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直线型城市河道的生态改造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城市河道的改造,特别是涉及一种直线型城市河道的生态改造结构,尤其适用于不宜进行大范围改造的硬质护岸直线型河道的生态改造。
技术介绍
传统城市河道通常被建设为直线型混凝土硬质河道,这一特征满足了对城市行洪排涝、航道、水资源供给等多重需求,但与此同时所带来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却日渐引起大家的重视。首先,直线河道会导致河流平均流速加快,某种程度会使下游的泥沙沉积量增大,也会导致滞洪作用减弱,在汛期水深、浪急,导致汛期洪峰提前等隐患发生。再者,直线型且流速过快的河流也不易形成异质化河床,致使各种水生生物栖息、产卵的浅滩生境结构丧失,造成正常生息繁衍环境退化并消失,从而导致河流生态系统被破坏、生境丧失或被阻断、物种减少等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同时降低河流的生态净化能力导致水质恶化。另外,直线河道在枯水期常常因为水流方向均一化而导致河道两侧淤积较厚而露出河底淤泥,加之三面光的硬质护岸和污染的水体,毫无景观可言。但是,由于城市的成熟开发,河道周边空间有限,将直线河道恢复为自然曲折的河道线型在当前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亟待解决的是在不改变现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直线型城市河道的生态改造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别设置在直线型城市河道(1)两侧河岸边的透水堰坝群(2)与垂直堰坝群(3),所述透水堰坝群(3)包括至少两组平行与护岸连接且向直线型城市河道(1)中央迎水方向倾斜延伸设置的第一堰坝单元,所述第一堰坝单元包括与护岸(4)相连的坝体(5)、所述坝体(5)端部的坝头(6)以及设置在所述坝头(6)周边淤泥层(8)表面的防护石(7),所述坝体(5)包括自河底淤泥层(8)依次向上设置的第一基础层(9)、环流过水层(11)、第一面层(13),所述垂直堰坝群(3)包括至少两组与护岸垂直连接且向直线型城市河道(1)中央延伸设置的第二堰坝单元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线型城市河道的生态改造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别设置在直线型城市河道(1)两侧河岸边的透水堰坝群(2)与垂直堰坝群(3),所述透水堰坝群(3)包括至少两组平行与护岸连接且向直线型城市河道(1)中央迎水方向倾斜延伸设置的第一堰坝单元,所述第一堰坝单元包括与护岸(4)相连的坝体(5)、所述坝体(5)端部的坝头(6)以及设置在所述坝头(6)周边淤泥层(8)表面的防护石(7),所述坝体(5)包括自河底淤泥层(8)依次向上设置的第一基础层(9)、环流过水层(11)、第一面层(13),所述垂直堰坝群(3)包括至少两组与护岸垂直连接且向直线型城市河道(1)中央延伸设置的第二堰坝单元,所述第二堰坝单元包括第二基础层(14)、过水层(16)、第二面层(1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改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堰坝单元的主轴线与水流方向(A)呈50°~80°夹角,所述坝体(5)的长度为直线型城市河道(1)宽度的1/5~1/3,所述坝体(5)的宽度为30~60cm,相邻第一堰坝单元之间的横向间距为坝体(5)长度的1~3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改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堰坝群(3)中第一堰坝单元之间的距离、所述垂直堰坝群(3)中第二堰坝单元之间的距离均采用平均设置或者递增设置;所述透水堰坝群(3)中最靠近上游的第一堰坝单元的高度和所述垂直堰坝群(3)中最靠近上游的第二堰坝单元的高度均为低于直线型城市河道(1)常水位20~30cm,其后的第一堰坝单元和第二堰坝单元的高度均分别逐步增高,所述透水堰坝群(3)中最靠近下游的第一堰坝单元的高度和所述垂直堰坝群(3)中最靠近下游的第二堰坝单元的高度均为高于常水位10~20c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改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坝头(6)设置为圆弧形结构;所述防护石(7)包括呈扇形铺设的一层粗砂和一层碎石,所述粗砂的铺设厚度为3~5cm,所述碎石的铺设厚度为10~15cm,所述碎石为粒径为1~5cm的级配碎石。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改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樊蓓莉,梁威,郭云琨,张凯,崔晨晨,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东方利禾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