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浮空区的低导通电阻碳化硅IGBT器件与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7348548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25 15: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带浮空区的低导通电阻碳化硅IGBT器件与制备方法,包括源极、第一导电类型源区接触、第二导电类型基区、重掺杂第二导电类型基区、多晶硅、栅极、槽栅介质、第二导电类型栅氧保护区、第二导电类型浮空区、第一导电类型漂移区、第二导电类型衬底和漏极。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第二导电类型栅氧保护区下移,引入的空间电荷区对电子的阻碍减小,因此器件的导通电阻减小;第二导电类型浮空区在漂移区中引入新的电场峰,同时对器件栅氧电场起到屏蔽作用,因此提升器件击穿电压。

A floating zone with low conductivity on resistance of SiC IGBT device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floating zone with low conductivity on resistance of SiC IGBT device and preparation method, including the source, source regions of a first conductivity type contact second conductivity type, a base region, a second conductive type heavily doped base region, polysilicon gate, gate dielectric, groove, second conductive type gate oxide protection zone, second conductive the type of floating zone, the first conductivity type drift region, a second conductive type substrate and drain. The invention moves to second conductivity type gate oxide protection zone, the space charge region introduced on electronic devices therefore hinder the reduced conduction resistance decreased; the second conductive type floating zone into the new electric field peak in the drift region, at the same time to the shielding effect on device oxide field, thus improve the breakdown voltag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浮空区的低导通电阻碳化硅IGBT器件与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微电子和电力电子的碳化硅功率器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带浮空区的低导通电阻碳化硅IGBT器件与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宽禁带半导体碳化硅因其禁带宽度大、高热导率、高击穿场强、高电子饱和速度以及强抗辐射性,使得碳化硅功率半导体器件能够应用于高温、高压、高频以及强辐射的工作环境下。在功率电子领域,IGBT因其存在电导调制效应,导通电阻小,广泛应用与高压领域。但是在IGBT中,栅氧直接暴露于漂移区中,其栅氧拐角处电场集中。SiC的介电常数是SiO2介电常数的2.5倍,在关断状态,根据高斯定理,SiO2层所承受的耐压应该是漂移区SiC的2.5倍,这使得栅氧拐角处在没有达到SiC临界击穿电场时栅氧已经被提前击穿,器件可靠性下降。为解决栅氧提前击穿的情况,一种带P+型栅氧保护区的碳化硅IGBT已经被提出,该结构利用P+栅氧保护区对栅氧进行保护,使得高电场由P+栅氧保护区与N型漂移区形成的P-N结承担,降低了栅氧电场。但是随着P+栅氧保护区的引入,其在漂移区中形成的耗尽区严重影响电子的向下传输,使得器件导通电阻变大。