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拨叉轴衬套压装前姿态调整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487712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17 11: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拨叉轴衬套压装前姿态调整机构,包括安装柱及分别设置在安装柱上的转向装置、调整装置、视觉判断及识别装置,转向装置包括上料管、接料座转向料管和落料座,调整装置包括安装板、导轨、滑块、气缸组合和推料块,通过升降气缸带动摆动气缸和气囊式气缸一起升降,从而带动气囊式气缸头部的气囊伸入位于落料孔处的衬套内并胀紧衬套,通过摆动气缸带动气囊式气缸旋转,进而带动衬套旋转,从而实现衬套的姿态调整;视觉判断及识别装置安装于安装板,通过视觉判断及识别装置来判断和识别位于落料孔内的衬套姿态是否正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拨叉轴衬套压装前姿态调整机构实现了衬套压装前姿态的自动判断和调整,提高了工作效率。

An attitude adjustment mechanism before loading of fork shaft bushing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fork shaft bushing is pressed before the attitude adjustment mechanism, including the installation of column and installation are respectively arranged on the steering device, adjusting device, visual judgment and identification device column, steering device comprises a feeding tube, receiving a steering barrel and blanking seat adjusting device comprises a mounting plate. And guide, slider, cylinder combination and pushing block, the lifting cylinder drives the swing cylinder and air cylinder to rise and fall together, so as to drive the airbag airbag cylinder head is positioned into the hole in the bushing material and expansion bushing through the swing cylinder with the air bag type cylinder rotation and drive bushing rotation, so as to realize the adjust the bushing posture; visual judgment and recognition device installed on the mounting plate, judged by visual judgment and recognition device and recognition is located in bushing hole material attitude is correct. The posture adjusting mechanism of the fork shaft lining of the utility model realizes the automatic judgment and adjustment of the posture before the lining of the bushing, and improves the working efficienc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拨叉轴衬套压装前姿态调整机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拨叉轴衬套压装前姿态调整机构。
技术介绍
在DCT拨叉轴衬套压装中,衬套为开口衬套,压装过程为冷压装,有的DCT壳体上的衬套承载孔的圆形周边开有缺口,而DCT装配工艺要求要求压装完毕后,衬套的开口不能位于承载孔的缺口区域内,这就要求拨叉轴衬套在压装前要调整好姿态,避免压装后的衬套开口位于壳体承载孔的缺口区域内。现有的拨叉轴衬套自动压装技术多是针对DCT壳体上衬套承载孔不带缺口的情况进行设计的。而对于DCT壳体上衬套承载孔带有缺口的衬套压装工艺是需要人工参与的半自动压装,即有操作人员事先调整好衬套开口方位,再进行压装。对于全自动压装还没有一个准确明晰的技术方案,衬套在压装前如何将开口调整到需要的角度方位是压装工艺中的重点和难点。首先要将壳体上衬套承载孔的缺口区域确定为基准,衬套在压装前的输送过程中要可以观察其开口方位,并借助其他设施来判断轴套开口方位与承载孔的缺口区域是否有重合,如若重合,还需要一套执行机构将衬套旋转一定角度,让衬套开口方位与承载孔的缺口区域可以避开。上述过程即为现有的拨叉轴衬套的姿态调整过程。姿态调整完毕,由于高工作节拍的需求,衬套还要即刻进入到压装过程,即姿态调整机构与压装机构需紧密衔接在一起。