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粘合非极性表面的反应性胶粘膜体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570329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28 18: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包括第一反应性胶粘膜(A)和第二反应性胶粘膜(B)的反应性胶粘膜体系;本文中描述的反应性胶粘膜体系用于将具有非极性表面的材料粘合在一起的用途;包括所述反应性胶粘膜体系的复合制品;以及用于制造所述反应性胶粘膜体系的方法。还描述了用于提高所述反应性胶粘膜体系对非极性基底的胶粘性质的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用于粘合非极性表面的反应性胶粘膜体系
本专利技术涉及:包括第一反应性胶粘膜(A)和第二反应性胶粘膜(B)的反应性胶粘膜体系;本文中描述的反应性胶粘膜体系在粘合具有非极性表面的材料中的用途;包括所述反应性胶粘膜体系的复合物;以及用于制造所述反应性胶粘膜体系的方法。还描述了用于提高所述反应性胶粘膜体系对非极性基底的胶粘性质的方法。
技术介绍
双组分胶粘体系已早为人知并且被广泛地描述于技术文献中。在这些体系中,将由两种组分组成的胶粘体系施用至待粘合的部件,其中通常使用两种液体(液态)组分。然而,这样的液态体系是不利的,因为它们的施用常常以不清洁的方式进行并且其尤其在大面积粘合的情况下不适用于不平坦表面。而且,对于这样的胶粘体系的活化通常需要升高的温度,这尤其对于温敏基底是成问题的。而且,这样的液体双组分胶粘体系的储存稳定性是至关重要的(危险的)。另外,在常规的双组分胶粘体系的完全固化之后常常由于振动而导致粘合区域中的撕裂或破裂。WO2014/202402A1通过如下解决这些问题:提供膜形式的反应性双组分胶粘体系。然而,该胶粘体系也不适合于有针对性地(选择性地)粘合具有非极性表面的材料。因此,对于低能量基底如聚乙烯和聚丙烯,在基底和胶粘体系之间的胶粘失效非常快速地出现,因为仅观察到低的粘合强度。WO2012/152715A1涉及压敏胶粘剂对基底的胶粘性质的加强。为此目的,将压敏胶粘剂层的表面在与基底粘合之前进行等离子体处理。然而,在WO2012/152715A1中观察到,在经等离子体处理的压敏胶粘剂对非极性基底如聚乙烯或聚丙烯的胶粘性质方面没有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此背景下,对于如下的胶粘体系存在需要:其提供提高的对非极性表面如聚乙烯或聚丙烯的粘合强度。为了解决该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具有第一反应性胶粘膜(A)和第二反应性胶粘膜(B)的反应性胶粘膜体系,其中第一反应性胶粘膜(A)和/或第二反应性胶粘膜(B)的至少一个外侧经等离子体处理。膜形式的胶粘膜体系的提供确保了易于处理。特别地,防止了在待粘合的基底上使用时的滑动,并且允许比在液体胶粘体系的情况更精确的粘合。第一反应性胶粘膜(A)和/或第二反应性胶粘膜(B)的至少一个外侧的等离子体处理提供本文中描述的胶粘体系对非极性表面如聚乙烯或聚丙烯的高得令人惊讶的粘合强度。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涉及反应性胶粘膜体系,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反应性胶粘膜(A),其具有(a)聚合物成膜基体、(b)至少一种反应性单体或反应性树脂、和(c)引发剂、特别地自由基引发剂;以及至少一个第二反应性胶粘膜(B),其具有(a)聚合物成膜基体、(b)至少一种反应性单体或反应性树脂、和(c)活化剂;其中第一和第二反应性胶粘膜各自具有外侧和内侧,且第一反应性胶粘膜的内侧与第二反应性胶粘膜的内侧接触或可形成接触;以及其中至少第一和/或第二反应性胶粘膜的外侧经等离子体处理。所述经等离子体处理的外侧意图胶粘粘合至材料的表面、优选地材料的非极性表面如聚乙烯或聚丙烯。令人惊讶地,发现借助于本文中描述的胶粘膜体系的至少第一和/或第二反应性胶粘膜的外侧的等离子体处理,可获得特别有利的粘合强度,即使对于非极性表面例如聚乙烯或聚丙烯也是如此。