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成像镜片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667267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11 05: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揭露一种光学成像镜片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临界点,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透镜总数为四片。当满足特定条件时,光学成像镜片系统能同时满足大视角、微型化及高成像品质的需求。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具有上述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取像装置及具有取像装置的电子装置。

Optical imaging lens system, image captur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optical imaging lens system, an image taking device and an electronic device. The optical imaging lens system comprises a first lens, a second lens, a third lens and a fourth lens in sequence. The first lens has a positive bending force, and its side surface is a convex surface at the near optical axis. The second lens having negative refracting power. The third lens has a positive bending force, and its side surface is a convex surface at the near optical axis. The fourth lens having negative refracting power, the object side surface near the optical axis at the image side surface is convex, concave near axis, the image side surface has at least one critical point in convex off-axis, object side surface and side surfaces are non spherical like. The total number of lenses in the optical imaging lens system is four. When specific conditions are met, the optical imaging lens system can meet the needs of large view, miniaturization and high imaging qual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invention also discloses an image capturing device with the optical imaging lens system and a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an image captur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学成像镜片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学成像镜片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特别涉及适用于电子装置的光学成像镜片系统及取像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小型化摄影镜头的蓬勃发展,微型取像模块的需求日渐提高,且随着半导体工艺技术的精进,使得感光元件的像素尺寸缩小,再加上现今电子产品以功能佳且轻薄短小的外型为发展趋势。因此,具备良好成像品质的小型化摄影镜头俨然成为目前市场上的主流。随着科技的演进,对于摄像功能的需求也日益上升,由于摄影装置的微型化,进而促成对短总长镜头的要求,所期望的视角逐渐增大,对于成像品质的要求亦有所提升。然而,受限于材料成型及组装技术等因素影响,在视角、镜头大小与成像品质间并不容易达成平衡,两片透镜式以及三片透镜式的镜头已难以达到对于成像的基本要求。而于传统的四片透镜式镜头中,由于第三透镜及第四透镜的透镜间距过于狭小,因此当镜头设计成符合短总长及较大视角的需求时,较难以兼顾周边亮度及成像品质。因此,因应摄影镜头的应用发展,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同时满足大视角、微型化及高成像品质的需求的光学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成像镜片系统、取像装置以及电子装置。其中,光学成像镜片系统包含四片透镜,并且借由适当配置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的间距并满足特定条件,使光学成像镜片系统同时满足大视角、微型化及高成像品质的需求。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临界点,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透镜总数为四片。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焦距为f,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的综合焦距为f23,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5,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6,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其满足下列条件:-0.16<f/f23<2.0;-1.00<R5/R6<1.25;以及0.20<T12/T34<1.40。本专利技术另提供一种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临界点,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透镜总数为四片。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焦距为f,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的综合焦距为f23,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5,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6,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其满足下列条件:-0.16<f/f23<2.0;-0.60<R5/R6<1.25;以及0.20<T12/T34<1.70。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取像装置,其包含任一前述的光学成像镜片系统与一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成像面上。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包含前述的取像装置。当f/f23满足上述条件时,可使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屈折力分布较为均匀,进而减少第一透镜的屈折力,以降低第一透镜所产生的球差及像差;此外能使第二透镜及第三透镜于适当的屈折力范围,修正第一透镜所产生像差以维持良好的成像品质。当R5/R6满足上述条件时,能减少球差产生,同时使第三透镜的面型能配合第二及第四透镜以增加成像面的面积;此外,可减少第三透镜的厚度,进而增加第三透镜及第四透镜的间距以减少像差产生,并增加成像面的面积,同时使第四透镜能有足够自由度可发挥其特色,进而增强成像面周边相对照度并修正周边像差及像弯曲。另外,由于第三透镜的形状选择,可增加第二透镜形状的自由度,使能形成屈折力较强的第二透镜并增大视角。当T12/T34满足上述条件时,能更进一步地确保第三透镜及第四透镜间能有足够间距,以减少像差产生,并增加成像面的面积,同时使第四透镜能有足够自由度可发挥其特色,进而增强成像面周边相对照度并修正周边像差及像弯曲;此外,亦能维持第一透镜及第二透镜的间距于适当的范围,使色差修正更为完善。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附图说明图1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图3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图5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图7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图9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五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1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图11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六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1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图13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七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1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七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图15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八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1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八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图17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九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1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九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图19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十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2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十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图21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中参数Yc41、|SAG41|的示意图;图22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示意图;图23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电子装置的示意图;图24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的再另一种电子装置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取像装置︰10光圈︰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光阑:101、301、401、901第一透镜︰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1010物侧表面︰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1、1011像侧表面︰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2、1012第二透镜︰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0、1020物侧表面︰121、221、321、421、521、621、721、821、921、1021像侧表面︰122、222、322、422、522、622、722、822、922、1022第三透镜︰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0、1030物侧表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光学成像镜片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学成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一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一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以及一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临界点,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其中,该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透镜总数为四片,该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焦距为f,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的综合焦距为f23,该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5,该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6,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其满足下列条件:‑0.16<f/f23<2.0;‑1.00<R5/R6<1.25;以及0.20<T12/T34<1.40。

【技术特征摘要】
2016.10.03 TW 1051318631.一种光学成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一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一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以及一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临界点,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其中,该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透镜总数为四片,该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焦距为f,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的综合焦距为f23,该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5,该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6,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其满足下列条件:-0.16&lt;f/f23&lt;2.0;-1.00&lt;R5/R6&lt;1.25;以及0.20&lt;T12/T34&lt;1.4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焦距为f,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的综合焦距为f23,该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该第三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3,其满足下列条件:-0.05&lt;f/f23&lt;1.0;以及2.0&lt;V3/V2&lt;3.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其满足下列条件:1.55&lt;CT1/CT2&lt;2.80。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成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其满足下列条件:1.2&lt;T34/T23&lt;5.5。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光学成像镜片系统中各两相邻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的最大值为Tmax,该光学成像镜片系统中各两相邻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的最小值为Tmin,其满足下列条件:1.0&lt;Tmax/Tmin&lt;6.0。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成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四透镜像侧表面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L,该第四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SD42,其满足下列条件:0&lt;BL/SD42&lt;0.52。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该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其满足下列条件:-1.0&lt;R3/R4&lt;1.0。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学成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其满足下列条件:0.60&lt;T34/(T12+T23)&lt;1.45。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透镜物侧表面与该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且该第四透镜物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凹临界点。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学成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四透镜物侧表面最接近光轴的凹临界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Yc41,该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SD41,其满足下列条件:0&lt;Yc41/SD41&lt;0.50。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其满足下列条件:-1.55&lt;f3/f2&lt;-0.65。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投影到光轴上的投影点比该第四透镜物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更靠近一被摄物;该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中心至该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上的水平距离为|SAG41|,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其满足下列条件:0&lt;|SAG41|/CT4&lt;1.3。13.一种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片系统;以及一电子感光元件,其中该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该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一成像面上。14.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取像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建勳郭子傑
申请(专利权)人: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