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用冷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626403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04 21: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用冷却装置,包括储水筒,储水筒的左侧底部开设有出水口,左侧顶部开设有回水口,上方设有冷却筒,冷却筒的竖向筒壁包含了外筒壁和内筒壁,冷却筒顶端设有冷却筒盖,冷却筒盖上设有第一水泵,第一水泵出水口连接有喷管和雾化喷嘴,外筒壁下部设有进风口,进风口处设有鼓风机,内筒壁上均匀开设有多个通风孔,通风孔处连接有导风管,冷却筒的底壁中心开设有底壁通口,且底壁通口与储水筒回水口连通,储水筒的出水口处设有第二水泵,第二水泵的出水口处连接有出水管。通过采用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循环冷却水的冷却效果,从而大大保证了自身使用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用冷却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用冷却装置。
技术介绍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是根据物质基态原子蒸汽对特征辐射吸收的作用来进行金属元素分析的一种测试仪器,根据原子化器的不同,其可分为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和带石墨炉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其中,带石墨炉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试过程中元素在热解石墨炉中被加热原子化,成为基态原子蒸汽,对空心阴极灯发射的特征辐射进行选择性吸收,原子化过程一般需要经过高温以实现试样的蒸发、原子化和激发,而仪器设备中的发热部件在工作中所产生的热量如不及时散去,便会对仪器产生极大的损害,因此便需要向光度计通入冷却水进行冷却。传统的冷却方式常采用自来水长开的方式,但这样不仅会造成极大的水资源浪费,而且若在冷却过程中自来水突然断水,不仅对检测工作带来麻烦,还会对仪器造成极大的损坏。也有相应的冷却装置采用循环水冷方式,即其对冷却过程中的热水进行冷却后再循环进行使用,但是限于结构和设计上的限制,其对热水的冷却效果并不理想,从而导致冷却水的水温仍然较高,这大大降低了冷却装置的使用性能和冷却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提升循环冷却水的冷却效果,从而大大保证了自身使用性能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用冷却装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用冷却装置,包括储水筒和设于所述储水筒顶端的储水筒盖,在所述储水筒的左侧底部开设有出水口,在所述储水筒的左侧顶部开设有回水口,在所述储水筒的上方还设有冷却筒,且所述冷却筒的竖向筒壁为包含了外筒壁和内筒壁的双层结构,在所述冷却筒的顶端设有冷却筒盖,在所述冷却筒盖上还设有第一水泵,在所述第一水泵的进水口连接有进水管,在所述第一水泵的出水口连接有喷管,且所述喷管的底端穿过所述冷却筒盖并伸至所述内筒壁的内部,同时在所述喷管的底端还连接有雾化喷嘴;在所述冷却筒的外筒壁的下部开设有进风口,在所述外筒壁的进风口处还设有鼓风机,在所述冷却筒的内筒壁上均匀开设有多个通风孔,同时在所述内筒壁的通风孔处还连接有斜向下设置的导风管,在所述冷却筒的底壁中心还开设有底壁通口,且所述底壁通口与所述储水筒的回水口连通,在所述冷却筒盖上还开设有排气口,同时在所述储水筒的出水口处还设有第二水泵,在所述第二水泵的出水口处还连接有出水管。上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用冷却装置,其中所述冷却筒的底壁为尖部朝下的锥形结构。上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用冷却装置,其中在所述储水筒盖上还开设有加水口。上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用冷却装置,其中在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上还均设有过滤器。上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用冷却装置,其中在所述储水筒的外部底端还设有行走轮,同时在所述行走轮处还设有用于制动所述行走轮的锁止件。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采用上述结构,本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循环冷却水的冷却效果,从而大大保证了自身使用性能。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是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用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储水筒1,储水筒盖2,出水口3,回水口4,外筒壁5,内筒壁6,冷却筒盖7,第一水泵8,进水管9,喷管10,雾化喷嘴11,鼓风机12,导风管13,底壁通口14,排气口15,第二水泵16,出水管17,行走轮18,固定架19。