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改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7604224 阅读: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03 22: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盐碱地改良系统,包括,上端为开口的容纳结构,在所述容纳结构内由下至上依次设有,隔盐层、钠离子吸收层、有机肥料层和表土层,在容纳结构内还设有贯穿隔盐层、钠离子吸收层、有机肥料层和表土层的排盐管,在排盐管上沿着轴向设有多个进水口,进水口上设有过滤结构,所述排盐管的底部通过管路与排水泵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改善了作物根系环境,促进根系生长,使植物能够在盐碱地上生长和提高产量,改良后的土壤可以降低PH值和碱化度,从而达到改土、脱盐的目的。

Saline alkali land improvement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盐碱地改良系统
本技术涉及土地治理领域,尤其是一种盐碱地改良系统。
技术介绍
滨海海滩土壤盐渍化属于现代积盐过程,它的形成有几个要点:(1)地下水水位过高,高过临界深度以上;(2)地下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盐类;(3)土壤性质不良(主要是土壤缺乏合理结构),(4)气候干旱、土壤蒸发强度大等。因此,土壤盐碱化与地下水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地下水位高过临界深度,毛管水的向上运动和土壤的强烈蒸发,使土壤水中的盐分逐渐在土壤表层积累。地下水离地面愈近,则毛管水向上流动的速率愈大,经由土壤的水分通量愈大,大气蒸发力愈强,聚集在土壤表层的盐类也愈多。土壤水中盐分的来源,是由地下海水带来的。海水的倒灌和浸渍,地下水位的升高,是造成土地盐碱化的主要原因。鉴于此提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降低土壤盐碱含量,适合植物生长的盐碱地改良系统。为了实现该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盐碱地改良系统,包括,上端为开口的容纳结构,在所述容纳结构内由下至上依次设有,隔盐层、钠离子吸收层、有机肥料层和表土层,在容纳结构内还设有贯穿隔盐层、钠离子吸收层、有机肥料层和表土层的排盐管,在排盐管上沿着轴向设有多个进水口,进水口上设有过滤结构,所述排盐管的底部通过管路与排水泵连接。进一步,在所述容纳结构的周壁内侧还围设有隔水层,所述隔盐层、钠离子吸收层、有机肥料层、表土层位于隔水层的内侧,所述排盐管靠近于隔水层内侧设置。进一步,所述排盐管为多个,并间隔一定距离设置,排盐管的上端为敞开口,并覆盖有过滤网,在排盐管上,相邻进水口之间的间隔沿着由下向上的方向逐渐增大。进一步,所述排盐管上端的敞开口高于表土层的上表面。进一步,所述隔盐层的厚度为15~25cm,所述钠离子吸收层的厚度为25~35cm,所述有机肥料层的厚度为25~35cm,所述表土层的厚度为15~25cm。进一步,所述钠离子吸收层是由原土与钠离子吸附剂按照9:1的比例混合搅拌均匀而成。采用本技术所述的技术方案后,带来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设有钠离子吸收层,可以吸收钠离子,活化钙离子、镁离子等,使土壤水传导能增高,使土壤水分更易流动,从而改善了作物根系环境,促进根系生长,保证作物苗齐、苗壮,使植物能够在盐碱地上生长和提高产量,改良后的土壤可以降低PH值和碱化度,从而达到改土、脱盐的目的。2、本技术设有有机肥料层,有机质在分解过程中产生大量有机酸,一方面可以中和土壤碱性,另一方面可加速养分分解,促进迟效养分转化,提高磷的有效性。3、本技术设有排盐管,可以将容纳结构内的盐水排出,进一步降低土壤含盐量,更有利于植物的生长。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的结构原理图;图2:本技术的排水管的结构图;其中:1、隔盐层2、钠离子吸收层3、有机肥料层4、表土层5、原土层6、隔水层7、排盐管8、过滤网9、排水泵10、乔木根部土球71、进水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结合图1和图2所示,一种盐碱地改良系统,包括,上端为开口的容纳结构,在所述容纳结构内由下至上依次设有,隔盐层1、钠离子吸收层2、有机肥料层3和表土层4,乔木根部土球10一般埋在钠离子吸收层2以上,位于有机肥料层3或有机肥料层3与表土层4之间。