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尤其涉及包括加湿单元的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控制的需求日益凸显,因此,空调系统的功能也从单一的调节温度逐渐向多样化发展。例如,在气候干燥地区,空气的湿度低,有时会导致人体体感不适,因此,希望开发出具有加湿功能的空调系统。不过,现有的空调系统通常都需要在对空调对象空间进行制冷的模式与对空调对象空间进行制热的模式之间切换,因此,若只是在将室内单元与室外单元连接的液体管和气体管上连接具有加湿用热交换器的加湿单元,则在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中的某个模式下,加湿单元将无法发挥加湿功能。因此,如何在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下都能使加湿单元发挥加湿功能成了需要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在制冷模式、制热模式等多种模式下都能发挥加湿单元的加湿功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其具有室外单元和至少一个两管式室内单元,所述室外单元和两管式室内单元经由包括第一连接配管和第二连接配管在内的连接配管而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调系统,其具有室外单元(100)和至少一个两管式室内单元(400A、400B),所述室外单元和两管式室内单元经由包括第一连接配管(P1)和第二连接配管(P2)在内的连接配管(P1、P2、P3)而相互连接,在所述室外单元(100)中设置有压缩机(110)和室外侧热交换器(120),所述压缩机(110)的排出侧与排出管(Po)的一端连接,所述压缩机(110)的吸入侧与吸入管(Pi)的一端连接,所述排出管(Po)的另一端能与所述第一连接配管(P1)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连接配管(P2)的一端与所述吸入管(Pi)的中途连接,所述室外侧热交换器(120)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配管(P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调系统,其具有室外单元(100)和至少一个两管式室内单元(400A、400B),所述室外单元和两管式室内单元经由包括第一连接配管(P1)和第二连接配管(P2)在内的连接配管(P1、P2、P3)而相互连接,在所述室外单元(100)中设置有压缩机(110)和室外侧热交换器(120),所述压缩机(110)的排出侧与排出管(Po)的一端连接,所述压缩机(110)的吸入侧与吸入管(Pi)的一端连接,所述排出管(Po)的另一端能与所述第一连接配管(P1)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连接配管(P2)的一端与所述吸入管(Pi)的中途连接,所述室外侧热交换器(120)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配管(P1)的中途,在所述两管式室内单元(400A、400B)中设置有室内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41A、V41B)和室内单元侧热交换器(410A、410B),所述室内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和所述室内单元侧热交换器设置在室内单元侧制冷剂配管(P401A、P401B)的中途,所述室内单元侧制冷剂配管的靠所述室内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侧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配管(P1)的位于所述室外单元外的部分,所述室内单元侧制冷剂配管的靠所述室内单元侧热交换器侧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配管(P2)的位于所述室外单元外的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配管(P1、P2、P3)还包括一端与所述排出管(Po)的中途连接的第三连接配管(P3),所述第二连接配管(P2)包括第一部分(P2-1)和第二部分(P2-2),所述第一部分(P2-1)的一端与所述吸入管(Pi)的中途连接,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一切换装置(VF1),该第一切换装置(VF1)能在第一切换状态与第二切换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第一切换装置(VF1)的第一切换状态下,所述排出管(Po)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配管(P1)的一端连通,在所述第一切换装置(VF1)的第二切换状态下,所述吸入管(Pi)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配管(P1)的一端连通,第二切换装置(VF2),该第二切换装置(VF2)能第一切换状态与第二切换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第二切换装置(VF2)的第一切换状态下,所述第二连接配管(P2)的第一部分(P2-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部分(P2-2)的一端连通,在所述第二切换装置(VF2)的第二切换状态下,所述第二连接配管(P2)的第二部分(P2-2)的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配管(P3)连通;以及至少一个加湿单元(300),在该加湿单元中设置有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31)、加湿单元侧热交换器(310)、加湿组件(330)和加湿单元侧送风装置(340),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31)和所述加湿单元侧热交换器(310)设置在加湿单元侧制冷剂配管(P301)的中途,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配管的靠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侧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配管(P1)的位于所述室外单元外的部分,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配管的靠所述加湿单元侧热交换器侧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配管(P3)的位于所述室外单元外的部分,所述加湿单元侧热交换器和所述加湿组件设置在由所述加湿单元侧送风装置(340)形成的气流流通路径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吸入管(Pi)的中途连接有分岔管(P105)的一端,所述第三连接配管(P3)包括第一部分(P3-1)和第二部分(P3-2),所述第三连接配管(P3)的第一部分(P3-1)的一端与所述排出管(Po)连接,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三切换装置(VF3),该第三切换装置(VF3)能在第一切换状态与第二切换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第三切换装置(VF3)的第一切换状态下,所述第三连接配管(P3)的第一部分(P3-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配管(P3)的第二部分(P3-2)的一端连通,在所述第三切换装置(VF3)的第二切换状态下,所述第三连接配管(P3)的第二部分(P3-2)的一端与所述分岔管(P105)的另一端连通。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单元侧热交换器和/或所述加湿组件设置在所述加湿单元侧送风装置的上游侧或下游侧。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单元侧热交换器(410A、410B)设置在由所述加湿单元侧送风装置(340)形成的气流流通路径中。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在由所述加湿单元侧送风装置(340)形成的气流流通路径上,所述加湿单元侧热交换器(310)设置在所述室内单元侧热交换器(410A、410B)的上游侧或下游侧,或者,在由所述加湿单元侧送风装置(340)形成的气流流通路径上,所述加湿单元侧热交换器(310)和所述室内单元侧热交换器(410A、410B)并排设置。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吸入管(Pi)的中途设置有储液装置(130)。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切换装置(VF1)、所述第二切换装置(VF2)和所述第三切换装置(VF3)是四通阀。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室外单元中还设置有制冷剂调节装置(V12)和过冷却器(150),所述制冷剂调节装置(V12)设置在过冷却配管(P107)的中途,所述过冷却配管(P107)的一端(K19)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配管(P1)的相对于所述室外侧热交换器(120)靠所述第一连接配管(P1)的另一端侧的位置,所述过冷却配管(P107)的另一端与所述吸入管(Pi)连接,所述过冷却器(150)使在所述第一连接配管(P1)中流动的制冷剂与在所述过冷却配管(P107)中流过所述制冷剂调节装置(V12)后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包括多个所述室外单元(100A、100B),所述第一连接配管(P1)的与多个所述室外单元(100A、100B)连接的室外单元连接配管管段(P1A、P1B)在所述室外单元(100A、100B)外汇流至所述第一连接配管(P1)的总连接配管管段(P1T),所述室内单元侧制冷剂配管(P401A、P401B)的一端(K40A、K40B)及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配管(P301)的一端(K30)与所述第一连接配管(P1)的总连接配管管段(P1T)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配管(P2)的与多个所述室外单元(100A、100B)连接的室外单元连接配管管段(P2A、P2B)在所述室外单元(100A、100B)外汇流至所述第二连接配管(P2)的总连接配管管段(P2T),所述室内单元侧制冷剂配管(P401A、P401B)的另一端(K41A、K41B)与所述第二连接配管(P2)的总连接配管管段(P2T)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配管(P3)的与多个所述室外单元(100A、100B)连接的室外单元连接配管管段(P3A、P3B)在所述室外单元(100A、100B)外汇流至所述第三连接配管(P3)的总连接配管管段(P3T),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配管(P301)的另一端(K31)与所述第三连接配管(P3)的总连接配管管段(P3T)连接。