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碰撞吸能装置及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640625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07 22: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碰撞吸能装置及车辆,该碰撞吸能装置包括外缓冲壳体、自适应逐级溃缩吸能导杆、泄能阀、隔板和泡沫颗粒,其中,外缓冲壳体的第一端与车辆的前保险杠固定连接,外缓冲壳体的第二端与车辆的底盘固定连接;自适应逐级溃缩吸能导杆设置于外缓冲壳体内,自适应逐级溃缩吸能导杆与外缓冲壳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固定连接;外缓冲壳体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上均开设有泄能孔,泄能阀与泄能孔过盈配合;隔板设置于外缓冲壳体内部,且通过隔板将外缓冲壳体内部的腔体分隔形成至少两个吸能腔体,每个吸能腔体中都填充有泡沫颗粒。这样,每个吸能腔体中都填充有泡沫颗粒,提高了吸能效果。

A collision energy absorption device and vehicl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collision energy absorbing device and vehicle, the collision energy absorbing device comprises an outer shell, an adaptive progressive collapse buffer energy absorbing guide rod, relief valve, diaphragm and foam particles can, wherein the first end and the outer shell of the vehicle cushion front bumper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second end of the shell and the buffer the vehicle chassis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gradual collapse; adaptive energy absorbing guide rod is arranged in the outer shell buffer, adaptive step by step collapsible energy absorbing guide rod and the outer shell of the buffer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a first end and a second end; a first side and a second side buffer set relative to the housing is provided with a vent hole can, can discharge valve with the energy dissipation holes fit; baffle is arranged on the outer shell through the separator and the buffer, the cavity inside the outer shell of the buffer is divided into at least two energy absorbing cavity, each cavity is filled with energy absorbing foam particles. In this way, the foam particles are filled in each energy absorption cavity, and the energy absorption effect is improv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碰撞吸能装置及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
,尤其涉及一种碰撞吸能装置及车辆。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技术的迅速发展,拥有汽车的用户越来越多,汽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交通工具,并且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捷。由于汽车的使用用户越来越多,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也随之增大,尤其在一些车流量比较多的路段,更容易发生一些交通事故。在交通事故中,正面碰撞在碰撞交通事故中占有很高的比例。为了减少车辆由于碰撞发生的变形,车辆一般都会在前机舱装配吸能盒结构。而现有的吸能盒结构由于自身的结构原因,吸能效果比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碰撞吸能装置及车辆,以解决现有的吸能盒吸能效果比较差的问题。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碰撞吸能装置,包括外缓冲壳体、自适应逐级溃缩吸能导杆、泄能阀、隔板和泡沫颗粒,其中,所述外缓冲壳体的第一端与车辆的前保险杠固定连接,所述外缓冲壳体的第二端与车辆的底盘固定连接;所述自适应逐级溃缩吸能导杆设置于所述外缓冲壳体内,所述自适应逐级溃缩吸能导杆与所述外缓冲壳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固定连接;所述外缓冲壳体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上均开设有泄能孔,所述泄能阀与所述泄能孔过盈配合;所述隔板设置于所述外缓冲壳体内部,且通过所述隔板将所述外缓冲壳体内部的腔体分隔形成至少两个吸能腔体,每个吸能腔体中都填充有所述泡沫颗粒。可选的,所述外缓冲壳体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上均向内凹陷形成第一压溃诱导槽。可选的,所述外缓冲壳体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上均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压溃诱导槽,且每个第一压溃诱导槽的宽度相等。可选的,所述外缓冲壳体的第三侧和第四侧上均向内凹陷形成第二压溃诱导槽,所述第三侧与所述第四侧为相对设置的两侧。可选的,所述第二压溃诱导槽中设置有溃缩诱导空隙。可选的,其特征在于,每个吸能腔体内均设置有自适应逐级溃缩吸能导杆,且所述自适应逐级溃缩吸能导杆与所述外缓冲壳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焊接。可选的,所述隔板上设置有压溃诱导孔。可选的,所述隔板的个数为三个,且所述隔板将所述外缓冲壳体内部的腔体分隔形成八个吸能腔体。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碰撞吸能装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碰撞吸能装置,包括外缓冲壳体、自适应逐级溃缩吸能导杆、泄能阀、隔板和泡沫颗粒,其中,所述外缓冲壳体的第一端与车辆的前保险杠固定连接,所述外缓冲壳体的第二端与车辆的底盘固定连接;所述自适应逐级溃缩吸能导杆设置于所述外缓冲壳体内,所述自适应逐级溃缩吸能导杆与所述外缓冲壳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固定连接;所述外缓冲壳体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上均开设有泄能孔,所述泄能阀与所述泄能孔过盈配合;所述隔板设置于所述外缓冲壳体内部,且通过所述隔板将所述外缓冲壳体内部的腔体分隔形成至少两个吸能腔体,每个吸能腔体中都填充有所述泡沫颗粒。