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壳式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651427 阅读: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08 06:1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包括壳侧筒体、管箱筒体、管板和换热管,换热管固定于管板且主体设置在壳侧筒体中,壳侧筒体中布置有折流杆组件,折流杆组件包括多根第一折流杆和多根第二折流杆,第一折流杆包括连接部以及分别与连接部两端连接的第一折流部和第二折流部,第一折流杆的设置用于形成双螺旋流流道。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专利技术管壳式换热器具有以下优点:壳侧流体随着第一折流杆的布置,在壳侧形成双螺旋流,从而使得壳侧流体在通过第一折流杆斜掠换热管的同时,还在随着第一折流杆间形成的双螺旋流流道,在换热管束上旋转冲刷,促进了强化传热效果,并减小了弓形折流杆等时的流动死区,增强了换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管壳式换热器
本专利技术属于核电
,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管壳式换热器,用于核能核电等工业部门。
技术介绍
目前,现有的弓形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存在以下问题:1)弓形折流板使高速的流体横掠换热管束易引起诱导震动;2)折流板存在流动死区,降低了换热效率;3)折流板使得流体垂直冲击壳体壁面引起较大沿程压降。为克服现有的弓形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的缺点,现有技术采用折流杆管壳式换热器,折流杆管壳式换热器将折流杆布置在换热器的同一横截面上,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流动阻力及漏流,但是上述折流杆换热器完全为纵流换热器,换热效率仍可提高。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流动阻力小、换热效率高的管壳式换热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流动阻力小、换热效率高的管壳式换热器。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管壳式换热器,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包括壳侧筒体、管箱筒体、管板和换热管,换热管固定于管板且主体设置在壳侧筒体中,所述壳侧筒体中布置有折流杆组件,折流杆组件包括多根第一折流杆,所述第一折流杆包括连接部以及分别与连接部两端连接的第一折流部和第二折流部,连接部的长度方向与换热器轴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管壳式换热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包括壳侧筒体、管箱筒体、管板和换热管,换热管固定于管板且主体设置在壳侧筒体中,所述壳侧筒体中布置有折流杆组件,折流杆组件包括多根第一折流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流杆包括连接部以及分别与连接部两端连接的第一折流部和第二折流部,连接部的长度方向与换热器轴向平行或呈锐角设置,其中,第一折流部的宽度方向、第二折流部的宽度方向分别与换热器轴线正反两个方向形成锐角A1和A2,从而形成双螺旋流流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包括壳侧筒体、管箱筒体、管板和换热管,换热管固定于管板且主体设置在壳侧筒体中,所述壳侧筒体中布置有折流杆组件,折流杆组件包括多根第一折流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流杆包括连接部以及分别与连接部两端连接的第一折流部和第二折流部,连接部的长度方向与换热器轴向平行或呈锐角设置,其中,第一折流部的宽度方向、第二折流部的宽度方向分别与换热器轴线正反两个方向形成锐角A1和A2,从而形成双螺旋流流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相邻第一折流杆位于换热管横截面的两侧,且相邻第一折流杆位于换热管纵截面的两侧,所述第一折流杆的长度方向与换热器轴线方向垂直,第一折流部与第二折流部位于连接部的两侧,其中,第一折流部的宽度方向与第二折流部的宽度方向的延长线在换热器纵截面投影上相交,连接部的长度沿管壳式换热器的圆周至轴心方向逐渐减小。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壳式换热器内分为多个布置区,每个布置区内的多根第一折流杆平行设置,相邻布置区内的第一折流杆的长度方向在换热器轴向视图中呈一定角度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布置区内包括有效导流区域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泉流陈兴江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中广核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