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切换装置(VF2)和所述第三切换装置(VF3)设置在所述室外单元(100)中。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31)是电动阀或电磁阀。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连接配管(P2)的中途设置有制冷剂控制阀(V13)。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控制阀(V13)是电动阀、电磁阀和先导阀中的任一种。14.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用于控制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利用控制单元使所述空调系统在第一模式、第二模式、第三模式和第四模式之间切换运转,在所述第一模式下,所述第一切换装置(VF1)被切换成第一切换状态,所述第二切换装置(VF2)被切换成第一切换状态,所述第三切换装置(VF3)被切换成第二切换状态,在所述第二模式下,所述第一切换装置(VF1)被切换成第二切换状态,所述第二切换装置(VF2)被切换成第一切换状态,所述第三切换装置(VF3)被切换成第一切换状态,在所述第三模式下,所述第一切换装置(VF1)被切换成第二切换状态,所述第二切换装置(VF2)被切换成第二切换状态,所述第三切换装置(VF3)被切换成第一切换状态,在所述第四模式下,所述第一切换装置(VF1)被切换成第一切换状态,所述第二切换装置(VF2)被切换成第一切换状态,所述第三切换装置(VF3)被切换成第一切换状态。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模式下,关闭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31),且打开所述室内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41A、V41B),以使所述空调系统进行制冷运转,或者,在所述第一模式下,打开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31)和所述室内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41A、V41B),以使所述空调系统进行制冷新风运转,其中,新风是指从被调节空调以外的空间引入的空气。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模式下,打开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31),且使所述室内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41A、V41B)微开,以使所述空调系统进行送风加湿运转。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三模式下,使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31)微开,且打开所述室内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41A、V41B),以使所述空调系统进行制热运转,或者,在所述第三模式下,打开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31)和所述室内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41A、V41B),以使所述空调系统进行制热加湿运转。18.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四模式下,打开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31)和所述室内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41A、V41B),以使所述空调系统进行制冷加湿运转。19.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三管式室内单元(200),在所述三管式室内单元(200)中设置有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1)、第一热交换器(210)、第二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2)、第二热交换器(220)和热循环装置(230),所述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1)和所述第一热交换器(210)设置在第一室内侧配管(P201)的中途,所述第一室内侧配管(P201)的靠所述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1)侧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配管的位于所述室外单元外的部分,所述第一室内侧配管(P201)的靠所述第一热交换器(210)侧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配管(P2)的位于所述室外单元外的部分,所述第二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2)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220)设置在第二室内侧配管(P202)的中途,所述第二室内侧配管(P202)的靠所述第二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室内侧配管(P201),且位于所述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1)与所述第一室内侧配管(P201)的一端之间,所述第二室内侧配管(P202)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配管(P3)的位于所述室外单元外的部分,所述热循环装置(230)将所述三管式室内单元的热量或冷量送入室内。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模式下,关闭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31),且打开所述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1)、所述第二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2)和所述室内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41A、V41B),以使所述空调系统进行制冷运转,或者,在所述第一模式下,打开所述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1)、所述第二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2)、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31)和所述室内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41A、V41B),以使所述空调系统进行制冷新风运转,其中,新风是指从被调节空调以外的空间引入的空气。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模式下,打开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31),且使所述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1)、所述第二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2)和所述室内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41A、V41B)微开,以使所述空调系统进行送风加湿运转。22.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三模式下,使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31)微开,且打开所述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1)、所述第二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2)和所述室内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41A、V41B),以使所述空调系统进行制热运转,或者,在所述第三模式下,打开所述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1)、所述第二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2)、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31)和所述室内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41A、V41B),以使所述空调系统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冈本敦,王哲元,石原洋纪,
申请(专利权)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