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的安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656933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08 09: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光学部件的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透镜的安装结构,其中,所述透镜的安装结构包括透镜、第一夹片和第二夹片,所述透镜包括主体部和围绕所述主体部的边缘设置的翻边,所述翻边夹持在所述第一夹片和所述第二夹片之间,并且所述第一夹片和所述第二夹片彼此相对的表面上设置有围绕所述翻边的止挡部,所述止挡部抵压于所述翻边的边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透镜的安装结构,通过第一夹片和第二夹片可以夹紧透镜的翻边,并且可以通过止挡部阻挡翻边在夹片之间移动,实现对透镜的全方位固定,避免透镜移动而影响其光学作用的实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透镜的安装结构
本技术涉及光学部件的
,特别涉及一种透镜的安装结构。
技术介绍
照明用车灯是车辆的重要部件,随着车辆智能化的发展,车灯也在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其中,自适应远光灯照明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车辆技术中。在车灯中,需要使用透镜对光源产生的光束进行光学处理,最终达到期望形式的光束,满足车辆的车灯照明需求。为了保证光束照明的准确可靠,光源及透镜需要牢固地固定,避免透镜、车灯在行车过程中发生相对移动,导致形成的光束发生畸变,不能满足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透镜的安装结构,以实现对透镜的稳定固定。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透镜的安装结构,其中,所述透镜的安装结构包括透镜、第一夹片和第二夹片,所述透镜包括主体部和围绕所述主体部的边缘设置的翻边,所述翻边夹持在所述第一夹片和所述第二夹片之间,并且所述第一夹片和所述第二夹片彼此相对的表面上设置有围绕所述翻边的止挡部,所述止挡部抵压于所述翻边的边缘。进一步的,所述止挡部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夹片朝向所述第二夹片的表面上的边框,所述边框的内侧表面抵压于所述翻边。进一步的,所述翻边朝向所述边框的侧面与所述边框的内侧表面互成角度,所述翻边的侧面弹性抵压于所述内侧表面。进一步的,所述透镜由硅胶制成。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夹片和所述第二夹片分别形成有与所述主体部对齐的通光孔。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夹片上形成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夹片上形成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翻边上形成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对齐,所述第一夹片、所述第二夹片以及所述透镜通过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以及所述通孔的连接件连接。进一步的,所述主体部包括第一光学面和第二光学面,所述第一光学面上形成有直线型焦点线,所述第一光学面的高度从所述焦点线向两侧逐渐降低,所述第二光学面包括多个平行排列的凸棱,所述凸棱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焦点线,所述凸棱具有圆弧形凸面。进一步的,所述凸棱的圆弧形凸面的半径相同,所述凸棱等间距排列,相邻的所述凸棱之间通过圆弧形凹面平滑过渡。进一步的,所述焦点线两侧分别形成两个子光学面,所述子光学面包括多个圆弧面,所述圆弧面的中心轴线平行于所述焦点线。进一步的,在每个所述子光学面中,在从所述焦点线朝向两侧的方向上,所述圆弧面的半径依次增加,多个所述圆弧面依次平滑连接。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透镜的安装结构具有以下优势:本技术的透镜的安装结构,通过第一夹片和第二夹片可以夹紧透镜的翻边,并且可以通过止挡部阻挡翻边在夹片之间移动,实现对透镜的全方位固定,避免透镜移动而影响其光学作用的实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所述的透镜的安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沿图1中B-B线的剖视图;图3为沿图1中C-C线的剖视图;图4为图3为B部分的放大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所述的透镜的第一光学面的立体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所述的透镜的第二光学面的立体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所述的透镜的第二光学面的部分放大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00-透镜,110-主体部,111-第一光学面,112-第二光学面,113-焦点线,114-凸棱,115-圆弧形凹面,116-过渡面,120-翻边,200-第一夹片,300-第二夹片,210-边框,22-第一安装孔,310-第二安装孔。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技术。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透镜的安装结构,其中,所述透镜的安装结构包括透镜100、第一夹片200和第二夹片300,所述透镜100包括主体部110和围绕所述主体部110的边缘设置的翻边120,所述翻边120夹持在所述第一夹片200和所述第二夹片300之间,并且所述第一夹片200和所述第二夹片300彼此相对的表面上设置有围绕所述翻边120的止挡部,所述止挡部抵压于所述翻边120的边缘。