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成胜专利>正文

一种稻田河蟹与蟾蜍生态混养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7522034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23 23: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稻田河蟹与蟾蜍生态混养方法,其特征是,稻田河蟹与蟾蜍生态混养包括以下步骤:稻田的选择与整理;设置防逃网;水稻栽培及管理;养殖沟的处理;栖息平台设置有机物;投放蟾蜍与河蟹;设置诱虫灯;使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特殊的防逃网,避免了河蟹与蟾蜍的外逃,在稻田设置养殖沟与栖息平台,增殖螺蛳、蚯蚓,设置诱虫灯,为河蟹、蟾蜍提供了丰富的自然饲料来源,生产的河蟹天然、优质,蟾蜍便于起捕采集蟾酥,解决了稻田虫害防治问题,稻田生态状况良好,生产的产品优质;本发明专利技术利于生产操作,实用方便,效益良好。

A rice crab and Toad ecological polyculture method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paddy crab and Toad ecological polyculture method, which is characterized in that the paddy crab and Toad ecological polyculture comprises the following steps: the selection and arrangement of paddy field; setting the escape proof net; management of rice cultivation and aquaculture; ditch; habitat platform set up organic matter; put toad and crab; set the trap; use the technical scheme of the invention, the escape proof net set special, avoid flight crab and toad, breeding and roosting in the paddy fields set ditch platform, the proliferation of snails, earthworms, setting the trap, provides a rich natural source of feed for crab, crab, toad, the production of natural quality, easy to catch toad acquisition arenobufagin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paddy field, pest control, ecological condition, the production of high-quality products; the invention for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convenient and practical, good benef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稻田河蟹与蟾蜍生态混养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业
