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受污染的静态水体中黑臭底泥的原位修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7417271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07 12:58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受污染的静态水体中黑臭底泥的原位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配制复合微生物制剂;预处理复合微生物制剂得到稀释液;投加所述稀释液;30天为一个施工周期,每5‑7天投加一次,每月3‑5次。本申请的原位修复方法改变了底泥和水体之间的物质转移和交换的途径,减少底泥修复过程中水体和水体中生物链的变化对底泥的影响。

In situ remediation of black and smelly sediment in a polluted static water bod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受污染的静态水体中黑臭底泥的原位修复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环境保护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受污染的静态水体中黑臭底泥的原位修复方法。
技术介绍
现有的静态水体底泥处理,通常是通过工程手段(曝气、清淤、搅拌等)、投加化学药剂(氧化剂、固化剂、絮凝剂等化学药剂)或利用投加本源或外源性生物制剂来降解底泥,现有的工程和投加化学药剂的方法可以有效针对现存的底泥问题,但忽略了底泥和水体之间污染物的相互转换和水中污染物不断向水底积累的问题,投加生物制剂可以加速底泥的降解,但是底泥的降解物进入水后可能造成水质污染物加剧,可以引发水华问题,且投加的生物制剂生长环境和作用时间不稳定,不能长期发挥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受污染的静态水体中黑臭底泥的原位修复方法,用于静态水体中的黑臭底泥的修复,适用于水深小于2米,有黑臭底泥的积累(适用的黑臭底泥的的范围为cod《200mg/l,颜色黑色,明显的臭味等气体,有机质含量≥5%),且水体水质为地表水劣五类水质,本申请结合现有技术的利用复合的微生物制剂,通过特定的施工措施,作用的静态水体,来达到修复黑臭底泥的效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受污染的静态水体中黑臭底泥的原位修复方法,包括步骤:配制复合微生物制剂;预处理复合微生物制剂得到稀释液;投加所述稀释液;30天为一个施工周期,每5-7天投加一次,每月3-5次。优选地,所述预处理复合微生物制剂得到稀释液,具体的,取受污染的静态水体,与所述复合微生物制剂按照1:6-1:10的比例混合,混合温度20-25℃,静止1h,该过程避免阳光直射,混合后得到稀释液。优选地,所述投加所述稀释液,具体的,晴天10点至13点之间,均匀注入所述受污染的静态水体中,其中,当水深小于1米时,在黑臭底泥的表面进行压力注射;当水深在1-2米之间时,在水体表层10-30公分进行压力注射。优选地,所述复合微生物制剂包括芽孢杆菌发酵液和脂肪醇聚氧乙烯,质量比为:芽孢杆菌发酵液40-60,脂肪醇聚氧乙烯1-5。优选地,所述复合微生物制剂还包括以下质量比的成分:优选地,所述芽孢杆菌发酵液包括:枯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和巨大芽孢杆菌,是按照下列菌数比组成的:优选地,所述芽孢杆菌发酵液的制备过程为:(1)分别将枯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和巨大芽孢杆菌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于摇床30℃培养,至菌数至少达到1.0×108CFU/mL数量级,制得种子液;(2)在发酵罐中,以液体培养基为发酵母液,分别加入步骤(1)中所制得的种子液,接种的种子液的总量为发酵母液的0.1-0.15%,35-40℃发酵培养24-30小时至菌数不少于5.0×108CFU/mL;(3)经步骤(2)中所得的5种发酵母液于室温条件下避光密闭静止保存7天,检测其各自的活菌数,根据其活菌的数量换算成最终复合微生物制剂的组分的比例,混合。优选地,在步骤(1)中使用的液体培养基配方为:20%马铃薯汁1000mL,蔗糖20.0g,20%马铃薯汁1000m配制,具体地为,取去皮马铃薯200.0g,切成1厘米见方的小块,加水1000mL煮沸后,小火保持沸腾30分钟,用三层纱布过滤,将滤液补足1000mL。优选地,在步骤(2)中使用的液体培养基配方为:氯化铵7.5g,硝酸钠3.0g,磷酸氢二钾2.0g,硫酸镁0.2g,七水合硫酸亚铁0.2g,酵母浸膏1.0g,氧化钙0.1g,蔗糖20.0g,蒸馏水1000mL,pH7.5~8.0。本申请的方法修复原理如下:首先利用脂肪醇聚氧乙烯的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改变水层表面(5-30公分)表面张力,使用处于表面水层的微米大小的非水溶性的颗粒和悬浮物溶于水中,提高表面水层的透明度,改善浊度,提高水层表面的DO浓度;然后利用复合微生物制剂中的无机成分(提供氮磷钾等营养成分),促进水体表面微藻类的生长,初步恢复水体表面的复氧功能,促进以其为食的浮游动物的生长,促进水体生物链的延长和生物相的丰富;最后,芽孢杆菌发酵液中的杆菌在静态水体环境中,由于环境和脂肪醇聚氧乙烯成分的刺激,可以产生糖脂类等粘性物质,包裹菌体和菌体周围的悬浮物等细小颗粒形成粘液类的密度大于水的物质,沉降到水体的黑臭底泥表面,并附着于其上,形成一层覆盖底泥的菌膜,隔断底泥和水,缓慢降解底泥中的有机类成分,控制底泥中的有机类和盐类向水体中个释放速度,防止由于底泥中的物质转移导致水体水华和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水体表层微藻类生长迅速,可快速吸收水体中的盐类,死亡后由于芽孢杆菌代谢产物和脂肪醇聚氧乙烯表面活性的作用,逐渐沉积到水底,从而改善水质,由于底泥表面菌膜的存在,又可以防止沉降物进行厌氧分解,通过以上步骤逐步降解现存的黑臭底泥和水体的沉降物,矿化底泥,彻底改变底泥的黑臭现场,经济环保,经现场实践,效果明显。