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圆柱形电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590155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31 05: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圆柱形电梯,包括对重装置、曳引机、圆柱形轿厢、滑轮组及钢丝绳,圆柱形轿厢包括轿厢顶板、轿厢底板、轿厢侧壁、轿厢门及轿厢支撑柱,所述轿厢顶板、轿厢底板及轿厢侧壁之间通过轿厢支撑柱进行固定;轿厢侧壁是由轿厢内壁及轿厢外壁组成的中空双层结构,轿厢内壁与轿厢外壁之间形成空腔,空腔内部集成有控制器及多个与控制器相连的功能模块;轿厢内壁与轿厢支撑柱之间设置有滑动机构,以使轿厢内壁通过滑动机构沿轿厢支撑柱上下滑动;当轿厢处于运行模式时,轿厢内壁与轿厢外壁相互拼合,当轿厢处于维修模式时,轿厢内壁与轿厢外壁分离。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灵活性强,可便于对轿厢器件进行维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圆柱形电梯
本技术涉及电梯
,尤其涉及一种圆柱形电梯。
技术介绍
电梯是一种以电动机为动力的垂直升降机,装有箱状吊舱,用于多层建筑乘人或载运货物。电梯作为垂直方向的交通运输工具,在高层建筑和公共场所已经成为重要的建筑设备而不可或缺。随着整体国民经济实力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消费水平明显增长,房地产开发商纷纷大力推出中高档的小高层及高层住宅楼,带动了住宅电梯的迅速增长,成为整个电梯市场的主要增长点。由于电梯使用频繁,因此,需要经常对轿厢进行检修。目前,检修人员检修电梯时,都要需要在井道中进行操作,但是井道内空气不流通,光线差,严重影响了检修人员的检修进度及精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灵活性强、便于维修的圆柱形电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圆柱形电梯,包括对重装置、曳引机、圆柱形轿厢、滑轮组及钢丝绳,所述对重装置与圆柱形轿厢之间通过曳引机、滑轮组及钢丝绳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柱形轿厢包括轿厢顶板、轿厢底板、轿厢侧壁、轿厢门及轿厢支撑柱,所述轿厢顶板、轿厢底板及轿厢侧壁之间通过轿厢支撑柱进行固定;所述轿厢侧壁是由轿厢内壁及轿厢外壁组成的中空双层结构,所述轿厢内壁与轿厢外壁之间形成空腔,所述空腔内部集成有控制器及多个与控制器相连的功能模块,所述控制器及功能模块固定于轿厢外壁;所述轿厢内壁与轿厢支撑柱之间设置有滑动机构,以使轿厢内壁通过滑动机构沿轿厢支撑柱上下滑动;当所述轿厢处于运行模式时,所述轿厢内壁与轿厢外壁相互拼合,当所述轿厢处于维修模式时,所述滑动机构驱动轿厢内壁沿轿厢支撑柱向下滑动以使轿厢内壁与轿厢外壁分离。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轿厢支撑柱包括等距分布的第一支撑柱、第二支撑柱、第三支撑柱及第四支撑柱,所述第一支撑柱与第三支撑柱相向设置,所述第二支撑柱与第四支撑柱相向设置。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轿厢门设置于第一支撑柱与第四支撑柱之间。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第二支撑柱及第三支撑柱将轿厢内壁等距划分为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及第三侧壁,所述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及第三侧壁的横截面为弧形。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之间通过第二支撑柱相连,所述第二侧壁与第三侧壁之间通过第三支撑柱相连。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滑动机构包括固定于轿厢支撑柱侧壁上的滑动导轨,所述轿厢内壁的边沿卡设于滑动导轨内并沿滑动导轨上下滑动。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滑动机构还包括定位件以使轿厢内壁的顶部与轿厢外壁的顶部固定于同一高度或者使轿厢内壁的顶部与轿厢外壁的底部固定于同一高度。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轿厢底板包括与轿厢支撑柱固定的固定底板及提升底板,所述提升底板设置于固定底板的上方并可沿竖直方向上升和下降。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功能模块为显示模块、按键模块、电路模块、通信模块、供暖制冷模块、空气过滤模块、环境监测模块及消防模块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实施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可实现电梯器件的快速维修,检修人员不需要在井道内对轿厢器件进行检修,灵活性强,更为方便。具体地,当所述轿厢处于运行模式时,所述轿厢内壁与轿厢外壁相互拼合,实现对控制器、功能模块及布线的封装,避免乘客接触设备,保证设备与乘客的安全;当所述轿厢处于维修模式时,轿厢内壁沿轿厢支撑柱上的滑动机构向下滑动以使轿厢内壁与轿厢外壁分离,从而使位于空腔内部的控制器、功能模块及布线呈现于检修人员的眼前,使得检修人员只需站立于轿厢内部即可实现对控制器、功能模块及布线的检修,检修方便,更为安全。同时,本技术中设置有轿厢支撑柱,通过轿厢支撑柱可有效实现轿厢底板、轿厢外壁及轿厢顶板之间的固定,还可保证轿厢受力平衡,保证轿厢的稳定性。相应地,本技术设置形状独特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及第三侧壁,通过将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及第三侧壁与轿厢支撑柱的结合,使轿厢的结构更为紧凑,灵活。