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厦门大学专利>正文

小穴壳菌素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1742238 阅读:2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小穴壳菌素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涉及一种聚酮类化合物,尤其是涉及一种小穴壳菌素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聚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它们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提供一类新的来源于红树林真菌的具有潜在药用价值的化合物及其提取分离方法,以及它们在制备抗肿瘤药物方面的应用。步骤为将斜面上培养好的菌株挑入发酵培养基培养、过滤,得发酵液上清和菌体;发酵液上清萃取,有机相减压浓缩,得组分A;菌体用甲醇充分浸提,减压浓缩,得到石油醚相和水相,石油醚相减压浓缩后得组分B;水相萃取,有机相减压浓缩后得组分C;组分A、B、C层析后,再分别用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硅胶柱纯化、洗脱得化合物A、B、C、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聚酮类化合物,尤其是涉及一种源于红树林真菌(小穴壳菌素)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聚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它们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红树林为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是海滩上特有的森林类型。生活在红树林区的红树林真菌(mangrove fungi)由于所处的生境特殊,其遗传及生理特性与其他生境中的微生物有所不同,具有产生新型活性物质的潜力,是开发新药的重要资源。近年来对红树林真菌活性物质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目前已从这类真菌中发现了一些具有药用价值的新化合物,如Isaka等(Isaka,M.,Chotika,S.,Morakot,T.Aigialomycins A-E,new resorcylic macrolides from the marine mangrove fungusAigialus parvus.J.Org.Chem.2002,671561-1566.)从红树林真菌Aigialus parvus中分离到5种新的大环内酯类化合物(aigialomycins A~E),其中aigialomycin D对KB细胞和Vero细胞的IC50分别为3.0μg/mL和1.8μg/mL。Lin等(Lin,Y.C.,Wu,X.Y.,Feng,S.,et al.Five Unique CompoundsXyloketals from Mangrove Fungus Xylaria sp.fromthe South China Sea Coast.J.Org.Chem.2001,666252-6256.)从南海红树林真菌Xylaria sp.(no.2508)发酵液中分离到5种独特的化合物xyloketals A~E,当xyloketals A浓度为1.5×10-6mol/L时对乙酰胆碱酯酶有抑制活性。所以我们的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类新的来源于红树林真菌的具有潜在药用价值的化合物及其提取分离方法,以及它们在制备抗肿瘤药物方面的应用。本专利技术所说的小穴壳菌素化合物是从红树林真菌Dothiorella sp.HTF3(简称HTF3)的发酵培养物中提取分离到的四种结构类似的新化合物,结构分别为小穴壳菌素A,(3,5-Dihydroxy-2-octanoyl-phenyl)-acetic acid methyl ester(化合物A)、小穴壳菌素B,[3,5-Dihydroxy-2-(1-methoxy-octyl)-phenyl]-acetic acid methyl ester(化合物B)、小穴壳菌素C,(3,5-Dihydroxy-2-nonanoyl-phenyl)-acetic acid ethyl ester(化合物C)和小穴壳菌素D,6,8-Dihydroxy-1-(6-hydroxy-heptyl)-isochroman-3-one(化合物D)。