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磺酰脒取代的化合物及其作为
β
‑
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用途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新的β
‑
内酰胺酶抑制剂及其制备,以及它们作为抗细菌剂单独地或与一种抗生素(或多种抗生素)联合用于治疗由产生β
‑
内酰胺酶的致病细菌引起的感染的用途。更具体来说,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克服细菌抗生素耐药性的组合物和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微生物、特别是在革兰氏阴性细菌中对β
‑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最常由β
‑
内酰胺酶介导。β
‑
内酰胺酶是催化β
‑
内酰胺环水解的酶,其使β
‑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细菌活性失活并使细菌产生耐药性。用β
‑
内酰胺酶抑制剂抑制β
‑
内酰胺酶减缓或阻止β
‑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降解,并恢复产β
‑
内酰胺酶细菌对β
‑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这些β
‑
内酰胺酶中的许多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式(I)的化合物:其中:M是氢或可药用成盐阳离子,R是选自以下组中任一组的基团:(1)任选被取代的C1‑6直链或支链烷基或氨基;(2)任选被取代的C3‑6环烷基或杂环;(3)任选被取代的C5‑6元芳基或杂芳基;(4)胺或取代的胺,它们任选被取代;或任何此类化合物的氘代化合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中R任选地被一个或两个独立地选自以下的取代基取代:低级烷基、胺、取代的胺、烷氧基、羟基烷基、卤素、羟基、羧基、烷氧基羰基、卤代烷基、三氟甲基、三氟甲氧基、烷基胺、取代的烷基胺、甲酰胺、硫代甲酰胺、磺酸、磺酸酯、酰氨基、磺酰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磺酰胺、取代或未取代的脲、取代或未取代的硫脲、氧基亚氨基、异羟肟酸、酰基、三氟甲基羰基、氰基、脒基、胍基、芳氧基、杂环基烷氧基和杂芳氧基。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选自下述化合物:
以及此类化合物的可药用盐,或此类化合物和盐的氘代化合物。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中所述化合物选自:(2S,5R)
‑2‑
(N
‑
(甲基磺酰基)甲脒基)
‑7‑
氧代
‑
1,6
‑
二氮杂双环[3.2.1]辛
‑6‑
基硫酸氢酯,(2S,5R)
‑2‑
(N
‑
(叔丁基磺酰基)甲脒基)
‑7‑
氧代
‑
1,6
‑
二氮杂双环[3.2.1]辛
‑6‑
基硫酸氢酯,(2S,5R)
‑7‑
氧代
‑2‑
(N
‑
((2,2,2