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浮空区的低导通电阻碳化硅IGBT器件与制备方法,内置浮空区,且第二导电类型栅氧保护区下移,克服了带第二导电类型栅氧保护区的碳化硅IGBT结构导通电阻较大的缺陷,同时,第二导电类型浮空区引入新电场峰,增加了器件的击穿电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浮空区的低导通电阻碳化硅IGBT器件,包括:第二导电类型多晶硅栅极;设置在第二导电类型多晶硅栅极上方的第一导电类型多晶硅栅极;包裹第二导电类型多晶硅栅极的槽栅介质;设置在槽栅介质两侧的对称结构的源极;设置在源极底部的第一导电类型源接触区、第二导电类型基区和重掺杂第二导电类型基区;自上而下依次设置在槽栅介质下方的第一导电类型漂移区、第二导电类型衬底以及漏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类型漂移区设置有第二导电类型栅氧保护区,所述第二导电类型栅氧保护区两侧设有第二导电类型浮空区。所述第一导电类型源接触区与源极的下部、第二导电类型基区的上部以及重掺杂第二导电类型基区的侧面接触,所述重掺杂第二导电类型基区与源极的下部、第一导电类型源接触区的侧面以及第二导电类型基区的侧面接触;重掺杂第二导电类型基区的厚度等于第一导电类型源接触区和第二导电类型基区的厚度之和,所述槽栅介质包裹第二导电类型多晶硅栅极的底部和侧面。所述第二导电类型浮空区与第二导电类型栅氧保护区深度相同,为0.3μm-2.5μm,所述第二导电类型浮空区与第二导电类型栅氧保护区厚度相同,为0.1μm-0.5μm,所述第二导电类型浮空区与第二导电类型栅氧保护区掺杂浓度相同,为5×1017cm-3-1×1019cm-3。深度,是指与槽栅介质的竖直间距。所述槽栅介质为SiO2,经热氧化工艺形成,第一导电类型多晶硅栅极和第二导电类型多晶硅栅极通过淀积充满整个沟槽结构。所述第二导电类型衬底是厚度为100μm-500μm,掺杂浓度为1×1019cm-3-1×1020cm-3碳化硅衬底片,所述第一导电类型漂移区厚度为10μm-30μm,掺杂浓度为1×1014cm-3-1×1016cm-3。本专利技术可在第一导电类型漂移区下方,进一步增设第一导电类型缓冲层结构,其厚度远小于第一导电类型漂移区,为0.5μm~2μm,掺杂浓度大于第一导电类型漂移区,为1×1016cm-3~9×1016cm-3。所述第二导电类型基区厚度为0.5μm-1μm,掺杂浓度为1×1017cm-3-3×1017cm-3;所述重掺杂第二导电类型基区厚度为0.7μm-1.2μm,掺杂浓度为1×1019cm-3-1×1020cm-3;所述第一导电类型源接触区厚度为0.2μm,掺杂浓度为1×1019cm-3-1×1020cm-3。所述第一导电类型多晶硅栅极经淀积形成,厚度为0.3μm-1.2μm,掺杂浓度为1×1015cm-3-1×1017cm-3;所述第二导电类型多晶硅栅极经淀积形成,置于第一导电类型多晶硅栅极下方,厚度为0.1μm-0.5μm,掺杂浓度为1×1019cm-3-3×1019cm-3。对于N型沟槽功率IGBT器件,所述第一导电类型指N型,第二导电类型为P型;而对于P型沟槽功率IGBT器件,所述第一导电类型指P型,第二导电类型为N型。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所述带浮空区的低导通电阻碳化硅IGBT器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通过离子注入第二导电类型杂质,在第一导电类型碳化硅漂移层形成第二导电类型碳化硅区;2)在第一导电类型碳化硅漂移层分别外延第一导电类型及第二导电类型碳化硅层,第一导电类型掺杂浓度与漂移区一致;3)所述第二导电类型碳化硅外延层分别注入第一导电类型及第二导电类型杂质,形成第二导电类型碳化硅区与第一导电类型碳化硅区,第一导电类型区深度小于第二导电类型外延层;4)通过掩膜在所述第一导电类型碳化硅区刻蚀出深度大于外延层的窗口;5)所述窗口内表面热氧化形成栅介质层;6)所述窗口内淀积形成多晶硅;7)制备电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将第二导电类型栅氧保护区下移,引入的空间电荷区对电子的阻碍减小,因此器件的导通电阻减小;第二导电类型浮空区在漂移区中引入新的电场峰,同时对器件栅氧电场起到屏蔽作用,因此提升器件击穿电压。附图说明图1为一个传统的碳化硅功率IGBT结构。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带浮空区的低导通电阻的碳化硅IGBT器件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带浮空区的低导通电阻的碳化硅IGBT器件制备方法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传统的碳化硅功率IGBT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第二导电类型多晶硅栅极6;设置在第二导电类型多晶硅栅极6上方的第一导电类型多晶硅栅极5;包裹第二导电类型多晶硅栅极6底部和侧面的槽栅介质7;槽栅介质7为SiO2,经热氧化工艺形成,第一导电类型多晶硅栅极5和第二导电类型多晶硅栅极6通过淀积充满整个沟槽结构;设置在槽栅介质7两侧的对称结构的源极1;设置在源极1底部的第一导电类型源接触区2、第二导电类型基区3和重掺杂第二导电类型基区4;第一导电类型源接触区2与源极1的下部、第二导电类型基区3的上部以及重掺杂第二导电类型基区4的侧面接触,所述重掺杂第二导电类型基区4与源极1的下部、第一导电类型源接触区2的侧面以及第二导电类型基区3的侧面接触;自上而下依次设置在槽栅介质7下方的第一导电类型漂移区10、第二导电类型衬底11以及漏极12。