡槽件从初始位置伸向所述集卡车的停靠位置,或从所述集卡车的停靠位置缩回所述初始位置;所述托盘机构包括:第二凹形卡槽件、第三驱动部件及第四驱动部件;所述第二凹形卡槽件盖设在所述第二滑道上;所述集装箱放置在所述第二凹形卡槽件上;所述第三驱动部件带动所述第二凹形卡槽件从初始位置伸向所述铁路轨道,或从所述铁路轨道缩回所述初始位置;所述第四驱动部件带动所述第二凹形卡槽件从初始位置伸向所述集卡车的停靠位置,或从所述集卡车的停靠位置缩回所述初始位置。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向侧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桥机构还包括:若干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凹形卡槽件的数量与所述第一滑道对应,所述若干第一固定板连接在所述第一凹形卡槽件之间;所述第一凹形卡槽件盖设在所述第一滑道上;所述托盘机构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二滑道上。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向侧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桥机构还包括:若干第二限位轮,设置在所述第二滑道的两侧,使所述托盘机构沿所述第二滑道的方向滑移。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向侧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部件包括: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梅琨张攀攀苏利杰黄美林刘伟沈鹏张华涛宋少波孙先俊张楠刘爱文彭全海黄恒尹刚王全虎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