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341104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25 06: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背光模块,包括框架、导光板以及至少一第一光学膜。框架具有承靠面,导光板设置于框架内。第一光学膜设置于导光板上方,第一光学膜具有第一本体及自第一本体延伸出的第一凸耳,第一凸耳为承靠面所支撑,其中第一本体与第一凸耳之间具有第一交界线,且第一光学膜包括开孔区跨越第一交界线,开孔区中具有至少一开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平面显示装置已成为各类显示装置的主流。例如家用的电视、个人电脑及膝上型电脑的监视器、行动电话及数码相机等,均为大量使用平面显示装置的产品。目前现有显示装置主要包含产生背光的背光模块以及接收背光并产生影像的显示面板。在现有的背光模块中,一般都会设计从光学膜片的边缘凸出的凸耳,以便于将光学膜片放置在框架上。然而,由于凸耳下方的位置并无导光板提供光源,因此在凸耳处容易有偏暗的现象。为了改善此点,传统上会利用将导光板底部设置微结构的方式来改变光线行进的方向,以提升凸耳处的亮度。但这样的做法却又容易导致凸耳处产生过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可解决上述问题的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依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一种背光模块,包括框架、导光板以及至少一第一光学膜。框架具有承靠面。导光板设置于框架内。至少一第一光学膜设置于导光板上方,第一光学膜具有第一本体及自第一本体延伸出的第一凸耳,第一凸耳为承靠面所支撑,其中第一本体与第一凸耳之间具有第一交界线,且第一光学膜包括开孔区跨越第一交界线,开孔区中具有至少一开孔。于本专利技术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凸耳具有定位孔,且定位孔具有靠近第一交界线的定位孔边界,其中开孔区于靠近第一凸耳的一侧具有外边界,且外边界至第一交界线的距离小于定位孔边界至第一交界线的距离。于本专利技术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开孔区于第一交界线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或等于第一凸耳于第一交界线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的80%。于本专利技术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背光模块更包括:至少一第二光学膜,与第一光学膜层叠设置,第二光学膜具有第二本体及自第二本体延伸出的第二凸耳,第二凸耳为承靠面所支撑,其中第二本体与第二凸耳之间具有第二交界线,且第二光学膜不具有跨越第二交界线的开孔区,其中第一光学膜为扩散膜,且第二光学膜包括增亮膜。于本专利技术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背光模块更包括:至少一第二光学膜,与第一光学膜层叠设置,第二光学膜具有第二本体及自第二本体延伸出的第二凸耳,第二凸耳为承靠面所支撑,其中第二本体与第二凸耳之间具有第二交界线,且第二光学膜不具有跨越第二交界线的开孔区,其中第一光学膜为增亮膜,且第二光学膜包括扩散膜。于本专利技术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开孔的面积等于开孔区的面积。于本专利技术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至少一开孔跨越第一交界线。于本专利技术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至少一开孔的数量为多个,开孔的面积沿着第一交界线至第一凸耳的方向逐渐减少,或者,开孔的面积沿着第一交界线至第一本体的方向逐渐减少。于本专利技术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至少一开孔的形状为多边形、圆形、椭圆形、十字形或不规则形的其中之一或其多重组合。于本专利技术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框架与导光板间具有空隙,第一交界线对应于空隙。依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方式,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背光模块以及显示面板。显示面板设置于背光模块上。于本专利技术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显示装置更包括:外框。外框具有容纳空间,背光模块及显示面板设置于容纳空间中,其中外框具有侧壁,侧壁的外表面定义出显示装置的侧边。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以及位于显示区外的非显示区,且显示面板具有遮光层,遮光层位于非显示区。开孔区于靠近第一本体的一侧具有内边界,内边界至第一交界线的距离e满足e≦a-b-d。a是遮光层靠近显示区的边缘至显示装置的侧边的距离。b是第一光学膜至遮光层的距离。d是第一交界线至显示装置的侧边的距离。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块由于在第一光学膜跨越第一交界线的开孔区中设置开孔,因此可在第一光学膜的第一凸耳处进行亮度的调节,进而达到调整背光模块靠近框架的凸耳处的亮度的效果。以上所述仅用以阐述本专利技术所欲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及其产生的功效等等,本专利技术的具体细节将在下文的实施方式及相关图式中详细介绍。附图说明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图式的说明如下:图1A与图1B分别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局部侧视图与元件关系示意图。图1C绘示图1B的元件关系的比例。图2为图1A的第一光学膜的上视图。