‑
三氟乙基)磺酰基)甲脒基)
‑
1,6
‑
二氮杂双环[3.2.1]辛
‑6‑
基硫酸氢酯,(2S,5R)
‑2‑
(N
‑
(乙基磺酰基)甲脒基)
‑7‑
氧代
‑
1,6
‑
二氮杂双环[3.2.1]辛
‑6‑
基硫酸氢酯,(2S,5R)
‑7‑
氧代
‑2‑
(N
‑
(丙基磺酰基)甲脒基)
‑
1,6
‑
二氮杂双环[3.2.1]辛
‑6‑
基硫酸
氢酯,(2S,5R)
‑2‑
(N
‑
(异丙基磺酰基)甲脒基)
‑7‑
氧代
‑
1,6
‑
二氮杂双环[3.2.1]辛
‑6‑
基硫酸氢酯,(2S,5R)
‑2‑
(N
‑
((乙酰氨基甲基)磺酰基)甲脒基)
‑7‑
氧代
‑
1,6
‑
二氮杂双环[3.2.1]辛
‑6‑
基硫酸氢酯,(2S,5R)
‑2‑
(N
‑
((氨基甲基)磺酰基)甲脒基)
‑7‑
氧代
‑
1,6
‑
二氮杂双环[3.2.1]辛
‑6‑
基硫酸氢酯,(2S,5R)
‑2‑
(N
‑
((羟基甲基)磺酰基)甲脒基)
‑7‑
氧代
‑
1,6
‑
二氮杂双环[3.2.1]辛
‑6‑
基硫酸氢酯,(2S,5R)
‑7‑
氧代
‑2‑
(N
‑
((脲基甲基)磺酰基)甲脒基)
‑
1,6
‑
二氮杂双环[3.2.1]辛
‑6‑
基硫酸氢酯,2
‑
(N
‑
(亚氨基((2S,5R)
‑7‑
氧代
‑6‑
(磺氧基)
‑
1,6
‑
二氮杂双环[3.2.1]辛
‑2‑
基)甲基)氨基磺酰基)乙酸,(2S,5R)
‑2‑
(N
‑
((甲氧基甲基)磺酰基)甲脒基)
‑7‑
氧代
‑
1,6
‑
二氮杂双环[3.2.1]辛
‑6‑
基硫酸氢酯,(2S,5R)
‑2‑
(N
‑
((1
‑
氨基乙基)磺酰基)甲脒基)
‑7‑
氧代
‑
1,6
‑
二氮杂双环[3.2.1]辛
‑6‑
基硫酸氢酯,(2S,5R)
‑2‑
(N
‑
((2
‑
氨基
‑2‑
氧代乙基)磺酰基)甲脒基)
‑7‑
氧代
‑
1,6
‑
二氮杂双环[3.2.1]辛
‑6‑
基硫酸氢酯,(2S,5R)
‑2‑
(N
‑
((2
‑
吗啉代乙基)磺酰基)甲脒基)
‑7‑
氧代
‑
1,6
‑
二氮杂双环[3.2.1]辛
‑6‑
基硫酸氢酯,(2S,5R)
‑2‑
(N
‑
((2
‑
乙酰氨基乙基)磺酰基)甲脒基)
‑7‑
氧代
‑
1,6
‑
二氮杂双环[3.2.1]辛
‑6‑
基硫酸氢酯,(2S,5R)
‑7‑
氧代
‑2‑
(N
‑
((2
‑
(哌啶
‑1‑
基)乙基)磺酰基)甲脒基)
‑
1,6
‑
二氮杂双环[3.2.1]辛
‑6‑
基硫酸氢酯,(2S,5R)
‑2‑
(N
‑
((2
‑
(哌嗪
‑1‑
基)乙基)磺酰基)甲脒基)
‑7‑
氧代
‑
1,6
‑
二氮杂双环[3.2.1]辛
‑6‑
基硫酸氢酯,(2S,5R)
‑2‑
(N
‑
((2
‑
甲氧基
‑2‑
氧代乙基)磺酰基)甲脒基)
‑7‑
氧代
‑
1,6
‑
二氮杂双环[3.2.1]辛
‑6‑
基硫酸氢酯,(2S,5R)
‑2‑
(N
‑
((3
‑
甲氧基
‑3‑
氧代丙基)磺酰基)甲脒基)
‑7‑
氧代
‑
1,6
‑
二氮杂双环[3.2.1]辛
‑6‑
基硫酸氢酯,(2S,5R)
‑2‑
(N
‑
((2
‑
甲氧基乙基)磺酰基)甲脒基)
‑7‑
氧代
‑
1,6
‑
二氮杂双环[3.2.1]辛
‑6‑
基硫酸氢酯,(2S,5R)
‑2‑
(N
‑
((2
‑
乙酰氨基乙基)磺酰基)甲脒基)
‑7‑
氧代
‑
1,6
‑
二氮杂双环[3.2.1]辛
‑6‑
基硫酸氢酯,(2S,5R)
‑7‑
氧代
‑2‑
(N
‑
((2
‑
(哌啶