将带有开口的拨叉轴衬套压入到到有缺口的壳体承载孔内,为避免衬套开口和承载口缺口出现区域重合,现有技术为需要人工参与的半自动压装过程,手工将衬套开口角度调整至正确位置再进行压装。现有技术的生产效率较低,而DCT壳体上一般都有多个拨叉轴衬套需要压装,满足不了高节拍的生产要求。壳体上承载孔缺口位置各不相同,衬套压装前开口角度相对位置是否正确需要人工判断,然后再调整,充满不确定性,难以保证压装的合格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拨叉轴衬套压装前姿态调整机构,以实现衬套压装前姿态的自动判断和调整,提高工作效率。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拨叉轴衬套压装前姿态调整机构,包括安装柱以及分别设置在安装柱上的转向装置、调整装置、视觉判断及识别装置,所述转向装置包括上料管、接料座、转向料管和落料座,所述接料座和落料座分别固连在安装柱的中部和下部,且所述接料座位于落料座的斜上方,所述上料管设置在接料座上且竖直向上延伸,所述转向料管为连接所述接料座和落料座之间的一段弧形弯管,衬套从所述上料管处上料进入接料座,然后通过转向料管转向后进入到落料座内,所述接料座一侧还设置有用于推动衬套从接料座进入转向料管的第一驱动机构;所述调整装置包括安装板、导轨、滑块、气缸组合和推料块,所述安装板固连在安装柱的上部,所述导轨设置在安装板底端且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滑块与导轨滑动配合,通过第二驱动机构驱动所述滑块沿着导轨前后滑动,所述气缸组合设置在滑块底端,所述气缸组合包括从上往下依次连接的升降气缸、摆动气缸和气囊式气缸,所述推料块设置于所述落料座内,所述落料座内设有一个供推料块沿前后方向来回滑动的滑道,所述推料块的一端伸入落料座的滑道内,通过第三驱动机构驱动所述推料块沿着落料座的滑动来回滑动,所述推料块上开有一个上下贯通的落料孔,所述落料孔用于承接从转向料管处落下的衬套;通过所述升降气缸带动摆动气缸和气囊式气缸一起升降,从而带动所述气囊式气缸头部的气囊伸入位于落料孔处的衬套内并胀紧衬套,通过所述摆动气缸带动气囊式气缸旋转,进而带动衬套旋转,从而实现衬套的姿态调整;所述视觉判断及识别装置安装于安装板上方,且安装板上在对应视觉判断及识别装置的部位开有避让孔,通过视觉判断及识别装置来判断和识别位于落料孔内的衬套姿态是否正确。进一步的,所述升降气缸与摆动气缸之间通过第一过渡板连接,所述摆动气缸和气囊式气缸之间通过第二过渡板连接,所述升降气缸的伸缩杆竖直向下延伸并连接有第一过渡板,所述摆动气缸的缸体安装在第一过渡板上,所述摆动气缸的输出轴竖直向下延伸并连接有第二过渡板,所述气囊式气缸的缸体安装在第二过渡板上,所述气囊式气缸的头部的气缸竖向向下延伸。进一步的,所述视觉判断及识别装置为一个相机。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均为气缸。进一步的,所述第三驱动机构为步进电机。进一步的,所述上料管为矩形管。进一步的,所述转向料管为圆形管。本技术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拨叉轴衬套压装前姿态调整机构,其通过视觉判断及识别装置可以对衬套压装前开口角度相对位置是否正确进行自动判断,判断完毕后还能通过调整装置将开口角度不正确的衬套旋转固定的角度,使得衬套开口角度位于正确的位置后,再进行压装。有效避免了衬套压装时开口与承载孔缺口出现区域重合的问题,而且识别调整的动作效率很高,调整后的姿态准确率可达100%,且本机构整个过程为全自动,不需要人工参与,提高了生产效率,能达成高节拍的整线自动化生产。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拨叉轴衬套压装前姿态调整机构,其调整装置利用升降气缸、摆动气缸和气囊式气缸这三种特殊气缸的组合,达成了对需要调整姿态的薄壁衬套进行角度旋转,此功能实现和机构空间布置都属于首创式技术。3、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拨叉轴衬套压装前姿态调整机构,其利用相机作为视觉判断及识别装置,能准确识别衬套角度位置,判断迅速,准确率极高,完成了传统机械式识别判断不可能完成的任务。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拨叉轴衬套压装前姿态调整机构,其利用转向装置对来料的衬套进行转向,将衬套的轴线方向有水平方向转为竖直方向,从而为后续的位置判断和姿态调整做准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主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左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衬套处于落料位时的右视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的衬套处于拍照位时的右视剖视图。图6是本技术的气囊式气缸位于衬套正上方时的右视剖视图。图7是本技术的气囊式气缸伸入衬套内时的右视剖视图。