在第二方面中,本专利技术因此涉及本文中所述的反应性胶粘膜体系在粘合多种材料如木材、金属、玻璃和/或塑料中的用途。在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本文中所述的胶粘膜体系用于粘合具有非极性表面的材料、优选地用于粘合聚乙烯或聚丙烯。在本专利技术的特别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意图粘合的材料的待粘合的表面、特别地待粘合的非极性表面也经等离子体处理。优选地,待粘合的材料的这种经等离子体处理的表面粘合至本专利技术的反应性胶粘膜体系的第一和/或第二反应性胶粘膜的经等离子体处理的外侧。在另外的方面中,本专利技术因此涉及复合物,其包括本文中描述的本专利技术的反应性胶粘膜体系。本文中使用的“复合物”为如下的任何三维制品:其中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反应性胶粘膜体系经由第一反应性胶粘膜(A)的经等离子体处理的外侧或者经由第二反应性胶粘膜(B)的经等离子体处理的外侧粘合至待粘合的制品的表面。在优选的方面中,本专利技术涉及复合物,其中至少一个反应性胶粘膜的经等离子体处理的外侧与待粘合的制品的经等离子体处理的表面接触,即待粘合的材料的表面已经与反应性胶粘膜的经等离子体处理的外侧连接,使得可形成粘合。与所述至少一个反应性胶粘膜的经等离子体处理的外侧接触的表面优选地为非极性表面如聚乙烯或聚丙烯。令人惊讶地,发现当使所述至少一个反应性胶粘膜的经等离子体处理的外侧与非极性表面接触时,对于该非极性表面也形成高的粘合强度。不希望受该理论观察的限制,本专利技术人设想,对于非极性表面的高的粘合强度归因于待粘合表面与反应性胶粘膜(A)或(B)的经等离子体处理的外侧之间的共价键合。这些键在此显然强到足以可避免粘附失效,即在基底/胶粘膜体系界面区域中的粘合分离。同时,本文中描述的反应性胶粘膜体系在使胶粘膜(A)和(B)经由它们的内侧接触之后形成遍及整个胶粘膜体系延伸的键(粘合)的网络。由此赋予反应性胶粘膜体系以特别的强度,使得内聚失效即胶粘基体的失效也被抑制。相反,可借助于所述反应性胶粘膜体系实现的胶粘粘合是如此稳定的,以致于甚至在非极性材料如聚乙烯或聚丙烯的粘合中出现经粘合的非极性材料如聚乙烯或聚丙烯材料失效(材料破坏)。最后,本专利技术的另外的方面涉及用于制造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反应性胶粘膜体系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i)提供具有(a)聚合物成膜基体、(b)至少一种反应性单体或反应性树脂、和(c)引发剂、特别地自由基引发剂的至少一个第一反应性胶粘膜(A);(ii)提供具有(a)聚合物成膜基体、(b)至少一种反应性单体或反应性树脂、和(c)活化剂的至少一个第二反应性胶粘膜(B);以及(iii)等离子体处理至少第一反应性胶粘膜(A)和/或第二反应性胶粘膜(B)的外侧。在本专利技术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意图使至少一个第一反应性胶粘膜(A)和/或至少一个第二反应性胶粘膜(B)的经等离子体处理的外侧与表面、特别地与待粘合基底的非极性表面接触。在另外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步骤(i)和(ii),即提供反应性胶粘膜(A)和(B)的步骤,包括以下子步骤。a.使成分溶解和/或精细分布在一种或者多种溶剂和/或水中,b.将经溶解或精细分散的成分混合,c.用依照步骤b的经溶解或分散的成分的混合物涂布隔离衬垫或纸、基底材料或压敏胶粘剂,d.蒸发溶剂和/或水,和e.任选地,将反应性胶粘膜卷绕成卷,其中步骤(i)中的成分包括(a)聚合物成膜基体、(b)至少一种反应性单体或反应性树脂、(c)引发剂、特别地自由基引发剂、以及任选地另外的添加剂和/或辅料;且其中步骤(ii)中的成分包括(a)聚合物成膜基体、(b)至少一种反应性单体或反应性树脂、(c)活化剂、以及任选地另外的添加剂和/或辅料。特别优选地,使用大气压等离子体进行步骤(iii)。在下文中,将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胶粘膜体系的组分以及本专利技术的另外的方面。