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频率控制的微液滴驱动装置及其驱动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451804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14 17: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电频率控制的微液滴驱动装置及其驱动方法,通过双基板微流控芯片的设计,采用调节施加在芯片电极上的电压频率而无需改变电压幅值的方法,实现芯片上微液滴的驱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装置的电极结构简单,不需要采用独立寻址的微电极;操作方便,不需要改变上下基板间的电压幅值,通过控制频率就可以驱动液滴来回运动。

Micro drop driver based on electric frequency control and its driving method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electric frequency control of the micro droplet driving device and its driving method based on dual substrate by microfluidic chip design method by adjusting the applied voltage frequency in the chip on the electrode without changing the voltage, the chip on the micro droplet drive. The advantages of the invention are that the electrode structure of the device is simple, and the independent addressing microelectrode is not needed. The operation is convenient without changing the voltage amplitude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substrates, and driving the droplet back and forth through the control frequenc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电频率控制的微液滴驱动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微流控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电频率控制的微液滴驱动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技术介绍
微流控技术是一种能够精确控制和操纵处理微米尺度流体的科学和技术。近年来,作为芯片实验室的代表,微流控芯片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分离分析、化学合成、医学诊断学、细胞生物学等研究领域。在微流控芯片领域,应用比较广泛的液滴驱动方法有电润湿法、热毛细管法、声表面波法。其中,声表面波法的关键器件需要采用单晶材料,成本昂贵,且制作工艺要求精度高,条件苛刻;热毛细管法则不适合对微液滴内热不稳定物质如酶、蛋白质的分析;电润湿法可以实现对单个微液滴的操控,通常需要采用一系列独立寻址的微电极和可编程电极开关控制系统,使微液滴朝着加压电极的方向运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电频率控制的微液滴驱动装置及其驱动方法,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驱动模式,解决了稳定电压下的液滴定向驱动问题。实现本专利技术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基于电频率控制的微液滴驱动装置,包括下基板、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介质层、第一疏水层、第二疏水层、第三电极、上基板和电容C0;下基板为二阶阶梯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基于电频率控制的微液滴驱动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电频率控制的微液滴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基板(1)、第一电极(2‑1)、第二电极(2‑2)、介质层(3)、第一疏水层(4‑1)、第二疏水层(4‑2)、第三电极(6)、上基板(7)和电容C0;下基板(1)为二阶阶梯形,上基板(7)平行设置在下基板(1)的正上方,两者之间形成第一空腔(9)和第二空腔(5),第一空腔(9)的高度 D1与第二空腔(5)的高度D2满足4D2<D1 <7D2,待驱动的微液滴(8)位于第一空腔(9)和第二空腔(5)之间;位于第一空腔(9)内的下基板(1)顶面设置第一电极(2‑1),位于第二空腔(5)内的下基板(1)顶面设置第二电极(2‑2),第一电...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电频率控制的微液滴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基板(1)、第一电极(2-1)、第二电极(2-2)、介质层(3)、第一疏水层(4-1)、第二疏水层(4-2)、第三电极(6)、上基板(7)和电容C0;下基板(1)为二阶阶梯形,上基板(7)平行设置在下基板(1)的正上方,两者之间形成第一空腔(9)和第二空腔(5),第一空腔(9)的高度D1与第二空腔(5)的高度D2满足4D2&lt;D1&lt;7D2,待驱动的微液滴(8)位于第一空腔(9)和第二空腔(5)之间;位于第一空腔(9)内的下基板(1)顶面设置第一电极(2-1),位于第二空腔(5)内的下基板(1)顶面设置第二电极(2-2),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顶面涂覆均匀厚度的介质层(3),介质层(3)顶面涂覆第一疏水层(4-1);上基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伟强王兴波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