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一种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用冷却装置,包括储水筒1和设于储水筒1顶端的储水筒盖2,在储水筒1的左侧底部开设有出水口3,在储水筒1的左侧顶部开设有回水口4,在储水筒1的上方还设有冷却筒(进一步地,冷却筒可通过固定架19与储水筒1连接),且冷却筒的竖向筒壁为包含了外筒壁5和内筒壁6的双层结构,在冷却筒的顶端设有冷却筒盖7,在冷却筒盖7上还设有第一水泵8,在第一水泵8的进水口连接有进水管9,在第一水泵8的出水口连接有喷管10,且喷管10的底端穿过冷却筒盖7并伸至内筒壁6的内部,同时在喷管10的底端还连接有雾化喷嘴11;在冷却筒的外筒壁5的下部开设有进风口,在外筒壁5的进风口处还设有鼓风机12,在冷却筒的内筒壁5上均匀开设有多个通风孔,同时在内筒壁5的通风孔处还连接有斜向下设置的导风管13(即,导风管13位于内筒壁5的内部,并且导风管13从远离内筒壁5轴线的一端至靠近内筒壁5轴线的一端斜向下设置),在冷却筒的底壁中心还开设有底壁通口14,且底壁通口14与储水筒1的回水口4连通,在冷却筒盖7上还开设有排气口15,同时在储水筒1的出水口处还设有第二水泵16,在第二水泵16的出水口处还连接有出水管17。优选地,对于上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用冷却装置,其中冷却筒的底壁为尖部朝下的锥形结构。这样,便可更加有效地保证了冷却筒内的冷却水快速回流至储水筒1。优选地,对于上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用冷却装置,其中在储水筒盖2上还开设有加水口,以更加方便了随时对储水筒1内添加冷却用水。优选地,对于上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用冷却装置,其中在进水管9和出水管17上还均设有过滤器,这样便可有效避免冷却用水中的杂质进入光度计。优选地,对于上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用冷却装置,其中在储水筒1的外部底端还设有行走轮18,同时在行走轮18处还设有用于制动行走轮18的锁止件。在实际使用时,将本装置的出水管17连接至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冷却进水口,将本装置的进水管9连接至光度计的冷却出水口,启动第一水泵8和第二水泵16,储水筒1内的冷却水便通过出水管17流经光度计,对光度计进行水冷冷却并吸收光度计的热量,然后吸收了热量的热水再经过进水管9流入冷却筒的内筒壁6内。其中,通过设有雾化喷嘴11,热水便以水雾形式在内筒壁6内向下喷射,与此同时,在鼓风机12的作用下,吹入冷却筒的外筒壁5内部的冷却风便通过导风管13进入内筒壁6内,从而冷却风和热水雾便在内筒壁6内部进行充分地混合,这样便实现了热水雾的快速降温冷却,而冷却后的水雾便再依次通过底壁通口14和回水口4而回流至储水筒1的内部,从而既实现了冷却水的循环使用,又大大提升了冷却效果。此外,通过将导风管13设计为斜向下设置,这样可有效避免了热水雾进入导风管13内,从而有效保证了冷却风的风冷效果。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的第一水泵8、雾化喷嘴11、鼓风机12、第二水泵16等均采用现有的设备和/或部件。并且,对于其中的第一水泵8、鼓风机12和第二水泵16来说,其也均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常规供电方式(如通过现有的供电设备、蓄电池或者外部电网进行供电),以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需要做出任何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即可充分实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内容。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和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用冷却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用冷却装置,包括储水筒和设于所述储水筒顶端的储水筒盖,在所述储水筒的左侧底部开设有出水口,在所述储水筒的左侧顶部开设有回水口,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储水筒的上方还设有冷却筒,且所述冷却筒的竖向筒壁为包含了外筒壁和内筒壁的双层结构,在所述冷却筒的顶端设有冷却筒盖,在所述冷却筒盖上还设有第一水泵,在所述第一水泵的进水口连接有进水管,在所述第一水泵的出水口连接有喷管,且所述喷管的底端穿过所述冷却筒盖并伸至所述内筒壁的内部,同时在所述喷管的底端还连接有雾化喷嘴;在所述冷却筒的外筒壁的下部开设有进风口,在所述外筒壁的进风口处还设有鼓风机,在所述冷却筒的内筒壁上均匀开设有多个通风孔,同时在所述内筒壁的通风孔处还连接有斜向下设置的导风管,在所述冷却筒的底壁中心还开设有底壁通口,且所述底壁通口与所述储水筒的回水口连通,在所述冷却筒盖上还开设有排气口,同时在所述储水筒的出水口处还设有第二水泵,在所述第二水泵的出水口处还连接有出水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用冷却装置,包括储水筒和设于所述储水筒顶端的储水筒盖,在所述储水筒的左侧底部开设有出水口,在所述储水筒的左侧顶部开设有回水口,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储水筒的上方还设有冷却筒,且所述冷却筒的竖向筒壁为包含了外筒壁和内筒壁的双层结构,在所述冷却筒的顶端设有冷却筒盖,在所述冷却筒盖上还设有第一水泵,在所述第一水泵的进水口连接有进水管,在所述第一水泵的出水口连接有喷管,且所述喷管的底端穿过所述冷却筒盖并伸至所述内筒壁的内部,同时在所述喷管的底端还连接有雾化喷嘴;在所述冷却筒的外筒壁的下部开设有进风口,在所述外筒壁的进风口处还设有鼓风机,在所述冷却筒的内筒壁上均匀开设有多个通风孔,同时在所述内筒壁的通风孔处还连接有斜向下设置的导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解放李鹏陆明周静
申请(专利权)人:优品天津检验服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