聚合物成膜基体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胶粘膜基本上由基体(下文称为聚合物成膜基体)组成,其含有待聚合的反应性单体和/或反应性树脂。该基体的目的是形成对于反应性单体和/或胶粘树脂惰性的基本结构,使得它们并非如现有技术中那样以液体的形式存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反应性胶粘膜体系,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反应性胶粘膜(A),其具有(a)聚合物成膜基体、(b)至少一种反应性单体或反应性树脂、和(c)引发剂、特别地自由基引发剂;以及至少一个第二反应性胶粘膜(B),其具有(a)聚合物成膜基体、(b)至少一种反应性单体或反应性树脂、和(c)活化剂;其中第一和第二反应性胶粘膜各自具有外侧和内侧,且第一反应性胶粘膜的内侧与第二反应性胶粘膜的内侧接触或可形成接触;且其中至少一个第一和/或第二反应性胶粘膜的外侧是经等离子体处理的。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07.31 DE 102015009764.41.反应性胶粘膜体系,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反应性胶粘膜(A),其具有(a)聚合物成膜基体、(b)至少一种反应性单体或反应性树脂、和(c)引发剂、特别地自由基引发剂;以及至少一个第二反应性胶粘膜(B),其具有(a)聚合物成膜基体、(b)至少一种反应性单体或反应性树脂、和(c)活化剂;其中第一和第二反应性胶粘膜各自具有外侧和内侧,且第一反应性胶粘膜的内侧与第二反应性胶粘膜的内侧接触或可形成接触;且其中至少一个第一和/或第二反应性胶粘膜的外侧是经等离子体处理的。2.根据权利要求1的反应性胶粘膜体系,其特征在于第一和/或第二反应性胶粘膜中的聚合物成膜基体(a)为热塑性聚合物、优选地热塑性聚氨酯、或者弹性体或者热塑性弹性体;和/或第一和/或第二反应性胶粘剂中的反应性单体(b)包括选自以下的至少一个代表:丙烯酸、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酯、乙烯基化合物和/或具有碳-碳双键的低聚或者聚合化合物,优选地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环己酯、甲基丙烯酸四氢糠酯、甲基丙烯酸2-苯氧基乙酯、二(乙二醇)甲基醚甲基丙烯酸酯和/或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的反应性胶粘膜体系,其特征在于第一和/或第二反应性胶粘膜具有压敏性质。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的反应性胶粘膜体系,其特征在于自由基引发剂为过氧化物、优选地二甲基苄基氢过氧化物。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的反应性胶粘膜体系,其特征在于活化剂为胺、二氢吡啶衍生物、过渡金属盐或者过渡金属络合物,优选地3,5-二乙基-1,2-二氢-1-苯基-2-丙基吡啶。6.根据权利要求5的反应性胶粘膜体系,其特征在于活化剂包括选自锰(II)络合物、铁(II)络合物、或钴(II)络合物的过渡金属络合物,在各情况下具有选自如下的化合物作为配体:卟啉、四氮杂卟啉或酞菁或者这些化合物之一的衍生物。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的反应性胶粘膜体系,其中第一反应性胶粘膜(A)包括:20-80重量%的聚合物成膜基体(a)、20-80重量%的至少一种反应性单体(b)、和3-30重量%的自由基引发剂(c),优选地30-50重量%的聚合物成膜基体(a)、40-60重量%的至少一种反应性单体(b)、和8-15重量%的自由基引发剂(c)。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的反应性胶粘膜体系,其中第二反应性胶粘膜(B)包括:20-80重量%的聚合物成膜基体(a)、20-80重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E克拉雷特S迪策F汉纳曼A库普斯U舒曼
申请(专利权)人:德莎欧洲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