图3为图1A的第二光学膜的上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光学膜的上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又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光学膜的上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又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光学膜的上视图。图7A至7J分别为本专利技术的不同实施方式的开孔的形状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10:显示装置100:背光模块110:框架112:承靠面120:导光板130:第一光学膜132:第一本体134:第一凸耳136:开孔138:定位孔138S:定位孔边界140、140’、140”:第二光学膜142:第二本体144:第二凸耳150:胶带200:显示面板210:遮光层300:外框310:侧壁a、b、c、d、D1、D2、e:距离AA:显示区C:容纳空间EL:45度视角的延伸线G:空隙H1、H2:长度L1:第一交界线L2:第二交界线NA:非显示区OFS:光学膜片组R:开孔区RS1:内边界RS2:外边界S:侧边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专利技术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也就是说,在本专利技术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现有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之。图1A与图1B分别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0的局部侧视图与元件关系示意图。图1C绘示图1B的元件关系的比例。图2为图1A的第一光学膜130的上视图。首先,如图1A以及图2所示,于本实施方式中,显示装置10包括背光模块100以及显示面板200,显示面板200设置于背光模块100上。背光模块100包括框架110、导光板120以及光学膜片组OFS。框架110具有承靠面112,导光板120设置于框架110内。光学膜片组OFS包括至少一第一光学膜130,第一光学膜130设置于导光板120上方。第一光学膜130具有第一本体132及自第一本体132延伸出的第一凸耳134,第一凸耳134为承靠面112所支撑。第一本体132与第一凸耳134之间具有第一交界线L1,且第一光学膜130包括开孔区R跨越第一交界线L1,开孔区R中具有至少一开孔136。框架110与导光板120间具有空隙G,第一交界线L1对应于空隙G。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光学膜130例如可为扩散膜或增亮膜。如此,藉由在第一光学膜130跨越第一交界线L1的开孔区R中设置开孔136,可在第一光学膜130的第一凸耳134处进行亮度的调节,进而达到调整背光模块100靠近框架110的凸耳处的亮度的效果。具体而言,由于扩散膜本身具有雾化光线的作用,因此从背光模块100的光源(图中未示)所产生的光线通过扩散膜时,亮度会降低。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光学膜130为扩散膜。当面临到的问题是凸耳处的亮度偏暗时,藉由在扩散膜跨越第一交界线L1的开孔区R中设置开孔136,以达到将背光模块100靠近框架110的凸耳处的亮度调亮的效果。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光学膜片组OF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框架,具有一承靠面;一导光板,设置于该框架内;以及至少一第一光学膜,设置于该导光板上方,该第一光学膜具有一第一本体及自该第一本体延伸出的一第一凸耳,该第一凸耳为该承靠面所支撑,其中该第一本体与该第一凸耳之间具有一第一交界线,且该第一光学膜包括一开孔区跨越该第一交界线,该开孔区中具有至少一开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框架,具有一承靠面;一导光板,设置于该框架内;以及至少一第一光学膜,设置于该导光板上方,该第一光学膜具有一第一本体及自该第一本体延伸出的一第一凸耳,该第一凸耳为该承靠面所支撑,其中该第一本体与该第一凸耳之间具有一第一交界线,且该第一光学膜包括一开孔区跨越该第一交界线,该开孔区中具有至少一开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凸耳具有一定位孔,且该定位孔具有靠近该第一交界线的一定位孔边界,其中该开孔区于靠近该第一凸耳的一侧具有一外边界,且该外边界至该第一交界线的距离小于该定位孔边界至该第一交界线的距离。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开孔区于该第一交界线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或等于该第一凸耳于该第一交界线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的80%。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更包括:至少一第二光学膜,与该第一光学膜层叠设置,该第二光学膜具有一第二本体及自该第二本体延伸出的一第二凸耳,该第二凸耳为该承靠面所支撑,其中该第二本体与该第二凸耳之间具有一第二交界线,且该第二光学膜不具有跨越该第二交界线的开孔区,其中该第一光学膜为一扩散膜,且该第二光学膜包括一增亮膜。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更包括:至少一第二光学膜,与该第一光学膜层叠设置,该第二光学膜具有一第二本体及自该第二本体延伸出的一第二凸耳,该第二凸耳为该承靠面所支撑,其中该第二本体与该第二凸耳之间具有一第二交界线,且该第二光学膜不具有跨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璐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苏州有限公司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