,具体是一种稻田河蟹与蟾蜍生态混养方法。
技术介绍
稻田养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的稻田养殖一般集中于鱼、虾、蟹、鳖等,对于蟾蜍这种即可在水体中、又可在陆地湿地环境中生活的动物在稻田养殖中,还不曾报道,稻田开展河蟹、蟾蜍的生态混养,即可解决稻田虫害问题,又能充分利用水陆资源,提高效益;蟾蜍是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据科学家们观察研究,蟾蜍一夜吃掉的害虫,要比青蛙多好几倍,有的甚至几十倍。蟾蜍平时栖息在小河池塘的岸边草丛内或石块间,白天藏匿在洞穴中不活动,清晨或夜间爬出来捕食。它捕食的对象是蜗牛、蛞蝓、蚂蚁、蝗虫和蟋蟀等。蟾蜍的皮肤较厚具有防止体内水分过度蒸发和散失的作用,所以能长久居住在陆地上面不到水里去。蟾蜍蟆行动笨拙缓慢,不善游泳与跳跃,由于后肢较短,只能做小距离的、一般不超过20厘米的跳动。蟾蜍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人们采集蟾蜍耳后腺及皮肤腺分泌物,晾干制成蟾酥。蟾酥是我国的传统名贵药材之一,是六神丸、梅花点舌丹、一粒珠等三十余种中成药的主要原料。河蟹又名大闸蟹,原产于我国,在动物学上被称中华绒鳌,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各海域沿岸及通海的河流、湖泊中。蟹的成长过程是由蟹苗养殖成扣蟹,再将扣蟹投放进蟹塘或湖泊进一步养殖成市场上销售的成品蟹。稻田养蟹根据水稻和河蟹共生的原理,将水稻种植和河蟹养殖结合起来。河蟹在稻田中活动、觅食,不仅起到中耕、除草、增肥、增氧的作用,而且减轻了病虫害,为水稻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也减少农药的使用。同时稻田为河蟹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稻田养蟹实现了一地两用,一水双用,一地多收,充分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实现稻蟹双丰收,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了新途径。目前在稻田养殖中还未曾有过有关河蟹与蟾蜍生态混养的资料,蟾蜍有着不同于其他养殖动物的特性,因而这是稻田混养中的一个短板。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设计了一种稻田河蟹与蟾蜍生态混养方法。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稻田河蟹与蟾蜍生态混养方法,其特征是,稻田河蟹与蟾蜍生态混养包括以下步骤:稻田的选择与整理;设置防逃网;水稻栽培及管理;养殖沟的处理;栖息平台设置有机物;投放蟾蜍与河蟹;设置诱虫灯;具体措施如下:1)稻田的选择与整理;选择地势平坦田块,面积3-5亩为一个单元;加固稻田田埂,田埂高出稻田80厘米,田埂顶端宽60厘米,坡比1:3;挖掘低碳养殖沟及筑栖息平台,稻田养殖沟及蟾蜍栖息平台面积为稻田总面积的20%,所述养殖沟与栖息平台在同一区域内沿直线间隔设置,养殖沟的上口与栖息平台的底口宽1.0-1.5米、长2-3米,平台高出稻田0.4-0.6米,养殖沟低于稻田地平面0.4-0.6米,养殖沟上宽下窄,栖息平台上窄下宽,所述田埂上开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和出水口使用防逃网阻拦。