图8是本技术的衬套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的壳体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1相机,2安装柱,3安装板,4导轨,5滑块,6小滑台,7升降气缸,8摆动气缸,9气囊式气缸,10落料座,11步进电机,12上料管,13转向料管,14推料气缸,15接料座,16推料块,17圆形气缸,18衬套,19壳体,20承载孔,21落料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技术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参见图1至图7,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拨叉轴衬套压装前姿态调整机构,包括安装柱2以及分别设置在安装柱2上的转向装置、调整装置、视觉判断及识别装置,转向装置包括上料管12、接料座15、转向料管13和落料座10,接料座15和落料座10分别固连在安装柱2的中部和下部,且接料座15位于落料座10的斜上方,上料管12设置在接料座15上且竖直向上延伸,上料管12为矩形管。转向料管13为连接接料座15和落料座10之间的一段弧形弯管,转向料管13为圆形管。衬套18从上料管12处上料进入接料座15,然后通过转向料管13转向后进入到落料座10内,接料座15一侧还设置有用于推动衬套18从接料座15进入转向料管13的第一驱动机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拨叉轴衬套压装前姿态调整机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拨叉轴衬套压装前姿态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柱(2)以及分别设置在安装柱(2)上的转向装置、调整装置、视觉判断及识别装置,所述转向装置包括上料管(12)、接料座(15)、转向料管(13)和落料座(10),所述接料座(15)和落料座(10)分别固连在安装柱(2)的中部和下部,且所述接料座(15)位于落料座(10)的斜上方,所述上料管(12)设置在接料座(15)上且竖直向上延伸,所述转向料管(13)为连接所述接料座(15)和落料座(10)之间的一段弧形弯管,衬套(18)从所述上料管(12)处上料进入接料座(15),然后通过转向料管(13)转向后进入到落料座(10)内,所述接料座(15)一侧还设置有用于推动衬套(18)从接料座(15)进入转向料管(13)的第一驱动机构;所述调整装置包括安装板(3)、导轨(4)、滑块(5)、气缸组合和推料块(16),所述安装板(3)固连在安装柱(2)的上部,所述导轨(4)设置在安装板(3)底端且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滑块(5)与导轨(4)滑动配合,通过第二驱动机构驱动所述滑块(5)沿着导轨(4)前后滑动,所述气缸组合设置在滑块(5)底端,所述气缸组合包括从上往下依次连接的升降气缸(7)、摆动气缸(8)和气囊式气缸(9),所述推料块(16)设置于所述落料座(10)内,所述落料座(10)内设有一个供推料块(16)沿前后方向来回滑动的滑道,所述推料块(16)的一端伸入落料座(10)的滑道内,通过第三驱动机构驱动所述推料块(16)沿着落料座(10)的滑动来回滑动,所述推料块(16)上开有一个上下贯通的落料孔(21),所述落料孔(21)用于承接从转向料管(13)处落下的衬套(18);通过所述升降气缸(7)带动摆动气缸(8)和气囊式气缸(9)一起升降,从而带动所述气囊式气缸(9)头部的气囊伸入位于落料孔(21)处的衬套(18)内并胀紧衬套(18),通过所述摆动气缸(8)带动气囊式气缸(9)旋转,进而带动衬套(18)旋转,从而实现衬套(18)的姿态调整;所述视觉判断及识别装置安装于安装板(3)上方,且安装板(3)上在对应视觉判断及识别装置的部位开有避让孔,通过视觉判断及识别装置来判断和识别位于落料孔(21)内的衬套(18)姿态是否正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拨叉轴衬套压装前姿态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柱(2)以及分别设置在安装柱(2)上的转向装置、调整装置、视觉判断及识别装置,所述转向装置包括上料管(12)、接料座(15)、转向料管(13)和落料座(10),所述接料座(15)和落料座(10)分别固连在安装柱(2)的中部和下部,且所述接料座(15)位于落料座(10)的斜上方,所述上料管(12)设置在接料座(15)上且竖直向上延伸,所述转向料管(13)为连接所述接料座(15)和落料座(10)之间的一段弧形弯管,衬套(18)从所述上料管(12)处上料进入接料座(15),然后通过转向料管(13)转向后进入到落料座(10)内,所述接料座(15)一侧还设置有用于推动衬套(18)从接料座(15)进入转向料管(13)的第一驱动机构;所述调整装置包括安装板(3)、导轨(4)、滑块(5)、气缸组合和推料块(16),所述安装板(3)固连在安装柱(2)的上部,所述导轨(4)设置在安装板(3)底端且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滑块(5)与导轨(4)滑动配合,通过第二驱动机构驱动所述滑块(5)沿着导轨(4)前后滑动,所述气缸组合设置在滑块(5)底端,所述气缸组合包括从上往下依次连接的升降气缸(7)、摆动气缸(8)和气囊式气缸(9),所述推料块(16)设置于所述落料座(10)内,所述落料座(10)内设有一个供推料块(16)沿前后方向来回滑动的滑道,所述推料块(16)的一端伸入落料座(10)的滑道内,通过第三驱动机构驱动所述推料块(16)沿着落料座(10)的滑动来回滑动,所述推料块(16)上开有一个上下贯通的落料孔(21),所述落料孔(21)用于承接从转向料管(13)处落下的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蕾姚雨龙石爱文杨路生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巨一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