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栽培槽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577295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30 22: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植物栽培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栽培槽,包括槽壁和槽底,槽底由破碎石铺设形成,槽壁设置于槽底的外侧且与槽底的侧面接触,槽底的上表面铺设有隔层,隔层的边缘沿槽壁的内表面向上延伸并固定在槽壁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槽底设置为铺陈平整的破碎石,破碎石上铺设隔层,栽培介质可放入槽内,通过隔层与破碎石分离,防止栽培介质和破碎石的掺杂混合,隔层为具有渗透孔的结构,保证栽培介质中多余的水份可顺利下渗至破碎石层,破碎石可切断径流,便于多余水份下渗,也可防止破碎石下碱性土壤的盐分反渗入栽培介质,影响植物的生长栽培。在日光温室栽培过程中,在满足植株生长条件下,限制植株根系生长范围,节水、节肥实现清洁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栽培槽
本技术涉及植物栽培
,尤其涉及一种栽培槽。
技术介绍
我国现有耕地1.33亿hm2,人均仅0.1hm2,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50%,85%以上的土地资源为非耕地资源,耕地资源严重不足。与此同时,我国有限的可耕地中,中低产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71%,耕地资源紧缺和耕地质量低的现状,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为了保障农业安全生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合理开发利用非耕地资源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西北地区光热资源充足,年日照时数在2500~3600h之间,年积温达到5300℃;但西北地区水资源较为缺乏,年降雨量仅为100~200mm,而且生态脆弱,土壤盐碱化和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因此需要集成合理利用光热资源、高效利用水资源并可减少环境污染的农业生产模式,非耕地设施栽培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非耕地设施栽培在沙漠、戈壁滩、盐碱地、旱砂地、荒山坡地、沿海滩涂等不适于耕作的土地上,发展设施园艺产业,使原本不适于耕作的土地产生较好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由于蔬菜栽培对土壤环境、水肥供给要求较高,而且在日光温室连茬种植模式下,病虫害、连作障碍问题突出。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现有的栽培槽难以保证植物在非耕地、盐碱地、水资源缺乏地区栽培生长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栽培槽,包括槽壁和槽底,所述槽底由破碎石铺设形成,所述槽壁设置于所述槽底的外侧且与所述槽底的侧面接触,所述槽底的上表面铺设有隔层,所述隔层上方的槽内空间为栽培介质放置空间。其中,所述隔层的边缘沿所述槽壁的内表面向上延伸并固定在所述槽壁上。其中,所述槽壁的底端伸入地面以下。其中,所述隔层由园艺地布或编织袋制成。其中,所述槽壁由空心砖砌成。其中,所述槽壁由四层空心砖砌成,所述隔层的边缘压固在第三层空心砖与第二层空心砖之间。其中,所述槽底的厚度为3~5cm,破碎石粒径为1.5~2.5cm。其中,所述槽底的下表面设有PE膜,且所述PE膜的边缘延伸至所述槽壁的下表面。(三)有益效果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本技术栽培槽将槽底设置为铺陈平整的破碎石,破碎石上铺设隔层,栽培介质可放入槽内,通过隔层与破碎石分离,防止栽培介质和破碎石的掺杂混合,隔层为具有渗透孔的结构,保证栽培介质中多余的水份可顺利下渗至破碎石层;破碎石可切断径流,便于多余水份下渗,同时也可防止破碎石下碱性土壤的盐分反渗入栽培介质,影响植物的生长栽培。同时,在日光温室栽培过程中,在满足植株生长条件下,限制植株根系生长范围,节水、节肥实现可持续清洁生产。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的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有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优点之外,本技术的其他技术特征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优点,将结合附图作出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栽培槽的截面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栽培槽的俯视图。