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于综合管廊内的街区污水接入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7367917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28 22: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设置于综合管廊内的街区污水接入系统,在管廊的底部分布有检查井,检查井的下方过流部分与上、下游的污水管道直线顺接,管廊内靠近检查井的位置设置有跌水井,跌水井旁设置有闸门井,闸门井的深度低于跌水井的深度,跌水井和闸门井的上端井口与地面齐平,闸门井与跌水井之间共用一侧壁,检查井和跌水井之间也共用一侧壁,街区污水支管与闸门井连接,闸门井与跌水井共用的侧壁上设上溢流孔,上溢流孔的孔口上设置有闸门,跌水井的底面设置有卵石层,卵石层的上方设置有水垫层,跌水井和检查井共用的侧壁上设置有下溢流孔,检查井内靠下溢流孔下方的侧壁设置有阶梯消能坎,跌水井的顶端与大气连通。结构紧凑、布置合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设置于综合管廊内的街区污水接入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设置于综合管廊内的街区污水接入系统,属于市政设施领域。
技术介绍
综合管廊为建于城市地下、用于容纳两类及以上城市工程管线的构筑物及附属设施,即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电力、通讯、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集于一体,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综合管廊的建设可有效消除城市“拉链路”,保障道路交通通畅,同时保证地下管线安全运营。为此,根据地形条件和排水系统满足污水纳入的情况,需要将污水系统以管道形式纳入综合管廊内。但是,目前对污水管道纳入综合管廊时通风、检修设施的布置未进行详细说明。街区污水支管以什么样的方式接入管廊内,检查井如何布置,以避免对管廊内其它管线的敷设,如何方便检修人员检修成为我们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设置于综合管廊内的街区污水接入系统,实现街区污水接入综合管廊内,不影响管廊内其它管线的敷设,便于检修、疏通,不产生有害气体散逸。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设置于综合管廊内的街区污水接入系统,包括管廊,在管廊的底部分布有检查井,所述检查井的下方过流部分与上、下游的污水管道直线顺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廊内靠近检查井的位置设置有跌水井,所述跌水井旁设置有闸门井,所述闸门井的深度低于跌水井的深度,所述跌水井和闸门井的上端井口与地面齐平,所述闸门井与跌水井之间共用一侧壁,所述检查井和跌水井之间也共用一侧壁,街区污水支管与所述闸门井连接,所述闸门井与跌水井共用的侧壁上设置有连通闸门井和跌水井的上溢流孔,所述上溢流孔的孔口上设置有闸门,所述闸门位于闸门井内,所述跌水井的底面设置有卵石层,所述卵石层的上方设置有水垫层,所述跌水井和检查井共用的侧壁上设置有下溢流孔,所述下溢流孔位于水垫层上方,所述检查井内靠下溢流孔下方的侧壁设置有阶梯消能坎,从下溢流孔出来的污水通过阶梯消能坎后流入检查井的下方过流部分内,所述跌水井的顶端与大气连通。该系统主要由廊内闸门井、跌水井及检查井组成。闸门井通过上溢流孔与跌水井连接,跌水井通过其下溢流孔及阶梯消能坎与检查井相连,检查井则与管廊内的污水管道相连。道路两侧街区污水支管分别连接闸门井两侧,当管廊内污水管道发生故障时,可通过闸门阻断街区污水进入管廊,以便于检修。跌水井顶部与大气相通,能方便排出有害气体。跌水井底部设卵石层用于污水消能,水垫层用于稳流。水垫层上方设下溢流孔,并由此与检查井相连。阶梯消能坎用于污水的二次消能,以避免街区污水的汇入对污水管内污水流态产生扰动。街区污水接入管廊的流程为:污水经街区污水支管进入闸门井,在闸门井底部汇流后通过上溢流孔进入跌水井,经跌水井底部消能、稳流后通过下溢流孔进入检查井内,并经阶梯消能坎二次消能后汇入管廊污水管道内。上述方案中:所述检查井的上端井口上设置有密封井盖。避免污水管道内的有害气体进入综合管廊内。上述方案中:所述上溢流孔的上方浇铸有搁置板,所述搁置板上安装有手电两用启闭机,所述闸门通过手电两用启闭机控制启闭。上述方案中:所述搁置板上方的闸门井的口上设置有活动盖板,所述闸门井的上端口上还设置防盗井盖。闸门井顶部设防盗井盖用于检修人员进入闸门井,同时并列设置活动盖板用于闸门、启闭机的安装、开闭和检修。上述方案中:所述跌水井和闸门井内还设置有铸铁爬梯。方便工人检修疏通。上述方案中:所述跌水井的上端井口上也设置有防盗井盖,在该防盗井盖上设置有通气孔。检修时能及时排除检查井和跌水井内的有害气体。上述方案中:所述闸门井和检查井设置在同一侧。结构更紧凑,更便于布置。有益效果:该检查井结构紧凑,布置合理,在实现污水稳定接入管廊内的同时,将不会影响管廊内其他管线的敷设以及污水管流态,也不会产生有害气体散逸的问题,并且便于检修人员疏通、检修。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平面图。