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受污染的静态水体中黑臭底泥的原位修复方法,达到了如下效果:本申请的原位修复方法改变了底泥和水体之间的物质转移和交换的途径,减少底泥修复过程中水体和水体中生物链的变化对底泥的影响;本申请通过利用芽孢杆菌发酵液和脂肪醇聚氧乙烯的配合使用,在修复底泥的过程中,同时修复水体,促进恢复水体自净能力,加快恢复水域的生物链系统,通过物质和能量在水体生物链中转移,逐步将底泥中的有机类成分和相关营养盐类转变成水体生物,逐步矿化底泥,加快底泥修复速度,利用自然规律从根本上解决黑臭底泥的问题。具体实施方式如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名词来称呼同一个组件。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如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含”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大致”是指在可接收的误差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所述技术问题,基本达到所述技术效果。说明书后续描述为实施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然所述描述乃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般原则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受污染的静态水体中黑臭底泥的原位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01:配制复合微生物制剂:复合微生物制剂组成成分为(质量比)芽孢杆菌发酵液:脂肪醇聚氧乙烯:吐温80:尿素:磷酸氢二铵:EDTA:蒸馏水=44:5:0.1:0.1:0.1:0.0001:50.7,芽孢杆菌发酵液的组成比例为(菌数比)枯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10×107CFU/ml:6×107CFU/ml:3×107CFU/ml:1.5×107CFU/ml:1.5×107CFU/ml。具体配制方法如下:(1)种子液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斜面菌种活化:将莫海威芽孢杆菌和短小芽孢杆菌菌种的斜面试管于32℃在恒温培养箱培养48小时。液体培养基:制备种子液的液体培养基具有以下组分及制备方法:20%马铃薯汁1000mL,蔗糖20.0g,pH自然,20%马铃薯汁1000m配制:取去皮马铃薯200.0g,切成1厘米见方的小块,加水1000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受污染的静态水体中黑臭底泥的原位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配制复合微生物制剂;预处理复合微生物制剂得到稀释液;投加所述稀释液;30天为一个施工周期,每5‑7天投加一次,每月3‑5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受污染的静态水体中黑臭底泥的原位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配制复合微生物制剂;预处理复合微生物制剂得到稀释液;投加所述稀释液;30天为一个施工周期,每5-7天投加一次,每月3-5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污染的静态水体中黑臭底泥的原位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处理复合微生物制剂得到稀释液,具体的,取受污染的静态水体,与所述复合微生物制剂按照1:6-1:10的比例混合,混合温度20-25℃,静止1h,该过程避免阳光直射,混合后得到稀释液。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污染的静态水体中黑臭底泥的原位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投加所述稀释液,具体的,晴天10点至13点之间,均匀注入所述受污染的静态水体中,其中,当水深小于1米时,在黑臭底泥的表面进行压力注射;当水深在1-2米之间时,在水体表层10-30公分进行压力注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污染的静态水体中黑臭底泥的原位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微生物制剂包括芽孢杆菌发酵液和脂肪醇聚氧乙烯,质量比为:芽孢杆菌发酵液40-60,脂肪醇聚氧乙烯1-5。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受污染的静态水体中黑臭底泥的原位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微生物制剂还包括以下质量比的成分: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受污染的静态水体中黑臭底泥的原位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芽孢杆菌发酵液包括:枯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和巨大芽孢杆菌,是按照下列菌数比组成的:7.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绪柱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微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