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工字钢与贝雷片连接的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592461 阅读:1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31 07: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应用于工字钢与贝雷片连接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所述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通过螺栓连接,在工字钢与贝雷片上端的槽钢处于夹紧状态下,所述上连接件分别与工字钢下翼缘的上表面以及相邻两槽钢的上表面相抵,所述下连接件与相邻两槽钢的下表面相抵,所述螺栓穿过相邻两个槽钢之间的空隙,从而将工字钢的下翼缘压紧在相邻两槽钢的上表面上。这样能够使贝雷片的槽钢和工字钢连接更加牢固,且该连接结构中的螺栓仅穿过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拆卸时只需要将连接结构取下,不会槽钢和工字钢造成损坏,便于槽钢和工字钢的循环使用,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节省了材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工字钢与贝雷片连接的连接结构
本技术涉及桥梁施工建设
,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工字钢与贝雷片连接的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在桥梁工程特别是水上施工桥梁工程中,经常采用型钢和槽钢搭设支架、施工平台或施工便桥等施工结构,其中,一般采用钢管做桩,槽钢做纵梁,且在槽钢上铺设工字钢。目前,常用工字钢和槽钢的连接结构为螺杆连接,如专利号为CN201621137929.X(授权公告号为CN206233103U)的中国技术专利《一种栈桥面板》,该专利中工字钢下翼缘由扁担梁横担在槽钢上的桁架上,在扁担梁相对应位置钻孔,采用螺杆把工字钢和扁担梁固定在贝雷的上桁架上,一方面,仅依靠螺杆使工字钢、扁担梁以及槽钢进行连接,会使得螺杆与工字钢之间存在缝隙,从而使得工字钢、扁担梁以及槽钢的连接不牢固,可靠性不高;另一方面,在栈桥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螺栓容易受到腐蚀,很难将工字钢与槽钢进行拆卸,拆卸时需通过切割将工字钢与槽钢进行拆分,会造成材料损伤和变形,从而使得螺杆、工字钢以及槽钢不能循环使用而造成材料浪费,材料利用率低。又如专利号为CN201220108127.1(授权公告号为CN202610715U)的中国技术专利《临时施工结构中型钢搭接简易紧固器》,该紧固器是由一块开有楔形缺口的矩形钢板制成,其使用方法是待上下型钢摆放到指定位置后,量取上面摆放的型钢下翼缘和下面摆放的型钢的上翼缘的总厚度,然后在钢板上割开相应大小的楔形小缺口,将钢板的小缺口套住上下搭接的型钢接触面的翼缘,在钢板与上型钢接触点处焊接固定,虽然该紧固器制作简单,但是由于栈桥使用年限长,U形扣回因锈蚀而不容易拆卸,需要通过切割进行拆卸,也会造成材料浪费,材料的利用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连接牢固、能够循环使用且节省材料的应用于工字钢与贝雷片连接的连接结构。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应用于工字钢与贝雷片连接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所述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通过螺栓连接,在工字钢与贝雷片上端的槽钢处于夹紧状态下,所述上连接件分别与工字钢下翼缘的上表面以及相邻两槽钢的上表面相抵,所述下连接件与相邻两槽钢的下表面相抵,所述螺栓穿过相邻两个槽钢之间的空隙,从而将工字钢的下翼缘压紧在相邻两槽钢的上表面上。为了增加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的耐蚀性,便于连接结构的循环使用,优选地,所述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的外表面均具有一层耐腐蚀层。为了增加工字钢与槽钢的连接稳固性,优选地,所述上连接件包括有主体压部,所述主体压部的两侧向外延伸有第一压部和第二压部,所述下连接件包括有第三压部和第四压部,在工字钢与槽钢处于夹紧状态下,所述下连接件和主体压部上下交错布置,所述第一压部和第二压部分别与相邻两槽钢的上表面相抵,所述第三压部和第四压部分别与相邻两槽钢的下表面相抵,所述主体压部与工字钢下翼缘的上表面相抵。优选地,所述上连接件呈T型,所述第一压部和第二压部位于同一直线上。进一步优选,所述主体压部、第一压部和第二压部为一体成型。为了更好地实现工字钢与槽钢的连接,优选地,所述上连接件上具有供螺栓穿过的通孔,所述下连接件在通孔的相应位置上设置有孔部,所述下连接件的第三压部和第四压部位于同一直线上,且分别位于孔部的两侧。优选地,所述通孔开设于所述主体压部上。为了增加连接结构的牢固性,优选地,所述螺栓的下部固定连接在所述下连接件的孔部内。为了方便工字钢与槽钢的安装同时防止工字钢与槽钢发生相对移动,优选地,所述第一压部和第二压部的下表面均向下延伸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三压部和第四压部的上表面均向上延伸形成有第二限位部,所述主体压部的下表面向下延伸形成有第三限位部,在工字钢与槽钢处于夹紧状态下,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槽钢的外侧面的上部相抵,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槽钢的外侧面的下部相抵,所述第三限位部与工字钢下翼缘沿其长度方向的外边沿相抵。