本专利技术所说的化合物A、化合物B、化合物C、化合物D的结构式分别为 本专利技术所用的红树林真菌HTF3已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CCTCC,中国武汉大学校内),保藏号为CCTCC NOM203067,保藏日期为2003年8月29日。本专利技术所说的化合物A、B、C和D可从红树林真菌HTF3的发酵培养物中提取分离得到,制备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1)红树林真菌Dothiorella sp.HTF3CCTCC NOM203067的种子培养按质量比培养基为马铃薯去皮、切碎取20,加水煮沸后过滤,滤液中加葡萄糖1-3,琼脂1.5-2.0,半海水定容至100ml,灭菌,制成试管斜面,挑取菌种接入斜面培养;(2)红树林真菌Dothiorella sp.HTF3CCTCC NOM203067的发酵培养按质量比发酵培养基为马铃薯去皮、切碎取20,加水煮沸后过滤,滤液中加葡萄糖1-3,半海水定容至100ml,灭菌,将斜面上培养好的菌株挑入发酵培养基培养;(3)将上述培养好的发酵培养物过滤,分别得到发酵液上清和菌体;(4)发酵液上清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相减压浓缩,得到组分A;菌体用甲醇充分浸提,合并提取液减压浓缩,得到石油醚相和水相,石油醚相减压浓缩后得到组分B;水相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相减压浓缩后得到组分C;(5)组分A用硅胶柱和反相硅胶柱层析后,用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收集保留时间为11.6min的洗脱峰,浓缩后得到化合物A;(6)组分B用硅胶柱层析和凝胶柱层析后,再用硅胶柱纯化,按体积比收集氯仿∶甲醇=(30~60)∶1的组分得到化合物B;(7)组分C用硅胶柱层析,氯仿—甲醇梯度洗脱,得到组分1和组分2,组分1用反相硅胶柱得到化合物C,组分2用硅胶柱纯化得到化合物D。在步骤1中,挑取菌种接入斜面,28℃培养5-15天。在步骤2中,将斜面上培养好的菌株挑入发酵培养基,温度28℃、以100-160转/分震摇,培养5-10天。在步骤4中,水相用乙酸乙酯萃取2-5遍。在步骤5中,组分A反复用硅胶柱和反相硅胶柱层析后,用高效液相色谱Nova-Pak@silica6μm,7.8mm×300mm,WATO2582分离,洗脱剂为氯仿—甲醇,流量为1mL/min,检测波长为280nm。本专利技术所说的化合物A、化合物B、化合物C、化合物D具有抗肿瘤活性,可用于制备抗肿瘤药物。由此可见,本专利技术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化合物A、B、C、D的分离制备方法(1)红树林真菌Dothiorella sp.HTF3CCTCC NOM203067的种子培养培养基以克为单位马铃薯去皮、切碎20,加水煮沸,纱布过滤,滤液中加葡萄糖2,琼脂2.0,半海水定容至100ml,灭菌,制成试管斜面。挑取菌种接入斜面,28℃培养10天;(2)红树林真菌Dothiorella sp.HTF3CCTCC NOM203067的发酵培养发酵培养基以克为单位马铃薯去皮、切碎20,加水煮沸,纱布过滤,滤液中加葡萄糖2,半海水定容至100ml,灭菌,将斜面上培养好的菌株挑入发酵培养基,温度28℃、震摇(120转/分)培养7天;(3)将上述培养好的发酵培养液用4层纱布过滤,分别得到发酵液上清和菌体;(4)发酵液上清用等体积乙酸乙酯萃取4遍,有机相于50℃减压浓缩,得到组分A;菌体在室温用甲醇充分浸提,合并提取液于50℃减压浓缩,得到石油醚相和水相,石油醚相减压浓缩后得到组分B;水相用乙酸乙酯萃取3遍,有机相减压浓缩后得到组分C;(5)组分A反复用硅胶柱层析后,再用反相硅胶柱(22g RP-18)分离,收集甲醇—水=7∶3(V/V)的组分,浓缩后用高效液相色谱分离(Nova-Pak@silica6μm,7.8×300mm,WAT02582),洗脱剂为氯仿∶甲醇=40∶1(V/V),流量为1mL/min,检测波长为280nm;收集保留时间为11.6min的洗脱峰,浓缩后得到化合物A(3mg) (6)组分B用硅胶柱层析,收集氯仿∶甲醇=30∶1(V/V)的组分,浓缩后用凝胶柱(45g Sephadex LH-20)层析,再用硅胶柱纯化,收集氯仿∶甲醇=50∶1(V/V)的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小穴壳菌素化合物A,其特征在于其结构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月毛杜希萍郑忠辉黄耀坚宋思扬苏文金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2[中国|厦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