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铜排退火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709097 阅读:1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14 20: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铜排退火装置,属于铜排加工技术领域,包含承重板、支撑杆、连接耳、从动滚轮、主动滚轮、驱动电机、传送带、加热室、第一冷却室和第二冷却室,所述承重板底部设有4根支撑杆,承重板的两端各设有一组前后对称分布的连接耳,从动滚轮和主动滚轮安装在连接耳上,传送带安装在从动滚轮和主动滚轮上,承重板的上表面从右至左依次设有加热室、第一冷却室、第二冷却室和驱动电机。该装置依次设有加热室、第一冷却室和第二冷却室,解决了传统装置由于只有单个操作室只能先升温后降温的难题,两个冷却室实现了分步降温冷却;能够实现铜排自动退火装置,降低了技术难度和劳动强度,提高了产品稳定性和可靠性。

A copper wire anneal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铜排退火装置
本技术属于铜排加工
,具体涉及一种铜排退火装置。
技术介绍
退火工艺是将金属缓慢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持足够时间,然后以适宜速度冷却(通常是缓慢冷却,有时是控制冷却)的一种金属热处理工艺。铜排退火能够使铜排获得理想的硬度、韧性和切削等性能,现有工艺主要包括:氧化退火、井式炉退火和罩式炉退火三种。氧化退火由于自身工艺落后,且能源消耗、环境污染较大、材料损耗和产品质量不能保障,渐渐的正被替代。井式炉退火工艺由于属于在罐体里焖烧,没有热风循环。罩式炉退火,一般都是在炉座底安装有强对流循环风机,在整个退火过程中不断向炉内充氮气,同时又向外排气。但是现有技术中的受装置结构的限制,存在着冷却时间不充分,单根退火、生产效率低等问题,而且退火后仍存在表面不同程度的被氧化的现象,综合性能恢复不足,很难满足自动连续生产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导向精度高、铜棒不易掉落、可连续生产的铜排退火装置。为了解决
技术介绍
所存在的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铜排退火装置包含承重板、支撑杆、连接耳、从动滚轮、主动滚轮、驱动电机、传送带、加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铜排退火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铜排退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承重板、支撑杆、连接耳、从动滚轮、主动滚轮、驱动电机、传送带、加热室、第一冷却室和第二冷却室,所述承重板底部设有4根支撑杆,承重板的两端各设有一组前后对称分布的连接耳,从动滚轮和主动滚轮安装在连接耳上,传送带安装在从动滚轮和主动滚轮上,承重板的上表面从右至左依次设有加热室、第一冷却室、第二冷却室和驱动电机,驱动电机和主动滚轮之间通过三角带连接,所述的加热室、第一冷却室、第二冷却室分别设有加热室壳体、第一冷却室壳体和第二冷却室壳体并且内部设有第一气体分布器、第二气体分布器和第三气体分布器,加热室内部设有电热丝。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铜排退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承重板、支撑杆、连接耳、从动滚轮、主动滚轮、驱动电机、传送带、加热室、第一冷却室和第二冷却室,所述承重板底部设有4根支撑杆,承重板的两端各设有一组前后对称分布的连接耳,从动滚轮和主动滚轮安装在连接耳上,传送带安装在从动滚轮和主动滚轮上,承重板的上表面从右至左依次设有加热室、第一冷却室、第二冷却室和驱动电机,驱动电机和主动滚轮之间通过三角带连接,所述的加热室、第一冷却室、第二冷却室分别设有加热室壳体、第一冷却室壳体和第二冷却室壳体并且内部设有第一气体分布器、第二气体分布器和第三气体分布器,加热室内部设有电热丝。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铜排退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室壳体、第一冷却室壳体和第二冷却室壳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炳锋彭保太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保太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