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清淤用绞吸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367852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28 21: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生态清淤用绞吸装置,包括两端分别具有吸入口和排出口的绞吸管,固设于绞吸管顶侧的支撑管,转动连接于支撑管的前端且位于吸入口处的绞吸头,以及连接于支撑管上的犁具,犁具位于绞吸头的顶侧且朝绞吸头的前端外侧延伸。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了在绞吸头的顶侧设置犁具,通过犁具在绞吸头对淤泥疏浚和清理之前将覆盖在淤泥之上的含有生物群落的表层土壤转移至已经完成清淤作业的区域内,实现生物群落转移和清淤在同一步骤进行,从而有效地解决了清淤设备无法将覆盖在作业区域底部表层的生物群落快速转移的技术问题,保护了清淤作业区域的生态环境,提高了清淤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生态清淤用绞吸装置
本技术属于清淤设备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生态清淤用绞吸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为了达到削减内源污染,恢复河道深度、宽度,以及增加水库或水养殖区域的容量的目的,普遍采用方法是通过清淤设备对沉积在湖、河、水库等地方底层的淤泥进行疏浚或清除。然而,在市场上的清淤设备,如与清淤船成套的绞吸装置,主要靠绞吸装置上的绞吸头将淤泥搅拌吸取和绞吸管将淤泥排出,通过这种方式清淤,会直接将湖、河、水库等地方的底部表层的生物群落(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种质资源等)破坏掉,经过清淤后的湖、河、水库等地方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或者根本无法恢复原来的生态环境。但是,若要转移清淤作业区域的底部表层生物群落会极大地降低清淤的作业效率,因此,如何在清淤作业过程中,将作业区域的底部表层生物群落快速地转移,以尽可能不破坏清淤作业区域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清淤效率成了丞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态清淤用绞吸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清淤设备无法将覆盖在作业区域底部表层的生物群落快速转移的技术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生态清淤用绞吸装置,包括两端分别具有吸入口和排出口的绞吸管,固设于所述绞吸管顶侧的支撑管,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撑管的前端且位于所述吸入口处的绞吸头,以及连接于所述支撑管上的犁具,所述犁具位于所述绞吸头的顶侧且朝所述绞吸头的前端外侧延伸。进一步地,所述犁具包括犁铧,活动连接于所述犁铧一侧的侧板,活动连接于所述犁铧和所述侧板的前侧的犁尖,以及与所述支撑管连接的连接机构;所述犁铧、所述侧板和所述犁尖分别与所述连接机构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机构包括用于固定所述犁铧的支撑组件,用于驱使所述侧板摆动的第一驱动组件,以及用于驱使所述犁尖摆动的第二驱动组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和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分别与所述支撑组件连接,所述支撑组件与所述支撑管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管包括管本体和自所述管本体的前端朝所述吸入口方向延伸的弯折部,所述弯折部的一端与所述管本体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弯折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绞吸头转动连接,且所述弯折部的中轴线与所述管本体的中轴线相交并形成有钝角。进一步地,所述管本体和所述弯折部上分别开设有检修口。进一步地,所述排出口上连接有连接管。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管还包括自所述管本体的后端朝外侧延伸的连接部。本技术提供的生态清淤用绞吸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了在绞吸头的顶侧设置犁具,通过犁具在绞吸头对淤泥疏浚和清理之前将覆盖在淤泥之上的含有生物群落的表层土壤转移至已经完成清淤作业的区域内,实现生物群落转移和清淤在同一步骤进行,从而有效地解决了清淤设备无法将覆盖在作业区域底部表层的生物群落快速转移的技术问题,保护了清淤作业区域的生态环境,提高了清淤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生态清淤用绞吸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生态清淤用绞吸装置中犁具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生态清淤用绞吸装置的前端俯视示意图;图4为图1中I-I方向的剖面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生态清淤用绞吸装置的除去犁具后的前端放大示意图。