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悬臂式可移动操作架,其结构包括操作笼、悬挑横梁、配重架,所述操作笼、配重架分别设置在悬挑横梁的两侧,操作笼呈长方体状,配重架则由支撑杆、配重块组成,该支撑杆的顶部焊接在悬挑横梁一段、底部则配置所述配重块,在操作笼与配重架之间设置有可滑动置入U型梁的滑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悬臂式可移动操作架与现有技术相比,施工中装拆容易、不需搭设架体、施工效率高,省工省时、安全可靠、经济适用;配有高强度行走轮和导向轮,移动方便,实用性强,适用范围广泛,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悬臂式可移动操作架
本技术涉及市政施工器械
,具体地说是一种悬臂式可移动操作架。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为了方便预应力盖梁后期封锚、封端、二次张拉、防水施工等,需要搭设操作架体。现有的常规做法是逐个盖梁重新搭设操作架,费时费力;目前也有采用液压升降平台的解决方式,但一次性投入大,造成浪费,这两种方法不适合现有工程对工期及成本投入的要求。基于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悬臂式可移动操作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技术任务是针对以上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悬臂式可移动操作架。一种悬臂式可移动操作架,其结构包括操作笼、悬挑横梁、配重架,所述操作笼、配重架分别设置在悬挑横梁的两侧,操作笼呈长方体状,配重架则由支撑杆、配重块组成,该支撑杆的顶部焊接在悬挑横梁一段、底部则配置所述配重块,在操作笼与配重架之间设置有可滑动置入U型梁的滑道。所述操作笼内由上往下等距离焊接有若干横向防护栏杆,该防护栏杆与操作笼的纵向边框相垂直、与操作笼的底部相对平行。所述滑道由防坠档杆、悬挑横梁和操作笼配合形成,该防坠档杆焊接设置在操作笼与配重架之间的悬挑横梁上且其高度低于配重架的支撑杆高度。所述滑道内壁上配置有可在U型梁上滑动的行走轮、导向轮,其中行走轮配置在悬挑横梁底侧且设置有至少两个,导向轮设置有2N个,N个设置在操作笼外侧,N个设置在防坠档杆上,这里的N为≥1的自然数。在与导向轮同侧的操作笼的底部焊接有可防止其倾斜的顶撑。所述悬挑横梁的顶部焊接设置有顶部护栏,该顶部护栏的两侧分别与悬挑横梁的两侧相平齐。所述配重架的底部焊接配置有缓冲轮,该缓冲轮可与U型梁相接触。本技术的一种悬臂式可移动操作架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一种悬臂式可移动操作架具有投入少、安拆容易、操作便捷、移动方便、经济适用等特点,整体受力性能好;施工中装拆容易、不需搭设架体、施工效率高,省工省时、安全可靠、经济适用;配有高强度行走轮和导向轮,移动方便,实用性强,适用范围广泛,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的标记分别表示:1、行走轮,2、导向轮,3、悬挑横梁,4、操作笼,5、防护栏杆,6、配重架,6.1、支撑杆,6.2、配重块,6.3、缓冲轮,7、顶部护栏,8、防坠档杆,9、顶撑,10、盖梁,11、U型梁。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附图1所示,一种悬臂式可移动操作架,其结构包括操作笼4、悬挑横梁3、配重架6,所述操作笼4、配重架6分别设置在悬挑横梁3的两侧,操作笼4呈长方体状,配重架6则由支撑杆6.1、配重块6.2组成,该支撑杆6.1的顶部焊接在悬挑横梁3一段、底部则配置所述配重块6.2,在操作笼4与配重架6之间设置有可滑动置入U型梁11的滑道。所述操作笼4内由上往下等距离焊接有若干横向防护栏杆5,该防护栏杆5与操作笼4的纵向边框相垂直、与操作笼4的底部相对平行。所述滑道由防坠档杆8、悬挑横梁3和操作笼4配合形成,该防坠档杆8焊接设置在操作笼4与配重架6之间的悬挑横梁3上且其高度低于配重架6的支撑杆6.1高度。