另外,本技术还设置有提升底板,通过提升底板可方便检修人员对轿厢上方的器件进行检修,不需要另外携带梯子、凳子等辅助工具,更为便捷。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圆柱形电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圆柱形电梯中轿厢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圆柱形电梯,处于运行模式时轿厢的内部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圆柱形电梯,处于维修模式时轿厢内壁未完全下降时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圆柱形电梯,处于维修模式时轿厢内壁完全下降时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仅此声明,本技术在文中出现或即将出现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方位用词,仅以本技术的附图为基准,其并不是对本技术的具体限定。参见图1~5,图1~5显示了本技术圆柱形电梯的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所述圆柱形电梯包括对重装置1、曳引机2、圆柱形轿厢5、滑轮组3及钢丝绳4,所述对重装置1与圆柱形轿厢5之间通过曳引机2、滑轮组3及钢丝绳4连接。如图2及图3所示,所述圆柱形轿厢5包括轿厢顶板51、轿厢底板52、轿厢侧壁(531、532)、轿厢门55及轿厢支撑柱(54a、54b、54c、54d),所述轿厢顶板51、轿厢底板52及轿厢侧壁(531、532)之间通过轿厢支撑柱(54a、54b、54c、54d)进行固定。所述轿厢侧壁是由轿厢内壁531及轿厢外壁532组成的中空双层结构,所述轿厢内壁531与轿厢外壁532之间形成空腔56,所述空腔56内部集成有控制器及多个与控制器相连的功能模块,所述控制器及功能模块固定于轿厢外壁532。优选地,所述功能模块为显示模块、按键模块、电路模块、通信模块、供暖制冷模块、空气过滤模块、环境监测模块及消防模块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但不以此为限制。所述轿厢内壁531与轿厢支撑柱(54a、54b、54c、54d)之间设置有滑动机构,以使轿厢内壁531通过滑动机构沿轿厢支撑柱(54a、54b、54c、54d)上下滑动。如图3~图5所示,当轿厢处于运行模式时,所述轿厢内壁531与轿厢外壁532相互拼合,实现对控制器、功能模块及布线的封装,避免乘客接触设备,保证设备与乘客的安全(参见图3);当轿厢处于维修模式时,所述滑动机构驱动轿厢内壁521沿轿厢支撑柱(54a、54b、54c、54d)向下滑动以使轿厢内壁531与轿厢外壁532分离,从而使位于空腔56内部的控制器、功能模块及布线呈现于检修人员的眼前,使得检修人员只需站立于轿厢内部即可实现对控制器、功能模块及布线的检修,检修方便,更为安全(参见图4及图5)。具体地,所述轿厢支撑柱包括等距分布的第一支撑柱54a、第二支撑柱54b、第三支撑柱54c及第四支撑柱54d,所述第一支撑柱54a与第三支撑柱54c相向设置,所述第二支撑柱54b与第四支撑柱54d相向设置。需要说明的是,当所述轿厢处于维修模式时,所述滑动机构可驱动轿厢内壁531沿轿厢支撑柱(54a、54b、54c、54d)向下滑动以使轿厢内壁531与轿厢外壁532分离,此时轿厢内壁531会沿轿厢侧壁与轿厢底板52之间的缝隙伸出轿厢外部,因此,通过轿厢支撑柱(54a、54b、54c、54d)可有效实现轿厢底板52、轿厢外壁532及轿厢顶板51之间的固定;另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圆柱形电梯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圆柱形电梯,包括对重装置、曳引机、圆柱形轿厢、滑轮组及钢丝绳,所述对重装置与圆柱形轿厢之间通过曳引机、滑轮组及钢丝绳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柱形轿厢包括轿厢顶板、轿厢底板、轿厢侧壁、轿厢门及轿厢支撑柱,所述轿厢顶板、轿厢底板及轿厢侧壁之间通过轿厢支撑柱进行固定;所述轿厢侧壁是由轿厢内壁及轿厢外壁组成的中空双层结构,所述轿厢内壁与轿厢外壁之间形成空腔,所述空腔内部集成有控制器及多个与控制器相连的功能模块,所述控制器及功能模块固定于轿厢外壁;所述轿厢内壁与轿厢支撑柱之间设置有滑动机构,以使轿厢内壁通过滑动机构沿轿厢支撑柱上下滑动;所述轿厢支撑柱包括等距分布的第一支撑柱、第二支撑柱、第三支撑柱及第四支撑柱,所述第一支撑柱与第三支撑柱相向设置,所述第二支撑柱与第四支撑柱相向设置;所述滑动机构包括固定于轿厢支撑柱侧壁上的滑动导轨,所述轿厢内壁的边沿卡设于滑动导轨内并沿滑动导轨上下滑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圆柱形电梯,包括对重装置、曳引机、圆柱形轿厢、滑轮组及钢丝绳,所述对重装置与圆柱形轿厢之间通过曳引机、滑轮组及钢丝绳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柱形轿厢包括轿厢顶板、轿厢底板、轿厢侧壁、轿厢门及轿厢支撑柱,所述轿厢顶板、轿厢底板及轿厢侧壁之间通过轿厢支撑柱进行固定;所述轿厢侧壁是由轿厢内壁及轿厢外壁组成的中空双层结构,所述轿厢内壁与轿厢外壁之间形成空腔,所述空腔内部集成有控制器及多个与控制器相连的功能模块,所述控制器及功能模块固定于轿厢外壁;所述轿厢内壁与轿厢支撑柱之间设置有滑动机构,以使轿厢内壁通过滑动机构沿轿厢支撑柱上下滑动;所述轿厢支撑柱包括等距分布的第一支撑柱、第二支撑柱、第三支撑柱及第四支撑柱,所述第一支撑柱与第三支撑柱相向设置,所述第二支撑柱与第四支撑柱相向设置;所述滑动机构包括固定于轿厢支撑柱侧壁上的滑动导轨,所述轿厢内壁的边沿卡设于滑动导轨内并沿滑动导轨上下滑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柱形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舜武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富士电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