在容纳结构内还设有贯穿隔盐层1、钠离子吸收层2、有机肥料层3和表土层4的排盐管7,在排盐管7上沿着轴向设有多个进水口71,进水口71上设有过滤结构,所述排盐管7的底部通过管路与排水泵9连接。所述容纳结构通过在地面挖掘凹坑形成,凹坑的深度在一米左右,容纳结构的外围为原土层5,容纳结构可以为圆柱形或方形结构。所述隔盐层1由烟囱石膏、磷石膏、过磷酸钙、腐殖酸、泥炭灰、醋渣、农业废弃渣中的至少一种或几种与原土按1:1混合组成,隔盐层1的厚度为15~25cm,优选为20cm。所述钠离子吸收层2是由原土与钠离子吸附剂按照9:1的比例混合搅拌均匀而成,钠离子吸收层2的厚度为25~35cm,优选为30cm。所述有机肥料层3是由原土与生物有机菌肥、土壤改良剂、有机肥料混合组成;有机肥料层3的厚度为25~35cm,优选为30cm。所述表土层4是由原土与生物有机菌肥、有机肥料混合组成,表土层4的厚度为15~25cm,优选为20cm。在所述容纳结构的周壁内侧还围设有隔水层6,所述隔盐层1、钠离子吸收层2、有机肥料层3、表土层4位于隔水层6的内侧,隔水层6将钠离子吸收层2、有机肥料层3、表土层4与原土层5隔离,所述排盐管7靠近于隔水层6内侧设置,优选地,排盐管7与隔水层6之间留有一间隙。隔水层6可以为石板或塑料薄膜,用于阻止原土层5中的水向钠离子吸收层2、有机肥料层3和表土层4渗入。优选地,所述排盐管7为多个,并间隔一定距离设置,排盐管7的上端为敞开口,并覆盖有过滤网8,在排盐管7上,相邻进水口71之间的间隔沿着由下向上的方向逐渐增大,当地下水位升高,或者在降雨时,容纳结构内的过多的水分会通过进水口71渗入至排盐管7内,并通过排水泵9排走。所述排盐管7上端的敞开口高于表土层4的上表面,以避免排盐管7上端的敞开口被堵塞,在排水泵9排水时,该敞开口可以被封闭,使得排盐管7内形成负压,在排水泵9停止工作时,该敞开口保持打开,以使排盐管7内的气压与大气压相同。本技术的容纳结构内形成有四层结构,最底层是隔盐层1,阻止盐水上泛,吸收中和盐碱;第二层是钠离子吸收层2,起到钠离子吸收并活化土壤的作用;第三层是有机肥料层3,活化土壤,疏松土壤,保持肥力,分解盐碱;第四层是表土层4,表层生物活性旺盛,土壤疏松,团粒结构稳固,保土保墒,水份蒸发少,植物生长旺盛。以上所述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前提下,还可以做出多种变形和改进,这也应该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盐碱地改良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盐碱地改良系统,包括,上端为开口的容纳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容纳结构内由下至上依次设有,隔盐层、钠离子吸收层、有机肥料层和表土层,在容纳结构内还设有贯穿隔盐层、钠离子吸收层、有机肥料层和表土层的排盐管,在排盐管上沿着轴向设有多个进水口,进水口上设有过滤结构,所述排盐管的底部通过管路与排水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盐碱地改良系统,包括,上端为开口的容纳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容纳结构内由下至上依次设有,隔盐层、钠离子吸收层、有机肥料层和表土层,在容纳结构内还设有贯穿隔盐层、钠离子吸收层、有机肥料层和表土层的排盐管,在排盐管上沿着轴向设有多个进水口,进水口上设有过滤结构,所述排盐管的底部通过管路与排水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盐碱地改良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容纳结构的周壁内侧还围设有隔水层,所述隔盐层、钠离子吸收层、有机肥料层、表土层位于隔水层的内侧,所述排盐管靠近于隔水层内侧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盐碱地改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洹滔李慧曲嵩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楷博晶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