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脚踏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728358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18 08: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增高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折叠脚踏,包括:框架、支撑杆、配重块和固定柱,支撑杆的后端可枢转地安装于框架,配重块安装在支撑杆的前端,固定柱邻近于支撑杆的后端而固定至框架;以及弹性件,弹性件的一端连接至固定柱,弹性件的另一端连接至支撑杆的前端和后端之间。其中,配重块能够带动支撑杆克服弹性件的拉力枢转,直至借助弹性件的拉力使得支撑杆与固定柱形成接触。该折叠脚踏能有效地为摩托车驾驶员提供额外的鞋底支撑,减少摩托车低速时的侧向摔车风险,并解决驾驶员以骑乘姿势挪车时的困难;由于该脚踏使用了折叠方式,在不工作时折叠收起,并不影响驾驶员正常的驾驶操作。

A folding foot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increased device technology field, in particular relates to a foldable pedal, which comprises a frame, a supporting rod, the counterweight and the fixed support column, the back end of the rod is pivotally mounted on the frame, the counterweight is installed at the front end of the supporting rod, a fixed column adjacent to the rear end of the supporting rod fixed to the frame; and an elastic piece, one end of the elastic piece is connected to the fixing piece and the other end is connected to the front and rear support rod. Among them, the weight block can drive the support rod to overcome the tension pivot of the elastic part until the support rod is contacted with the fixed column by the pull force of the elastic part. The folding pedal can effectively provide additional support for the sole motorcycle motorcycle driver, reduce lateral low-speed crash risk, and resolve the driver to move the car riding posture is difficult; because of the use of pedal folding way, when folded, does not affect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the driv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折叠脚踏
本技术涉及增高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折叠脚踏。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摩托车越来越由以往的通勤工具转变成运动、旅行、玩乐的交通工具。近些年针对此种目的开发的探险、越野等摩托车类型为了追求非铺装路面的通过性往往使用较长行程的前后避震,尤其进口车型以欧美人高大的身材比例进行开发,造成此类摩托车普遍座高较高,往往超过820mm,不利于国内广大的身材相对矮小的摩托车驾驶员进行安全驾驶。由于摩托车座位较高,腿长不足的摩托车驾驶员,在由静止起步或者行进中停车时由于脚部不能有效支撑而可能发生侧向摔车危险,以及以骑乘姿势前后挪动车辆时由于脚部不能充分接触地面受力而造成挪车困难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技术的目的提供一种用于增高摩托车驾驶员的折叠脚踏。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折叠脚踏,包括:框架;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后端可枢转地安装于所述框架;配重块,所述配重块安装在所述支撑杆的前端;固定柱,所述固定柱邻近于所述支撑杆的后端而固定至所述框架;以及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连接至所述固定柱,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支撑杆的前端和后端之间。其中,所述配重块能够带动所述支撑杆克服所述弹性件的拉力枢转,直至借助所述弹性件的拉力使得所述支撑杆与所述固定柱形成接触。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折叠脚踏,通过使用绳索将框架固定在鞋底后端并保持折叠状态;需要展开脚踏时驾驶员向下伸腿并停顿,配重块由于自身重力带动支撑杆前端开始克服弹性件的拉力并围绕支撑杆尾端与框架的固定点逆时针枢转;当支撑杆枢转到临界位置时弹性件拉力最大,而支撑杆由于惯性继续逆时针枢转;当支撑杆越过临界位置时,支撑杆受弹性件拉力加速枢转并最终受到固定柱阻挡无法继续枢转,保持在斜向下的展开位置。需要折叠脚踏时,驾驶员以摩托车左侧换挡杆或者右侧后刹踏板为支点克服弹性件拉力向后推动支撑杆前端使其顺时针枢转,当支撑杆越过临界位置时弹性件拉紧支撑杆使其恢复到折叠状态。该折叠脚踏能有效地为驾驶员提供额外的鞋底支撑,减少摩托车低速时的侧向摔车风险,并解决骑乘姿态挪车时的困难;由于该脚踏使用了折叠方式,在不工作时折叠收起,并不影响驾驶员正常的驾驶操作。另外,根据本技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折叠脚踏中还具有如下技术特征:在上述的折叠脚踏中,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柱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支撑杆的枢转的路径上。在上述的折叠脚踏中,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杆相对于所述框架具有折叠状态,在所述折叠状态中,所述支撑杆平行于所述框架延伸,并且所述弹性件的拉力与所述配重块的重量形成平衡;当所述支撑杆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支撑杆的后端与所述固定柱之间留有间隙。在上述的折叠脚踏中,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柱和所述支撑杆接触后,所述支撑杆相对于所述框架延伸方向的角度,小于45度。