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管廊导墙外模板及其搭设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管廊施工领域,具体的是管廊导墙外模板及其搭设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管廊施工多采用两次浇筑,即从下至上,先浇筑下部的导墙部分,然后再浇筑剩余部分。导墙浇筑时,外模多采用木模板、铝模板和木塑模板等。其中,木模板需要的较多的支撑构件;支模、拆模耗时久,周转效率低;模板的搭设、转移和拆卸等均需要较多的人工成本;周转次数少;且木模板浇筑时易出现漏浆、涨模等现象,导致拆模后成型效果较差,易出现错台、蜂窝、麻面等质量通病。铝模板同样需要较多人工;周转速度比木模板稍快,但整体效率不高;由于铝模板分为很小的块体,拼接较多,浇筑时容易出现漏浆现象,拆模后接缝处容易出现错台,成型效果一般。木塑模同样需要较多人工成本、支撑构件;周转效率较低;且其刚度较差,浇筑时易出现涨模现象,成型效果一般。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拆装方便、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周转效率、缩短工期并保证施工质量的管廊导墙外模板及其缩短了装模时间的管廊导墙外模板的搭设方法。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管廊导墙外模板,包括沿管廊纵向分布的多块钢制外模板单元和将相 ...
【技术保护点】
管廊导墙外模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沿管廊纵向分布的多块钢制外模板单元(1)和将相邻两块外模板单元(1)对接在一起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外模板单元(1)可拆卸连接;在每块外模板单元(1)的外侧设置有支撑外模板单元(1)的支撑系统(2);在每块外模板单元(1)外侧的底部设置有行走系统(3)。
【技术特征摘要】
1.管廊导墙外模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沿管廊纵向分布的多块钢制外模板单元(1)和将相邻两块外模板单元(1)对接在一起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外模板单元(1)可拆卸连接;在每块外模板单元(1)的外侧设置有支撑外模板单元(1)的支撑系统(2);在每块外模板单元(1)外侧的底部设置有行走系统(3)。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廊导墙外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系统(2)包括通过后锚固件锚固于管廊垫层的支撑板一(21),所述支撑板一(21)与外模板单元(1)底部铰接。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管廊导墙外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系统(2)包括可伸缩的斜撑(22)和通过后锚固件锚固于管廊垫层的支撑板二(23),所述斜撑(22)一端与外模板单元(1)铰接,另一端与支撑板二(23)铰接。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廊导墙外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系统(3)包括轮子(31)、轮柄(32)、限位块一(33)和弹簧(34);所述轮柄(32)通过转动轴与外模板单元(1)转动连接,所述轮柄(32)沿其长度方向由转动轴分为安装段(320)和手柄段(321);所述轮子(31)安装于安装段(320)的端部,所述转动轴中心线到外模板单元(1)底端的距离小于安装段(320)的长度与轮子(31)半径之和;所述弹簧(34)一端固定于外模板单元(1),另一端与安装段(320)相连;所述限位块一(33)固定于外模板单元(1)用于阻挡轮柄(32);当轮子(31)处于行走状态时,以通过轮子(31)转轴中心与弹簧(34)固定端中心的直线为分界线(36),所述轮子(31)与限位块一(33)位于分界线(36)的同侧;且轮子(31)的前行方向由限位块一(33)所在分界线(36)的一侧指向分界线(36)的另一侧。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廊导墙外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34)与安装段(320)的端部固定连接。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廊导墙外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一(33)安装于外模板单元(1)的底部,弹簧(34)的固定端位于限位块一(33)上方。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管廊导墙外模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于外模板单元(1)外侧的限位块二(35),所述限位块二(35)位于限位块一(33)上方。8.管廊导墙外模板的搭设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制作外模板单元(1),并在外模板单元(1)外侧的底部设置有行走系统(3),所述行走系统包括轮子(31)、轮柄(32)、限位块一(33)和弹簧(34);所述轮柄(32)通过转动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吉,田海燕,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