2)设置防逃网:在稻田周边的田埂中心设施防逃网,避免河蟹、蟾蜍外逃,也能够防止外来敌害生物,防逃网采取鱼花布网片及塑料膜制作,设置倒“y”支架加固,倒“y”支架间隔2-3米设置一支;鱼花布网片防逃,采用20-60目的鱼花布网片,网片宽度1.3米,长度视稻田田埂周长而定,设置时沿稻田田埂周边开挖30厘米深沟,每隔3米固定设置一支倒“y”支架,倒“y”支架的长支架向稻田内倾斜,倾斜角度为30-45°,倒“y”支架的短支架竖直设置,上端顶住倒“y”支架的长支架中部,予以加固,倒“y”支架采用直径2-4厘米的聚乙烯管材制作,高1.5米,埋入地下0.5米,地上部分为1米,网片附于支柱,网片底部埋入地下30厘米,地上部分1米,网片上缘设置上纲,上纲向内缝30厘米宽的塑料膜,塑料膜下部缝制直径0.5-1.0厘米的聚乙烯纲绳,保持塑料膜悬垂,加固塑料膜,防逃网在稻田拐角处设置成圆弧形。3)水稻栽培及管理:所述稻田插入茎秆坚硬、抗倒伏、抗病害、耐肥力、产量高的水稻品种的秧苗;保持稻田水位为20~36厘米,并长期保持水的微流动,以流动水为主,间接固定水,水稻扬花抽穗前每亩施EM菌活菌液15~20千克,形成以水草、水稻、螺蛳、EM菌和水草、水稻根部微生物构建成的河蟹、蟾蜍生存生态系统,对促进水稻生长有重要帮助;EM菌活菌液的制备方法是:将EM菌培养基1~1.5千克、红糖2.0~2.5千克、EM菌种0.11~0.12千克与水100~120千克在容器中混合均匀后,在温度为25~30℃下发酵培养5~7天得EM菌活菌液;所述EM菌种是由光合菌、乳酸菌、酵母菌、放线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复合而成,有效活菌数≥20亿CFU/ml。4)养殖沟的处理:养殖沟为河蟹的主要集聚地,在养殖沟内种植伊乐藻,增殖螺蛳,作物河蟹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所述螺蛳在稻田中均匀分布,有助于河蟹的广泛分布而避免互残,在稻田需要烤田时,缓慢减水,使河蟹逐步汇聚养殖沟,避免河蟹干涸。5)栖息平台设置有机物:栖息平台为蟾蜍的栖息场所,在栖息平台上设置20-30厘米厚的使用EM菌活菌液发酵过的牛粪,在牛粪的上方覆盖作物秸秆,作物秸秆不要踏实,形成空心虚状,覆盖包括坡度在内的整个栖息平台,作物秸秆厚度30-50厘米,作物秸秆使用适当水分进行喷洒,使秸秆保持60%的含水率,每10-20天喷洒一次水,采用喷雾器喷洒,为加速有机物的腐化,喷洒的水体中添加1%-2%的EM液进行喷洒;作物秸秆作为蟾蜍的栖息场所,还是蚯蚓及各种昆虫的滋生的场所,设置作物秸秆能够提高蟾蜍天然饲料的供应量,促进蟾蜍的繁殖与生长,当作物秸秆腐烂后,上层继续覆盖新的作物秸秆。6)投放河蟹与蟾蜍:所述水稻秧苗返青后,将泥河蟹及蟾蜍放入所述稻田,河蟹每亩稻田放养300-500只,蟾蜍每亩稻田放养600-1000只;蟾蜍在出蛰后直接从田间捕获,采用长杆网兜捕获法,把捕获的蟾蜍用清水洗净后在暂养池中暂养一周后,剔除有病、受伤和体弱的蟾蜍,把健康的蟾蜍投放到稻田栖息平台,任由其自主爬到栖息处生活生长;在投放河蟹与蟾蜍的同时,在稻田养殖沟中与稻田田面增殖投放螺蛳,间隔15-20天投放一次,每次每亩投放30-50千克,在栖息平台的发酵牛粪及作物秸秆处增殖蚯蚓,选择优质蚯蚓种投放其中,牛粪及有机物腐化后作为蚯蚓优质饲料,促进蚯蚓的繁育,过多的蚯蚓任由河蟹、蟾蜍采食。7)设置诱虫灯:在稻田栖息平台设置黑光灯,用于诱集飞虫,采取定时自动开关方式控制,每天傍晚时分开启诱虫灯,黎明自动关闭;诱虫灯设置高度1.0-1.5米,诱集飞虫汇聚灯下,便于蟾蜍捕食,落入水中的飞虫被河蟹摄食,诱集灯功率20瓦,按每1-2亩稻田设置1盏诱集灯的数量配制,使用诱集灯诱集飞虫即可消水稻田间害虫,又能为蟾蜍提供丰富的动物饲料,河蟹、蟾蜍能够直接吃掉水中的部分有害昆虫,对水稻起到生物防治虫害的功能。有益效果:使用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特殊的防逃网,避免了河蟹与蟾蜍的外逃,在稻田设置养殖沟与栖息平台,增殖螺蛳、蚯蚓,设置诱虫灯,为河蟹、蟾蜍提供了丰富的自然饲料来源,生产的河蟹天然、优质,蟾蜍便于起捕采集蟾酥,解决了稻田虫害防治问题,稻田生态状况良好,生产的产品优质;本专利技术利于生产操作,实用方便,效益良好。