为了减轻连接结构的重量,优选地,所述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上均开设有槽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通过在贝雷片相邻两个槽钢和工字钢之间设置该连接结构,能够使三者连接地更加地牢固,且该连接结构中的螺栓仅穿过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并不穿过槽钢和工字钢,拆卸时只需要将连接结构取下,不会对工字钢与槽钢造成损坏,便于工字钢与槽钢的循环使用,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节省了材料;此外,连接结构中的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均具有一层耐腐蚀层,增加了耐腐蚀性,便于连接结构的循环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连接结构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上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下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工字钢与贝雷片上端的槽钢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至图4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应用于工字钢与贝雷片连接的连接结构,该连接结构1包括有上连接件11、下连接件12、螺栓13和垫片5,上连接件11和下连接件12通过螺栓13连接,该连接结构应用于工字钢与贝雷片上端槽钢的连接,工字钢2与贝雷片上端的槽钢3交叉设置,槽钢3位于工字钢2的下方,且在交叉处设置有该连接结构,其中,工字钢2包括有上翼缘21、下翼缘22以及连接在上翼缘21与下翼缘22之间的腹板23,槽钢3大致呈U型,槽钢3包括上壁板31和下壁板32,上壁板31和下壁板32之间延伸有连接壁33,在工字钢2与槽钢3处于夹紧状态下,上连接件11分别与工字钢2下翼缘22的上表面以及相邻两槽钢3的上表面相抵,下连接件12与相邻两槽钢3的下表面相抵,螺栓13穿过相邻两个槽钢3之间的空隙4,从而将工字钢2的下翼缘22压紧在槽钢3的上壁板31的上表面上。如图5所示,上连接件11包括有主体压部111,主体压部111的两侧向外延伸有第一压部112和第二压部113,上连接件11呈T型,第一压部112和第二压部113位于同一直线上,并与主体压部111为一体成型,上连接件11的主体压部111上具有供螺栓13穿过的通孔14,对应地,下连接件12在通孔14的相应位置上设置有孔部123,螺栓13的下部固定连接在下连接件12的孔部123内,如图3所示,螺栓13依次穿过上连接件11的通孔14、垫片5并用螺母6固定,如图6所示,下连接件12包括有第三压部121和第四压部122,第三压部121和第四压部122分别位于孔部123的两侧,第三压部121和第四压部122位于同一直线上,在工字钢2与槽钢3处于夹紧状态下,下连接件12和主体压部111上下交错布置,第一压部112和第二压部113分别与相邻两槽钢3上壁板31的上表面相抵,第三压部121和第四压部122分别与相邻两槽钢3下壁板32的下表面相抵,主体压部111与工字钢2下翼缘22的上表面相抵。为了减轻连接结构的重量,本实施例中,上连接件11和下连接件12上均开设有槽孔,具体地,上连接件11的主体压部111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第一槽孔111b,第一压部112和第二压部113上均开设有第二槽孔112a,下连接件12上开设有第三槽孔125。为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应用于工字钢与贝雷片连接的连接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应用于工字钢与贝雷片连接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上连接件(11)和下连接件(12),所述上连接件(11)和下连接件(12)通过螺栓(13)连接,在工字钢(2)与贝雷片上端的槽钢(3)处于夹紧状态下,所述上连接件(11)分别与工字钢(2)下翼缘(22)的上表面以及相邻两槽钢(3)的上表面相抵,所述下连接件(12)与相邻两槽钢(3)的下表面相抵,所述螺栓(13)穿过相邻两个槽钢(3)之间的空隙(4),从而将工字钢(2)的下翼缘(22)压紧在相邻两槽钢(3)的上表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工字钢与贝雷片连接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上连接件(11)和下连接件(12),所述上连接件(11)和下连接件(12)通过螺栓(13)连接,在工字钢(2)与贝雷片上端的槽钢(3)处于夹紧状态下,所述上连接件(11)分别与工字钢(2)下翼缘(22)的上表面以及相邻两槽钢(3)的上表面相抵,所述下连接件(12)与相邻两槽钢(3)的下表面相抵,所述螺栓(13)穿过相邻两个槽钢(3)之间的空隙(4),从而将工字钢(2)的下翼缘(22)压紧在相邻两槽钢(3)的上表面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工字钢与贝雷片连接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件(11)和下连接件(12)的外表面均具有一层耐腐蚀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工字钢与贝雷片连接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件(11)包括有主体压部(111),所述主体压部(111)的两侧向外延伸有第一压部(112)和第二压部(113),所述下连接件(12)包括有第三压部(121)和第四压部(122),在工字钢(2)与槽钢(3)处于夹紧状态下,所述下连接件(12)和主体压部(111)上下交错布置,所述第一压部(112)和第二压部(113)分别与相邻两槽钢(3)的上表面相抵,所述第三压部(121)和第四压部(122)分别与相邻两槽钢(3)的下表面相抵,所述主体压部(111)与工字钢(2)下翼缘(22)的上表面相抵。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于工字钢与贝雷片连接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件(11)呈T型,所述第一压部(112)和第二压部(113)位于同一直线上。5.根据权利要求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都昌林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昌宁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