如图2和图3所示,透镜100包括主体部110和翻边120,主体部110为实现光学作用的主体部分,翻边120为具有一定厚度的平板件,其不承担光学作用,而是作为主体部110与其他固定结构的媒介,通过第一夹片200和第二夹片300夹持翻边120,而不需要第一夹片200和第二夹片300与主体部110接触,避免主体部110的光学作用受到影响。特别的,为了避免翻边120(连同主体部110一起)在第一夹片200和第二夹片300之间滑动,在第一夹片200和第二夹片300彼此相对的表面上设置了止挡部,所述止挡部围绕翻边120,通过抵压翻边120的边缘,防止翻边120移动,相应的,避免主体部110发生移动,保证主体部110的光学作用不受影响。其中,所述止挡部可以为多种结构,例如设置在第一夹片200和第二夹片300彼此相对的表面上的止挡凸台等,优选的,如图2、图3、图4所示,所述止挡部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夹片200朝向所述第二夹片300的表面上的边框210,所述边框210的内侧表面抵压于所述翻边120。翻边120形成的整体外轮廓形状可以为圆形、三角形或四边形等,边框210围成的形状根据翻边120的外边缘形状确定,边框210围绕翻边120,从而全方位限制翻边120(在平行于第一夹片200或第二夹片300的平面内)朝向任何方向移动。进一步的,所述翻边120朝向所述边框210的侧面与所述边框210的内侧表面互成角度,所述翻边120的侧面弹性抵压于所述内侧表面。如图4所示,翻边120为具有一定厚度的平板件,其边缘处形成侧面,该侧面与边框210的内侧表面彼此不平行而存在夹角,从而翻边120可以通过自身变形而弹性地抵压在边框210上,降低翻边120进一步变形的可能性,避免翻边120在第一夹片200和第二夹片300之间滑移。透镜100可以由各种透明、透光材料制成,例如玻璃、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优选地,所述透镜100由硅胶制成。所述透镜100的主体部110和翻边120由同种材料制成,并且可以一体成形,如上所述,翻边120需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因此可以采用具有弹性的硅胶制成。硅胶的透光率相对较高,并且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能,在透镜100与光源距离较小时,透镜100温度相对较高,其抗热变形能力更好,并且硅胶透镜不容易发黄。另外,所述第一夹片200和所述第二夹片300分别形成有与所述主体部110对齐的通光孔。透镜100可以为各种类型的透镜,例如凸透镜、凹透镜等,如图1、图2、图3所示,第一夹片200和第二夹片300上需要设置通光孔,允许光束经由通光孔穿过主体部110,特别的,当主体部110的厚度较大时,主体部110穿过第一夹片200和/或第二夹片300上的通光孔,通光孔的边缘可以与主体部110保持间隔,减少第一夹片200和第二夹片300对主体部110的影响。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夹片200上形成有第一安装孔220,所述第二夹片300上形成有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透镜的安装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透镜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的安装结构包括透镜(100)、第一夹片(200)和第二夹片(300),所述透镜(100)包括主体部(110)和围绕所述主体部(110)的边缘设置的翻边(120),所述翻边(120)夹持在所述第一夹片(200)和所述第二夹片(300)之间,并且所述第一夹片(200)和所述第二夹片(300)彼此相对的表面上设置有围绕所述翻边(120)的止挡部,所述止挡部抵压于所述翻边(120)的边缘。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透镜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的安装结构包括透镜(100)、第一夹片(200)和第二夹片(300),所述透镜(100)包括主体部(110)和围绕所述主体部(110)的边缘设置的翻边(120),所述翻边(120)夹持在所述第一夹片(200)和所述第二夹片(300)之间,并且所述第一夹片(200)和所述第二夹片(300)彼此相对的表面上设置有围绕所述翻边(120)的止挡部,所述止挡部抵压于所述翻边(120)的边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部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夹片(200)朝向所述第二夹片(300)的表面上的边框(210),所述边框(210)的内侧表面抵压于所述翻边(12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边(120)朝向所述边框(210)的侧面与所述边框(210)的内侧表面互成角度,所述翻边(120)的侧面弹性抵压于所述内侧表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镜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100)由硅胶制成。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片(200)和所述第二夹片(300)分别形成有与所述主体部(110)对齐的通光孔。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镜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片(200)上形成有第一安装孔(220),所述第二夹片(300)上形成有第二安装孔(3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壮柱郭青杰刘兴朱圣银郑会星罗晓东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