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1—生态清淤用绞吸装置、10—绞吸管、20—支撑管、30—绞吸头、40—犁具、50—连接管、200—检修口、21—管本体、22—弯折部、23—连接部、41—犁铧、42—侧板、43—犁尖、441—支撑组件、R—钝角。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请参阅图1至图5,现对本技术提供的生态清淤用绞吸装置进行说明。该生态清淤用绞吸装置1包括绞吸管10、支撑管20、绞吸头30以及犁具40,其中,绞吸管10的两端分别具有吸入口和排出口(未标注);支撑管20固定设置在绞吸管10的顶侧;绞吸头30转动连接在支撑管20的前端,并且位于绞吸管10的吸入口处;犁具40连接在支撑管20上,并且犁具40位于绞吸头30的顶侧,同时朝绞吸头30的前端外侧延伸,即犁具40前端位于绞吸头30前端的前侧,并且犁具40先于绞吸头30与作业区域接触,这样避免绞吸头30先接触作业区域,导致作业区域塌陷、作业区域中覆盖有生物群落的表层土壤下降,造成犁具40无法转移生物群落。清淤作业时,可利用绞吸头30先将作业区域边缘的淤泥绞吸进绞吸管10内,通过绞吸管10将该边缘的淤泥疏浚和清理干净后,接着生态清淤用绞吸装置1从靠近该边缘的区域进行清淤,先将犁具40和绞吸头30插入作业区域的土壤中,接着在前进的过程中,犁具40先接触作业区域中覆盖有生物群落的表层土壤,将该土壤掀起并且转移至位于旁侧的已完成清淤的该边缘处,接着绞吸头30和绞吸管10对已完成生物群落转移的土壤底侧的淤泥进行疏浚和清理,这样,生物群落转移与清淤作业在同一步骤中先后完成,不需分为两个单独的步骤完成。本技术提供的生态清淤用绞吸装置1,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采用了在绞吸头30的顶侧设置犁具40,通过犁具40在绞吸头30对淤泥疏浚和清理之前将覆盖在淤泥之上的含有生物群落的表层土壤转移至已经完成清淤作业的区域内,实现生物群落转移和清淤在同一步骤进行,从而有效地解决了清淤设备无法将覆盖在作业区域底部表层的生物群落快速转移的技术问题,保护了清淤作业区域的生态环境,提高了清淤效率。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至图4,作为本技术提供的生态清淤用绞吸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犁具40包括犁铧41、侧板42、犁尖43以及连接机构(未标注),其中,侧板42活动连接在犁铧41的一侧;犁尖43活动连接在犁铧41和侧板42的前侧,即犁尖43自犁铧41的前侧延伸至侧板42的前侧;连接机构连接在支撑管20上,并且犁铧4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生态清淤用绞吸装置

【技术保护点】
生态清淤用绞吸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端分别具有吸入口和排出口的绞吸管,固设于所述绞吸管顶侧的支撑管,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撑管的前端且位于所述吸入口处的绞吸头,以及连接于所述支撑管上的犁具,所述犁具位于所述绞吸头的顶侧且朝所述绞吸头的前端外侧延伸。

【技术特征摘要】
1.生态清淤用绞吸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端分别具有吸入口和排出口的绞吸管,固设于所述绞吸管顶侧的支撑管,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撑管的前端且位于所述吸入口处的绞吸头,以及连接于所述支撑管上的犁具,所述犁具位于所述绞吸头的顶侧且朝所述绞吸头的前端外侧延伸。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清淤用绞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犁具包括犁铧,活动连接于所述犁铧一侧的侧板,活动连接于所述犁铧和所述侧板的前侧的犁尖,以及与所述支撑管连接的连接机构;所述犁铧、所述侧板和所述犁尖分别与所述连接机构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态清淤用绞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包括用于固定所述犁铧的支撑组件,用于驱使所述侧板摆动的第一驱动组件,以及用于驱使所述犁尖摆动的第二驱动组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久存陈惠明严汝文辜晓原翟德勤陈伟锋侯志强邱礼成
申请(专利权)人:中电建水环境治理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