在上述的折叠脚踏中,进一步地,在垂直于所述支撑杆的枢转路径的方向上,所述支撑杆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固定柱的宽度。在上述的折叠脚踏中,进一步地,在所述支撑杆与所述固定柱形成接触的状态下,所述支撑杆向下延伸。在上述的折叠脚踏中,进一步地,所述框架上加工有两个通孔,用于绳索贯穿,以借助所述绳索将所述框架附着与鞋底。在上述的折叠脚踏中,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件为弹簧。在上述的折叠脚踏中,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件与所述固定柱和所述支撑杆为焊接或挂钩连接。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下面的描述部分中给出,部分将从下面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折叠脚踏的折叠状态图。图2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折叠脚踏的展开状态图。图3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折叠脚踏的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折叠脚踏的临界状态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折叠脚踏,包括:框架1、支撑杆2、配重块5、固定柱3和弹性件4;其中,支撑杆2后端安装于框架1上,配重块5安装在支撑杆2的前端,固定柱3固定于框架1上,弹性件4两端分别固定于固定柱3和支撑杆2;当配重块5带动支撑杆2逆时针枢转时,支撑杆2与固定柱3接触,以使得支撑杆2限位,形成接触后,支撑杆是基本上沿斜向下方向延伸的。进一步地,框架1和支撑杆2结构尺寸相同,框架1和支撑杆2的形状可以是多种形状,例如:圆形,方形,矩形,本申请优选的是矩形。该支撑杆2错位安装在框架1上,该错位距离略大于配重块5的长度,便于打开和关闭支撑杆2。该折叠脚踏能有效地为驾驶员提供额外的鞋底支撑,减少摩托车低速时的侧向摔车风险,并解决骑乘姿势挪车时的困难;由于该脚踏使用了折叠方式,在不工作时折叠收起,并不影响驾驶员正常的驾驶操作。在上述实施例中,固定柱3固定于框架1侧面,并且与支撑杆2同侧;或固定柱3固定于靠近支撑杆2的框架1一端,固定柱3的宽度大于框架1的宽度。进一步地,固定柱3形状可以是矩形,可以是圆形,还可以是方形,本申请优选矩形,固定柱3可以和框架1、支撑杆2形状形同,也可以不同,本申请优选形状形同,在支撑杆2接触到固定柱3时,固定柱3将支撑杆2进行限位,支撑杆2的宽度在固定柱3限定宽度之内,可有效的将支撑杆2限定。在上述实施例中,当支撑杆2折叠时,将支撑杆2的尾部和固定柱3之间设计有间隙,这样设计便于打开折叠支撑杆2,避免出现卡顿。进一步地,间隙的宽度大于支撑杆2的厚度,通过此形式设计支撑杆2可自由打开、关闭。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垂直于支撑杆2的枢转路径的方向上,支撑杆2的宽度小于或等于固定柱3的宽度。在垂直于支撑杆2的枢转路径的方向上,即,在垂直于图1和图2的所在的纸面的方向上,采用上述形式设置,为了更好的限定支撑杆2,避免限定不稳固的问题产生。在上述实施例中,支撑杆2与框架1通过转轴连接,便于支撑杆2顺时针和逆时针枢转,可使支撑杆2打开、折叠进行支撑。在上述实施例中,框架1上加工有两个通孔,用于绳索贯穿,以使得框架1与鞋底贴合并固定。在上述实施例中,弹性件4为弹簧,弹性件4还可以是弹力绳,均是为了打开支撑杆2和关闭支撑杆使用。在上述实施例中,弹性件4与固定柱3和支撑杆2为焊接或挂钩连接,本申请优选挂钩连接,在弹性件4弹力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随意更换,更换弹性件4方便快捷。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摩托车,包括左侧换挡杆和右侧后刹车踏板,和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提供的折叠脚踏,折叠踏板中支撑杆2折叠时与左侧换挡杆和右侧后刹车踏板接触,以使得折叠踏板中的支撑杆顺时针枢转回到折叠状态。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的一种摩托车,具有第一方面任意实施例所提供的折叠脚踏,因此,该摩托车具有第一方面任一项实施例提供的折叠脚踏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在赘述。具体使用时:通过使用绳索将框架1固定在鞋底后端并保持折叠状态;需要展开脚踏时驾驶员向下伸腿并停顿,配重块5由于自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折叠脚踏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折叠脚踏,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后端可枢转地安装于所述框架;配重块,所述配重块安装在所述支撑杆的前端;固定柱,所述固定柱邻近于所述支撑杆的后端而固定至所述框架;以及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连接至所述固定柱,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支撑杆的前端和后端之间;其中,所述配重块能够带动所述支撑杆克服所述弹性件的拉力枢转,直至借助所述弹性件的拉力使得所述支撑杆与所述固定柱形成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折叠脚踏,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后端可枢转地安装于所述框架;配重块,所述配重块安装在所述支撑杆的前端;固定柱,所述固定柱邻近于所述支撑杆的后端而固定至所述框架;以及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连接至所述固定柱,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支撑杆的前端和后端之间;其中,所述配重块能够带动所述支撑杆克服所述弹性件的拉力枢转,直至借助所述弹性件的拉力使得所述支撑杆与所述固定柱形成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脚踏,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柱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支撑杆的枢转的路径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脚踏,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相对于所述框架具有折叠状态,在所述折叠状态中,所述支撑杆平行于所述框架延伸,并且所述弹性件的拉力与所述配重块的重量形成平衡;当所述支撑杆处于折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同伟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守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