具体实施方式结合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一种稻田河蟹与蟾蜍生态混养方法,其特征是,稻田河蟹与蟾蜍生态混养包括以下步骤:稻田的选择与整理;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稻田河蟹与蟾蜍生态混养方法,其特征是,稻田河蟹与蟾蜍生态混养包括以下步骤:稻田的选择与整理;设置防逃网;水稻栽培及管理;养殖沟的处理;栖息平台设置有机物;投放蟾蜍与河蟹;设置诱虫灯;具体措施如下:1)稻田的选择与整理;选择地势平坦田块,面积3‑5亩为一个单元;加固稻田田埂,田埂高出稻田80厘米,田埂顶端宽60厘米,坡比1:3;挖掘低碳养殖沟及筑栖息平台,稻田养殖沟及蟾蜍栖息平台面积为稻田总面积的20%,所述养殖沟与栖息平台在同一区域内沿直线间隔设置,养殖沟的上口与栖息平台的底口宽1.0‑1.5米、长2‑3米,平台高出稻田0.4‑0.6米,养殖沟低于稻田地平面0.4‑0.6米,养殖沟上宽下窄,栖息平台上窄下宽,所述田埂上开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和出水口使用防逃网阻拦;2)设置防逃网:在稻田周边的田埂中心设施防逃网,避免河蟹、蟾蜍外逃,也能够防止外来敌害生物,防逃网采取鱼花布网片及塑料膜制作,设置倒“y”支架加固,倒“y”支架间隔2‑3米设置一支;鱼花布网片防逃,采用20‑60目的鱼花布网片,网片宽度1.3米,长度视稻田田埂周长而定,设置时沿稻田田埂周边开挖30厘米深沟,每隔3米固定设置一支倒“y”支架,倒“y”支架的长支架向稻田内倾斜,倾斜角度为30‑45°,倒“y”支架的短支架竖直设置,上端顶住倒“y”支架的长支架中部,予以加固,倒“y”支架采用直径2‑4厘米的聚乙烯管材制作,高1.5米,埋入地下0.5米,地上部分为1米,网片附于支柱,网片底部埋入地下30厘米,地上部分1米,网片上缘设置上纲,上纲向内缝30厘米宽的塑料膜,塑料膜下部缝制直径0.5‑1.0厘米的聚乙烯纲绳,保持塑料膜悬垂,加固塑料膜,防逃网在稻田拐角处设置成圆弧形;3)水稻栽培及管理:所述稻田插入茎秆坚硬、抗倒伏、抗病害、耐肥力、产量高的水稻品种的秧苗;保持稻田水位为20~36厘米,并长期保持水的微流动,以流动水为主,间接固定水,水稻扬花抽穗前每亩施EM菌活菌液15~20千克,形成以水草、水稻、螺蛳、EM菌和水草、水稻根部微生物构建成的河蟹、蟾蜍生存生态系统,对促进水稻生长有重要帮助;EM菌活菌液的制备方法是:将EM菌培养基1~1.5千克、红糖2.0~2.5千克、EM菌种0.11~0.12千克与水100~120千克在容器中混合均匀后,在温度为25~30℃下发酵培养5~7天得EM菌活菌液;所述EM菌种是由光合菌、乳酸菌、酵母菌、放线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复合而成,有效活菌数≥20亿CFU/ml;4)养殖沟的处理:养殖沟为河蟹的主要集聚地,在养殖沟内种植伊乐藻,增殖螺蛳,作物河蟹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所述螺蛳在稻田中均匀分布,有助于河蟹的广泛分布而避免互残,在稻田需要烤田时,缓慢减水,使河蟹逐步汇聚养殖沟,避免河蟹干涸;5)栖息平台设置有机物:栖息平台为蟾蜍的栖息场所,在栖息平台上设置20‑30厘米厚的使用EM菌活菌液发酵过的牛粪,在牛粪的上方覆盖作物秸秆,作物秸秆不要踏实,形成空心虚状,覆盖包括坡度在内的整个栖息平台,作物秸秆厚度30‑50厘米,作物秸秆使用适当水分进行喷洒,使秸秆保持60%的含水率,每10‑20天喷洒一次水,采用喷雾器喷洒,为加速有机物的腐化,喷洒的水体中添加1%‑2%的EM液进行喷洒;作物秸秆作为蟾蜍的栖息场所,还是蚯蚓及各种昆虫的滋生的场所,设置作物秸秆