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图3为图1的B-B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如图1-3所示:本技术的设置于综合管廊内的街区污水接入系统由管廊1、污水管道2、检查井3、跌水井4、闸门井5、街区污水支管6、上溢流孔7、闸门8、卵石层9、水垫层10、搁置板12、手电两用启闭机13、铸铁爬梯14、防盗井盖15、下溢流孔11、阶梯消能坎16组成。在管廊1底部分布有多个检查井3,检查井3的下方过流部分与上、下游污水管道2的直线顺接,即检查井的下方过流部分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通道与上、下游的污水管道2相连。检查井3的上端井口上设置有密封井盖3-1。管廊1内靠近检查井3的位置设置有跌水井4,跌水井4旁设置有闸门井5。闸门井5的深度低于跌水井4的深度,跌水井4和闸门井5的上端井口与地面齐平,闸门井5与跌水井4之间共用一侧壁,也就是说,跌水井4的其中一侧井壁的上部作为跌水井4的其中一侧壁,检查井3和跌水井4之间也共用一侧壁,也就是说,跌水井4的其中一侧壁的下部作为检查井3的一侧壁,为了便于布置,使得结构更紧凑,闸门井5和检查井3设置在同一侧。闸门井5与街区污水支管6连接,两侧的街区污水支管6分别于闸门井5两侧侧壁相连。闸门井5与跌水井4共用的侧壁上设置有连通闸门井5和跌水井4的上溢流孔7,溢流孔7的孔口上设置有闸门8,闸门8位于闸门井5内,具体的:上溢流孔7的上方浇铸有搁置板12,搁置板12上安装有手电两用启闭机13,闸门8通过手电两用启闭机13控制启闭。搁置板12上方的闸门井5的口上设置有活动盖板5-1,方便检修、安装和开启手电两用启闭机13。闸门井5的上端口上还设置防盗井盖15,防盗井盖上设置有通气孔,方便人员进入检修。跌水井4的底面设置有卵石层9,卵石层9的上方设置有水垫层10,跌水井4和检查井3共用的侧壁上设置有下溢流孔11,下溢流孔11位于水垫层10上方,检查4-1井3内靠下溢流孔11下方的侧壁设置有阶梯消能坎16,从下溢流孔11出来的污水通过阶梯消能坎16后流入检查井3的下方过流部分内。跌水井4的顶端与大气连通。跌水井4的上端井口上也设置有防盗井盖15,优选:在该防盗井盖15上设置有与大气连通的通气孔。跌水井4和闸门井5内还设置有铸铁爬梯14。本技术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技术的构思做出诸多修改和变化。总之,凡本
中技术人员依本技术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设置于综合管廊内的街区污水接入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设置于综合管廊内的街区污水接入系统,包括管廊(1),在管廊(1)的底部分布有检查井(3),所述检查井(3)的下方过流部分与上、下游的污水管道(2)直线顺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廊(1)内靠近检查井(3)的位置设置有跌水井(4),所述跌水井(4)旁设置有闸门井(5),所述闸门井(5)的深度低于跌水井(4)的深度,所述跌水井(4)和闸门井(5)的上端井口与地面齐平,所述闸门井(5)与跌水井(4)之间共用一侧壁,所述检查井(3)和跌水井(4)之间也共用一侧壁,街区污水支管(6)与所述闸门井(5)连接,所述闸门井(5)与跌水井(4)共用的侧壁上设置有连通闸门井(5)和跌水井(4)的上溢流孔(7),所述上溢流孔(7)的孔口上设置有闸门(8),所述闸门(8)位于闸门井(5)内,所述跌水井(4)的底面设置有卵石层(9),所述卵石层(9)的上方设置有水垫层(10),所述跌水井(4)和检查井(3)共用的侧壁上设置有下溢流孔(11),所述下溢流孔(11)位于水垫层(10)上方,所述检查井(3)内靠下溢流孔(11)下方的侧壁设置有阶梯消能坎(16),从下溢流孔(11)出来的污水通过阶梯消能坎(16)后流入检查井(3)的下方过流部分内,所述跌水井(4)的顶端与大气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设置于综合管廊内的街区污水接入系统,包括管廊(1),在管廊(1)的底部分布有检查井(3),所述检查井(3)的下方过流部分与上、下游的污水管道(2)直线顺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廊(1)内靠近检查井(3)的位置设置有跌水井(4),所述跌水井(4)旁设置有闸门井(5),所述闸门井(5)的深度低于跌水井(4)的深度,所述跌水井(4)和闸门井(5)的上端井口与地面齐平,所述闸门井(5)与跌水井(4)之间共用一侧壁,所述检查井(3)和跌水井(4)之间也共用一侧壁,街区污水支管(6)与所述闸门井(5)连接,所述闸门井(5)与跌水井(4)共用的侧壁上设置有连通闸门井(5)和跌水井(4)的上溢流孔(7),所述上溢流孔(7)的孔口上设置有闸门(8),所述闸门(8)位于闸门井(5)内,所述跌水井(4)的底面设置有卵石层(9),所述卵石层(9)的上方设置有水垫层(10),所述跌水井(4)和检查井(3)共用的侧壁上设置有下溢流孔(11),所述下溢流孔(11)位于水垫层(10)上方,所述检查井(3)内靠下溢流孔(11)下方的侧壁设置有阶梯消能坎(16),从下溢流孔(11)出来的污水通过阶梯消能坎(16)后流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敖良根蔡岚周江毕生兰陈雨陶雪峰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