所述滑道内壁上配置有可在U型梁11上滑动的行走轮1、导向轮2,其中行走轮1配置在悬挑横梁3底侧且设置有至少两个,导向轮2设置有2N个,N个设置在操作笼4外侧,N个设置在防坠档杆8上,这里的N为≥1的自然数。在与导向轮2同侧的操作笼4的底部焊接有可防止其倾斜的顶撑9且其作用于盖梁10上。所述悬挑横梁3的顶部焊接设置有顶部护栏7,该顶部护栏7的两侧分别与悬挑横梁3的两侧相平齐。所述配重架6的底部焊接配置有缓冲轮6.3,该缓冲轮6.3可与U型梁11相接触。上述行走轮1、导向轮2及缓冲轮6.3均通过支架结构焊接在悬挑横梁3底部、操作笼4外侧、防坠档杆8内侧及配重架6底部,其具体的支架结构可参考现有技术中常见车轮结构,且无论是行走轮1、导向轮2还是缓冲轮6.3,均为固定方向滑动的车轮,即非万向轮结构,从而保证滑道滑动的顺畅性。在本技术中,操作笼4整体由80mm×80mm方钢焊接而成,四周布设防护栏杆5,上下防护栏杆5之间间距采用600mm,宜均匀布置,操作笼4底部焊接防倾斜顶撑9,防倾斜顶撑9作用于盖梁10上,距盖梁10距离不宜大于50mm,操作笼4上部和U型梁11的翼缘板之间设置导向轮2,操作笼4宽度和盖梁10宽度相同。悬挑横梁3由150mm×150mm方钢焊接组成,悬挑横梁3下方设置行走轮1,行走轮1置于U型梁11的翼缘板上方,使操作架能够沿U型梁11前后移动,此外,行走轮1、导向轮2及缓冲轮6.3均配置有锁闭功能,由于该功能较为常见,在此不再赘述。本技术一种悬臂式可移动操作架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投入少、安拆容易、移动方便等优点,特别适用地铁高架段盖梁10施工需进行架体二次搭设的情况,其实现不依赖地面路况,U型梁11架设完成后即可安装使用,能够更好的满足施工要求。操作架由三部分组成:方钢操作笼4、悬挑横梁3、防倾覆配重块6.2和防坠档杆8。悬挑横梁3和配重底部分别安装行走轮1和缓冲轮6.3,操作笼4和防坠档杆8侧面安装导向轮2,移动方便。对地面路况无要求,安装在U型梁11上,不需要考虑搭设高度,设计合理,外形美观大方,安拆方便。通过上面具体实施方式,所述
的技术人员可容易的实现本技术。但是应当理解,本技术并不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在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
的技术人员可任意组合不同的技术特征,从而实现不同的技术方案。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均为本专业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悬臂式可移动操作架,其特征在于,其结构包括操作笼、悬挑横梁、配重架,所述操作笼、配重架分别设置在悬挑横梁的两侧,操作笼呈长方体状,配重架则由支撑杆、配重块组成,该支撑杆的顶部焊接在悬挑横梁一段、底部则配置所述配重块,在操作笼与配重架之间设置有滑动置入U型梁的滑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悬臂式可移动操作架,其特征在于,其结构包括操作笼、悬挑横梁、配重架,所述操作笼、配重架分别设置在悬挑横梁的两侧,操作笼呈长方体状,配重架则由支撑杆、配重块组成,该支撑杆的顶部焊接在悬挑横梁一段、底部则配置所述配重块,在操作笼与配重架之间设置有滑动置入U型梁的滑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悬臂式可移动操作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笼内由上往下等距离焊接有若干横向防护栏杆,该防护栏杆与操作笼的纵向边框相垂直、与操作笼的底部相对平行。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悬臂式可移动操作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滑道由防坠档杆、悬挑横梁和操作笼配合形成,该防坠档杆焊接设置在操作笼与配重架之间的悬挑横梁上且其高度低于配重架的支撑杆高度。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闵凡文,李海扬,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