能够提高蟾蜍天然饲料的供应量,促进蟾蜍的繁殖与生长,当作物秸秆腐烂后,上层继续覆盖新的作物秸秆;6)投放河蟹与蟾蜍:所述水稻秧苗返青后,将泥河蟹及蟾蜍放入所述稻田,河蟹每亩稻田放养300‑500只,蟾蜍每亩稻田放养600‑1000只;蟾蜍在出蛰后直接从田间捕获,采用长杆网兜捕获法,把捕获的蟾蜍用清水洗净后在暂养池中暂养一周后,剔除有病、受伤和体弱的蟾蜍,把健康的蟾蜍投放到稻田栖息平台,任由其自主爬到栖息处生活生长;在投放河蟹与蟾蜍的同时,在稻田养殖沟中与稻田田面增殖投放螺蛳,间隔15‑20天投放一次,每次每亩投放30‑50千克,在栖息平台的发酵牛粪及作物秸秆处增殖蚯蚓,选择优质蚯蚓种投放其中,牛粪及有机物腐化后作为蚯蚓优质饲料,促进蚯蚓的繁育,过多的蚯蚓任由河蟹、蟾蜍采食;7)设置诱虫灯:在稻田栖息平台设置黑光灯,用于诱集飞虫,采取定时自动开关方式控制,每天傍晚时分开启诱虫灯,黎明自动关闭;诱虫灯设置高度1.0‑1.5米,诱集飞虫汇聚灯下,便于蟾蜍捕食,落入水中的飞虫被河蟹摄食,诱集灯功率20瓦,按每1‑2亩稻田设置1盏诱集灯的数量配制,使用诱集灯诱集飞虫即可消水稻田间害虫,又能为蟾蜍提供丰富的动物饲料,河蟹、蟾蜍能够直接吃掉水中的部分有害昆虫,对水稻起到生物防治虫害的功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稻田河蟹与蟾蜍生态混养方法,其特征是,稻田河蟹与蟾蜍生态混养包括以下步骤:稻田的选择与整理;设置防逃网;水稻栽培及管理;养殖沟的处理;栖息平台设置有机物;投放蟾蜍与河蟹;设置诱虫灯;具体措施如下:1)稻田的选择与整理;选择地势平坦田块,面积3-5亩为一个单元;加固稻田田埂,田埂高出稻田80厘米,田埂顶端宽60厘米,坡比1:3;挖掘低碳养殖沟及筑栖息平台,稻田养殖沟及蟾蜍栖息平台面积为稻田总面积的20%,所述养殖沟与栖息平台在同一区域内沿直线间隔设置,养殖沟的上口与栖息平台的底口宽1.0-1.5米、长2-3米,平台高出稻田0.4-0.6米,养殖沟低于稻田地平面0.4-0.6米,养殖沟上宽下窄,栖息平台上窄下宽,所述田埂上开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和出水口使用防逃网阻拦;2)设置防逃网:在稻田周边的田埂中心设施防逃网,避免河蟹、蟾蜍外逃,也能够防止外来敌害生物,防逃网采取鱼花布网片及塑料膜制作,设置倒“y”支架加固,倒“y”支架间隔2-3米设置一支;鱼花布网片防逃,采用20-60目的鱼花布网片,网片宽度1.3米,长度视稻田田埂周长而定,设置时沿稻田田埂周边开挖30厘米深沟,每隔3米固定设置一支倒“y”支架,倒“y”支架的长支架向稻田内倾斜,倾斜角度为30-45°,倒“y”支架的短支架竖直设置,上端顶住倒“y”支架的长支架中部,予以加固,倒“y”支架采用直径2-4厘米的聚乙烯管材制作,高1.5米,埋入地下0.5米,地上部分为1米,网片附于支柱,网片底部埋入地下30厘米,地上部分1米,网片上缘设置上纲,上纲向内缝30厘米宽的塑料膜,塑料膜下部缝制直径0.5-1.0厘米的聚乙烯纲绳,保持塑料膜悬垂,加固塑料膜,防逃网在稻田拐角处设置成圆弧形;3)水稻栽培及管理:所述稻田插入茎秆坚硬、抗倒伏、抗病害、耐肥力、产量高的水稻品种的秧苗;保持稻田水位为20~36厘米,并长期保持水的微流动,以流动水为主,间接固定水,水稻扬花抽穗前每亩施EM菌活菌液15~20千克,形成以水草、水稻、螺蛳、EM菌和水草、水稻根部微生物构建成的河蟹、蟾蜍生存生态系统,对促进水稻生长有重要帮助;EM菌活菌液的制备方法是:将EM菌培养基1~1.5千克、红糖2.0~2.5千克、EM菌种0.11~0.12千克与水100~120千克在容器中混合均匀后,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成胜
申请(专利权)人:杨成胜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