这样,每个吸能腔体中都填充有泡沫颗粒,提高了吸能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碰撞吸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碰撞吸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碰撞吸能装置的俯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碰撞吸能装置的仰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碰撞吸能装置的左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碰撞吸能装置的右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碰撞吸能装置的前视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碰撞吸能装置的后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参见图1,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碰撞吸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碰撞吸能装置包括外缓冲壳体1、自适应逐级溃缩吸能导杆2、泄能阀3、隔板4和泡沫颗粒5,其中,所述外缓冲壳体1的第一端与车辆的前保险杠固定连接,所述外缓冲壳体1的第二端与车辆的底盘固定连接;所述自适应逐级溃缩吸能导杆2设置于所述外缓冲壳体1内,所述自适应逐级溃缩吸能导杆2与所述外缓冲壳体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固定连接;所述外缓冲壳体1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上均开设有泄能孔,所述泄能阀3与所述泄能孔过盈配合;所述隔板4设置于所述外缓冲壳体1内部,且通过所述隔板4将所述外缓冲壳体1内部的腔体分隔形成至少两个吸能腔体,每个吸能腔体中都填充有所述泡沫颗粒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上述外缓冲壳体1的第一端与车辆的前保险杠固定连接,可以是焊接,或者也可以是螺栓连接。上述外缓冲壳体1的第二端与车辆的底盘固定连接,可以是焊接,或者也可以是螺栓连接。上述自适应逐级溃缩吸能导杆2与所述外缓冲壳体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固定连接,此时优选的使用焊接进行固定。上述外缓冲壳体1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上均开设有泄能孔,泄能阀3与所述泄能孔过盈配合。泄能阀3通过过盈配合与外缓冲壳体连接,在受到冲击时,腔体内部泡沫颗粒5被挤压吸能,泡沫颗粒5被压缩到一定程度时无法继续压缩,随着碰撞的继续,内部压缩力推开泄能阀3,从而完成泄能。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上述泄能阀3的个数可以是一个,或者也可以有多个。优选的,外缓冲壳体1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每一侧都可以设置4个泄能阀3,且四个泄能阀3可以围成一个矩形。上述隔板4设置于外缓冲壳体1内部,且通过隔板4将外缓冲壳体1内部的腔体分隔形成至少两个吸能腔体,可以是横向划分成至少两个吸能腔体,可以是竖向划分成至少两个吸能腔体,或者也可以是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划分等等,对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不作限定。每个吸能腔体中都填充有泡沫颗粒5,泡沫颗粒5可以是由聚丙烯塑料发泡材料制成。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上述外缓冲壳体1优选的可以采用正挤压成型工艺,这样不仅可以满足结构刚度的要求,而且在其发生屈服时,材料不会出现开裂,充分吸碰撞动能。为了更好的理解碰撞吸能装置的结构,我们还可以参阅图2至图8。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碰撞吸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碰撞吸能装置的俯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碰撞吸能装置的仰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碰撞吸能装置的左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碰撞吸能装置的右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碰撞吸能装置的前视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碰撞吸能装置的后视图。可选的,所述外缓冲壳体1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上均向内凹陷形成第一压溃诱导槽11。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压溃诱导槽11长度的方向可以与自适应逐级溃缩吸能导杆2保持垂直,这样在车辆发生碰撞时,第一压溃诱导槽11可以诱导外缓冲壳体1侧面上的溃缩变形,从而提高吸能效率。可选的,所述外缓冲壳体1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上均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压溃诱导槽11,且每个第一压溃诱导槽11的宽度相等。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外缓冲壳体1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上设置多个第一压溃诱导槽11,且每个第一压溃诱导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碰撞吸能装置及车辆

【技术保护点】
一种碰撞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缓冲壳体、自适应逐级溃缩吸能导杆、泄能阀、隔板和泡沫颗粒,其中,所述外缓冲壳体的第一端与车辆的前保险杠固定连接,所述外缓冲壳体的第二端与车辆的底盘固定连接;所述自适应逐级溃缩吸能导杆设置于所述外缓冲壳体内,所述自适应逐级溃缩吸能导杆与所述外缓冲壳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固定连接;所述外缓冲壳体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上均开设有泄能孔,所述泄能阀与所述泄能孔过盈配合;所述隔板设置于所述外缓冲壳体内部,且通过所述隔板将所述外缓冲壳体内部的腔体分隔形成至少两个吸能腔体,每个吸能腔体中都填充有所述泡沫颗粒。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碰撞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缓冲壳体、自适应逐级溃缩吸能导杆、泄能阀、隔板和泡沫颗粒,其中,所述外缓冲壳体的第一端与车辆的前保险杠固定连接,所述外缓冲壳体的第二端与车辆的底盘固定连接;所述自适应逐级溃缩吸能导杆设置于所述外缓冲壳体内,所述自适应逐级溃缩吸能导杆与所述外缓冲壳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固定连接;所述外缓冲壳体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上均开设有泄能孔,所述泄能阀与所述泄能孔过盈配合;所述隔板设置于所述外缓冲壳体内部,且通过所述隔板将所述外缓冲壳体内部的腔体分隔形成至少两个吸能腔体,每个吸能腔体中都填充有所述泡沫颗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缓冲壳体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上均向内凹陷形成第一压溃诱导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碰撞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缓冲壳体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上均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斌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