‑1‑
基)乙基)磺酰基)甲脒基)
‑
1,6
‑
二氮杂双环[3.2.1]辛
‑6‑
基硫酸氢酯,(2S,5R)
‑7‑
氧代
‑2‑
(N
‑
((2
‑
(哌嗪
‑1‑
基)乙基)磺酰基)甲脒基)
‑
1,6
‑
二氮杂双环[3.2.1]辛
‑6‑
基硫酸氢酯,
(2S,5R)
‑2‑
(N
‑
(环丙基磺酰基)甲脒基)
‑7‑
氧代
‑
1,6
‑
二氮杂双环[3.2.1]辛
‑6‑
基硫酸氢酯,(2S,5R)
‑2‑
(N
‑
(环丁基磺酰基)甲脒基)
‑7‑
氧代
‑
1,6
‑
二氮杂双环[3.2.1]辛
‑6‑
基硫酸氢酯,(2S,5R)
‑2‑
(N
‑
(环戊基磺酰基)甲脒基)
‑7‑
氧代
‑
1,6
‑
二氮杂双环[3.2.1]辛
‑6‑
基硫酸氢酯,(2S,5R)
‑2‑
(N
‑
((3
‑
氨基环戊基)磺酰基)甲脒基)
‑7‑
氧代
‑
1,6
‑
二氮杂双环[3.2.1]辛
‑6‑
基硫酸氢酯,(2S,5R)
‑2‑
(N
‑
((3
‑
(二甲基氨基)环戊基)磺酰基)甲脒基)
‑7‑
氧代
‑
1,6
‑
二氮杂双环[3.2.1]辛
‑6‑
基硫酸氢酯,(2S,5R)
‑2‑
(N
‑
((3
‑
(甲基氨基)环戊基)磺酰基)甲脒基)
‑7‑
氧代
‑
1,6
‑
二氮杂双环[3.2.1]辛
‑6‑
基硫酸氢酯,(2S,5R)
‑2‑
(N
‑
((3
‑
乙酰氨基环戊基)磺酰基)甲脒基)
‑7‑
氧代
‑
1,6
‑
二氮杂双环[3.2.1]辛
‑6‑
基硫酸氢酯,(2S,5R)
‑2‑
(N
‑
((2
‑
氨基环戊基)磺酰基)甲脒基)
‑7‑
氧代
‑
1,6
‑
二氮杂双环[3.2.1]辛
‑6‑
基硫酸氢酯,(2S,5R)
‑2‑
(N
‑
((2
‑
(二甲基氨基)环戊基)磺酰基)甲脒基)
‑7‑
氧代
‑
1,6
‑
二氮杂双环[3.2.1]辛
‑6‑
基硫酸氢酯,(2S,5R)
‑2‑
(N
‑
((2
‑
乙酰氨基环戊基)磺酰基)甲脒基)
‑7‑
氧代
‑
1,6
‑
二氮杂双环[3.2.1]辛
‑6‑
基硫酸氢酯,(2S,5R)
‑2‑
(N
‑
((2
‑
乙酰氨基环丙基)磺酰基)甲脒基)
‑7‑
氧代
‑
1,6
‑
二氮杂双环[3.2.1]辛
‑6‑
基硫酸氢酯,(2S,5R)
‑2‑
(N
‑
((4
‑
氨基环己基)磺酰基)甲脒基)
‑7‑
氧代
‑
1,6
‑
二氮杂双环[3.2.1]辛
‑6‑
基硫酸氢酯,(2S,5R)
‑7‑
氧代
‑2‑
(N
‑
(噻吩
‑2‑
基磺酰基)甲脒基)
‑
1,6
‑
二氮杂双环[3.2.1]辛
‑6‑
基硫酸氢酯,(2S,5R)
‑7‑
氧代
‑2‑
(N
‑
甲苯磺酰基甲脒基)
‑
1,6
‑
二氮杂双环[3.2.1]辛
‑6‑
基硫酸氢酯,(2S,5R)
‑7‑
氧代
‑2‑
(N
‑
(吡啶
‑3‑
基磺酰基)甲脒基)
‑
1,6
‑
二氮杂双环[3.2.1]辛
‑6‑
基硫酸氢酯,(2S,5R)
‑7‑
氧代
‑2‑
(N
‑
((6
‑
(三氟甲基)吡啶
‑3‑
基)磺酰基)甲脒基)
‑
1,6
‑
二氮杂双环[3.2.1]辛
‑6‑
基硫酸氢酯,(2S,5R)
‑7‑
氧代
‑2‑
(N
‑
(吡啶
‑4‑
基磺酰基)甲脒基)
‑
1,6
‑
二氮杂双环[3.2.1]辛
‑6‑
基硫酸氢酯,(2S,5R)
‑2‑
(N
‑
((1
‑
甲基
‑
1H
‑
咪唑
‑4‑
基)磺酰基)甲脒基)
‑7‑
氧代
‑
1,6
‑
二氮杂双环[3.2.1]辛
‑6‑
基硫酸氢酯,(2S,5R)
‑2‑
(N