图中:1:槽壁;2:槽底;3:隔层;4:地面;5:PE膜。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多根”、“多组”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若干个”、“若干根”、“若干组”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上。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栽培槽,包括槽壁1和槽底2,槽底2由破碎石铺设形成,槽壁1设置于槽底2的外侧且与槽底2的侧面接触,槽底2的上表面铺设有隔层3,隔层3上方的槽内空间为栽培介质放置空间。本技术栽培槽将槽底设置为铺陈平整的破碎石,破碎石上铺设隔层,栽培介质可放入槽内,通过隔层与破碎石分离,防止栽培介质和破碎石的掺杂混合,隔层为具有渗透孔的结构,保证栽培介质中多余的水份可顺利下渗至破碎石层;破碎石可切断径流,便于多余水份下渗,同时也可防止破碎石下碱性土壤的盐分反渗入栽培介质,影响植物的生长栽培。同时,在日光温室栽培过程中,在满足植株生长条件下,限制植株根系生长范围,节水、节肥实现可持续清洁生产。其中,隔层3的边缘沿槽壁1的内表面向上延伸并固定在槽壁1上。隔层铺设在槽内且边缘向上延伸固定在槽壁上,在需要时可整体取出,便于更换栽培介质,避免连作障碍问题的产生。其中,槽壁1的底端伸入地面4以下。本技术栽培槽底端座入土壤下进行固定安装。具体的,隔层3由园艺地布或编织袋制成。本技术栽培槽的隔层可采用园艺地布或编织袋,既能有效分隔栽培介质和破碎石,又能保证水分顺利下渗。实际应用时,一般使用栽培基质包装袋,以实现废物利用,降低成本。其中,槽壁1由空心砖砌成。现有的栽培槽通常使用普通砖块堆砌而成,但是普通砖块通气效果较差,且人工成本高。本技术采用空心砖,具有通气孔和能够确保良好的透气性;且空心砖的砖块一般较大,堆码容易,省工省力。进一步的,槽壁1由四层空心砖砌成,隔层3的边缘压固在第三层空心砖与第二层空心砖之间。本实施例将空心砖堆砌四层形承栽培槽的槽壁,隔层的边缘压在第二层和第三层空心砖之间,能够固定隔层,防止栽培介质与破碎石混合,方便栽培介质的更换操作,将园艺地布覆盖在整个槽体内也是可以的,但是会增加成本,所以只将其压置在槽体一半的位置即可。另外,槽底2的厚度为3~5cm,破碎石粒径为1.5~2.5cm。破碎石作为槽底其作用为切断径流,便于多余水份下渗。破碎石主要化学成份是二氧化硅,其次是少量的氧化铁和微量的锰、铜、铝、镁等元素,就地取材,并无特殊要求。破碎石层的厚度为3~5cm,保证槽底一定的厚度实现与底层碱性土壤的隔离,破碎石的粒径为1.5~2.5cm不等,保证破碎石层良好的透水间隙,本实施例中的槽底厚度为4cm。其中,槽底2的下表面设有PE膜5,且PE膜5的边缘延伸至槽壁1的下表面。PE膜的厚度为0.12~0.15mm,透明膜、黑膜或废旧棚膜均可,将槽底与槽底下部的碱性土壤隔离。综上所述,本技术栽培槽将槽底设置为铺陈平整的破碎石,破碎石上铺设隔层,栽培介质可放入槽内,通过隔层与破碎石分离,防止栽培介质和破碎石的掺杂混合,隔层为具有渗透孔的结构,保证栽培介质中多余的水份可顺利下渗至破碎石层;破碎石可切断径流,便于多余水份下渗,同时也可防止破碎石下碱性土壤的盐分反渗入栽培介质,影响植物的生长栽培。同时,在日光温室栽培过程中,在满足植株生长条件下,限制植株根系生长范围,节水、节肥实现可持续清洁生产。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栽培槽

【技术保护点】
一种栽培槽,其特征在于:包括槽壁和槽底,所述槽底由破碎石铺设形成,所述槽壁设置于所述槽底的外侧且与所述槽底的侧面接触,所述槽底的上表面铺设有隔层,所述隔层上方的槽内空间为栽培介质放置空间;所述隔层的边缘沿所述槽壁的内表面向上延伸并固定在所述槽壁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栽培槽,其特征在于:包括槽壁和槽底,所述槽底由破碎石铺设形成,所述槽壁设置于所述槽底的外侧且与所述槽底的侧面接触,所述槽底的上表面铺设有隔层,所述隔层上方的槽内空间为栽培介质放置空间;所述隔层的边缘沿所述槽壁的内表面向上延伸并固定在所述槽壁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槽,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壁的底端伸入地面以下。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槽,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层由园艺地布或编织袋制成。4.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学梅赵云霞黄小晶高晶霞裴红霞谢华崔静英
申请(专利权)人:宁夏农林科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宁夏,6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