参照图2,本专利技术改进在于,在第一导电类型漂移区10设置有第二导电类型栅氧保护区9,所述第二导电类型栅氧保护区9两侧设有第二导电类型浮空区8。本专利技术的参数要求如下:1、第一导电类型源接触区2厚度为0.2μm,掺杂浓度为1×1019cm-3-1×1020cm-3。2、第二导电类型基区3厚度为0.5μm-1μm,掺杂浓度为1×1017cm-3-3×1017cm-3。3、重掺杂第二导电类型基区4厚度为0.7μm-1.2μm,掺杂浓度为1×1019cm-3-1×1020cm-3。4、第一导电类型多晶硅栅极5经淀积形成,厚度为0.3μm-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带浮空区的低导通电阻碳化硅IGBT器件与制备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浮空区的低导通电阻碳化硅IGBT器件,包括:第二导电类型多晶硅栅极(6);设置在第二导电类型多晶硅栅极(6)上方的第一导电类型多晶硅栅极(5);包裹第二导电类型多晶硅栅极(6)的槽栅介质(7);设置在槽栅介质(7)两侧的对称结构的源极(1);设置在源极(1)底部的第一导电类型源接触区(2)、第二导电类型基区(3)和重掺杂第二导电类型基区(4);自上而下依次设置在槽栅介质(7)下方的第一导电类型漂移区(10)、第二导电类型衬底(11)以及漏极(1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类型漂移区(10)设置有第二导电类型栅氧保护区(9),所述第二导电类型栅氧保护区(9)两侧设有第二导电类型浮空区(8)。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浮空区的低导通电阻碳化硅IGBT器件,包括:第二导电类型多晶硅栅极(6);设置在第二导电类型多晶硅栅极(6)上方的第一导电类型多晶硅栅极(5);包裹第二导电类型多晶硅栅极(6)的槽栅介质(7);设置在槽栅介质(7)两侧的对称结构的源极(1);设置在源极(1)底部的第一导电类型源接触区(2)、第二导电类型基区(3)和重掺杂第二导电类型基区(4);自上而下依次设置在槽栅介质(7)下方的第一导电类型漂移区(10)、第二导电类型衬底(11)以及漏极(1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类型漂移区(10)设置有第二导电类型栅氧保护区(9),所述第二导电类型栅氧保护区(9)两侧设有第二导电类型浮空区(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带浮空区的低导通电阻碳化硅IGBT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类型源接触区(2)与源极(1)的下部、第二导电类型基区(3)的上部以及重掺杂第二导电类型基区(4)的侧面接触,所述重掺杂第二导电类型基区(4)与源极(1)的下部、第一导电类型源接触区(2)的侧面以及第二导电类型基区(3)的侧面接触;重掺杂第二导电类型基区(4)的厚度等于第一导电类型源接触区(2)和第二导电类型基区(3)的厚度之和,所述槽栅介质(7)包裹第二导电类型多晶硅栅极(6)的底部和侧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带浮空区的低导通电阻碳化硅IGBT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类型浮空区(8)与第二导电类型栅氧保护区(9)深度相同,为0.3μm-2.5μm,所述第二导电类型浮空区(8)与第二导电类型栅氧保护区(9)厚度相同,为0.1μm-0.5μm,所述第二导电类型浮空区(8)与第二导电类型栅氧保护区(9)掺杂浓度相同,为5×1017cm-3-1×1019cm-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带浮空区的低导通电阻碳化硅IGBT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槽栅介质(7)为SiO2,经热氧化工艺形成,第一导电类型多晶硅栅极(5)和第二导电类型多晶硅栅极(6)通过淀积充满整个沟槽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带浮空区的低导通电阻碳化硅IGBT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类型衬底(11)是厚度为100μm-500μm,掺杂浓度为1×1019cm-3-1×1020cm-3碳化硅衬底片,所述第一导电类型漂移区(10)厚度为10μm-3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安平田凯祁金伟杨明超陈家玉王旭辉曾翔君李留成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