‑
((6
‑
氟吡啶
‑3‑
基)磺酰基)甲脒基)
‑7‑
氧代
‑
1,6
‑
二氮杂双环[3.2.1]辛
‑6‑
基硫酸氢酯,(2S,5R)
‑2‑
(N
‑
(唑
‑4‑
基磺酰基)甲脒基)
‑7‑
氧代
‑
1,6
‑
二氮杂双环[3.2.1]辛
‑6‑
基
硫酸氢酯,(2S,5R)
‑2‑
(N
‑
(唑
‑5‑
基磺酰基)甲脒基)
‑7‑
氧代
‑
1,6
‑
二氮杂双环[3.2.1]辛
‑6‑
基硫酸氢酯,(2S,5R)
‑7‑
氧代
‑2‑
(N
‑
((2
‑
(三氟甲基)噻唑
‑4‑
基)磺酰基)甲脒基)
‑
1,6
‑
二氮杂双环[3.2.1]辛
‑6‑
基硫酸氢酯,(2S,5R)
‑2‑
(N
‑
((2
‑
氨基噻唑
‑4‑
基)磺酰基)甲脒基)
‑7‑
氧代
‑
1,6
‑
二氮杂双环[3.2.1]辛
‑6‑
基硫酸氢酯,(2S,5R)
‑7‑
氧代
‑2‑
(N
‑
(噻唑
‑5‑
基磺酰基)甲脒基)
‑
1,6
‑
二氮杂双环[3.2.1]辛
‑6‑
基硫酸氢酯,(2S,5R)
‑2‑
(N
‑
((4
‑
氰基苯基)磺酰基)甲脒基)
‑7‑
氧代
‑
1,6
‑
二氮杂双环[3.2.1]辛
‑6‑
基硫酸氢酯,(2S,5R)
‑7‑
氧代
‑2‑
(N
‑
(噻唑
‑2‑
基磺酰基)甲脒基)
‑
1,6
‑
二氮杂双环[3.2.1]辛
‑6‑
基硫酸氢酯,(2S,5R)
‑7‑
氧代
‑2‑
(N
‑
((5
‑
(三氟甲基)吡啶
‑2‑
基)磺酰基)甲脒基)
‑
1,6
‑
二氮杂双环[3.2.1]辛
‑6‑
基硫酸氢酯,(2S,5R)
‑2‑
(N
‑
((4
‑
氟苯基)磺酰基)甲脒基)
‑7‑
氧代
‑
1,6
‑
二氮杂双环[3.2.1]辛
‑6‑
基硫酸氢酯,(2S,5R)
‑7‑
氧代
‑2‑
(N
‑
((6
‑
(全氟乙基)吡啶
‑3‑
基)磺酰基)甲脒基)
‑
1,6
‑
二氮杂双环[3.2.1]辛
‑6‑
基硫酸氢酯,(2S,5R)
‑7‑
氧代
‑2‑
(N
‑
((4
‑
(三氟甲基)苯基)磺酰基)甲脒基)
‑
1,6
‑
二氮杂双环[3.2.1]辛
‑6‑
基硫酸氢酯,(2S,5R)
‑7‑
氧代
‑2‑
(N
‑
(噻唑
‑4‑
基磺酰基)甲脒基)
‑
1,6
‑
二氮杂双环[3.2.1]辛
‑6‑
基硫酸氢酯,(2S,5R)
‑7‑
氧代
‑2‑
(N
‑
(嘧啶
‑5‑
基磺酰基)甲脒基)
‑
1,6
‑
二氮杂双环[3.2.1]辛
‑6‑
基硫酸氢酯,(2S,5R)
‑7‑
氧代
‑2‑
(N
‑
(嘧啶
‑4‑
基磺酰基)甲脒基)
‑
1,6
‑
二氮杂双环[3.2.1]辛
‑6‑
基硫酸氢酯,(2S,5R)
‑2‑
(N
‑
((5
‑
氟嘧啶
‑2‑
基)磺酰基)甲脒基)
‑7‑
氧代
‑
1,6
‑
二氮杂双环[3.2.1]辛
‑6‑
基硫酸氢酯,(2S,5R)
‑7‑
氧代
‑2‑
(N
‑
((2
‑
(三氟甲基)嘧啶
‑5‑
基)磺酰基)甲脒基)
‑
1,6
‑
二氮杂双环[3.2.1]辛
‑6‑
基硫酸氢酯,(2S,5R)
‑7‑
氧代
‑2‑
(N
‑
((5
‑
(三氟甲基)嘧啶
‑2‑
基)磺酰基)甲脒基)
‑
1,6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志祥,杨海康,姬进波,翟丽娟,孙健,纪静雯,何丽丽,汤冬,曾飞,
申请(专利权)人:宁夏农林科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