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尘轴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334079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25 02: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机械技术领域,为一种轴承,具体为一种防尘轴承。一种防尘轴承,包括轴承本体以及设置于轴承外圈用于固定轴承的轴承套。轴承套包括相套接的内圈和外圈,内圈设置有防尘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有内圈和外圈,并且内圈和外圈通过连接关系使其连接更为紧密,并且还具有可拆卸功能,在满足使用方便的同时还能够使内圈、外圈的连接接触更为紧密,杜绝了外部环境中灰尘进入轴承并且对轴承以及防尘结构造成的物理性的伤害。直接增加了防尘结构的使用寿命,间接的增加了轴承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尘轴承
本技术涉及机械
,为一种轴承,具体为一种防尘轴承。
技术介绍
轴承是指在机械传动过程中起固定和减小载荷摩擦系数的部件。当其它机件在轴上彼此产生相对运动时,轴承可用来降低动力传递过程中的摩擦系数和保持轴中心位置固定。因此,轴承是当代机械设备中一种举足轻重的零部件。它的主要功能是支撑机械旋转体,用以降低设备在传动过程中的机械载荷摩擦系数。为了避免轴承的滚珠直接暴露在外,很多设计人员在轴承上增设了防尘盖,避免滚珠被灰尘、油污等杂质侵蚀。但是,目前的现有技术可以看出,因为内圈与外圈之间的连接不紧密,使得防尘结构很容易受到进入轴承的从外部环境中带来的灰尘的污染,增加防尘结构的工作强度,并且灰尘因为可以直接通过该间隙进入至轴承内部,从而降低防尘结构的的使用寿命,进一步的降低了轴承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为了克服目前为了防尘结构使用寿命低,轴承容易受到污染的情况,提供了一种结构紧密,能够最大限度的显示灰尘进入的防尘轴承。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防尘轴承,包括轴承本体以及设置于轴承外圈用于固定轴承的轴承套。轴承套包括相套接的内圈和外圈,内圈设置有防尘结构。进一步的,外圈两端直径不同呈梯形设置。外圈包括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第一凸出部与第二凸出部通过侧端连接部连接。侧端连接部直径沿第一凸出部至第二凸出部运动方向逐渐减小。进一步的,外圈两端直径相同。进一步的,内圈包括第三凸出部和与所述第三凸出部连接的第二侧端连接部。第二侧端连接部与侧端连接部内壁相接触,第三凸出部与第二凸出部相配合。进一步的,第二凸出部设置有与第三凸出部宽度相同的槽体,第三凸出部与槽体配合连接。进一步的,防尘结构包括与第二侧端连接部配合的防尘槽以及与防尘槽连接的防尘盖。进一步的,防尘盖与防尘槽的外端卡接配合。进一步的,防尘盖包括本体。本体上开设有与第二侧端连接部同轴的中心孔。进一步的,本体设置有凹槽。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设置有内圈和外圈,并且内圈和外圈通过连接关系使其连接更为紧密,并且还具有可拆卸功能,在满足使用方便的同时还能够使内圈、外圈的连接接触更为紧密,杜绝了外部环境中灰尘进入轴承并且对轴承以及防尘结构造成的物理性的伤害。直接增加了防尘结构的使用寿命,间接的增加了轴承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第一种外圈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另一种外圈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内圈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设置有防尘结构的防尘槽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防尘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标:100-防尘轴承;110-外圈;110a-外圈;120-内圈;130-防尘结构;111-第一凸出部;112-第二凸出部;113-侧端连接部;114-槽体;121-第三凸出部;122-第二侧端连接部;131-防尘槽;132-防尘盖;133-本体;134-凹槽。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参阅图3可知,防尘轴承100包括本体133以及设置于轴承本体133外用于固定轴承的轴承套。轴承套包括相套接的内圈120和外圈110,且内圈120设置有防尘结构130。参阅图1,本实施例中外圈110为两开口端都设置有凸出部的直径逐渐减小的柱状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外圈110两开口端设置有凸出部的直径不同,即靠近直径大的开口端的凸出部的直径就大,靠近直径小的开口端的凸出部直径就小。本实施例中,凸出部包括第一凸出部111和第二凸出部112,其中第一凸出部111与直径大的开口端连接,第二凸出部112与直径小的开口端连接,其中第一凸出部111和第二凸出部112之间即为侧壁,本实施例中记为侧端连接部113。因为本实施例中外圈110的两端直径不相同,则侧端连接部113为沿着第一凸出部111向第二凸出部112方向运动直径逐渐降低的倾斜设置的圆周面。本实施例中,在第二凸出部112设置有凹槽134,用于固定内圈120。凹槽134的深度可根据内圈120的需要进行设定,当内圈120的外侧壁较厚时,则凹槽134的深度较厚,当内圈120的外侧壁较薄时,则凹槽134的深度较浅。参阅图2,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另一种外圈110a,与上述外圈110不同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外圈110a的两端直径相同,呈立柱状设置。参阅图3,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内圈120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内圈120为套设在外圈110内的柱状结构,其包括与第二凸出部112配合连接的第三凸出部,以及与第三凸出部连接的第二侧端连接部122。第二侧端连接部122与侧端连接部113相接触设置。参阅图1,即当侧端连接部113与第一种外圈110进行配合连接时,侧端连接部113从第三凸出部向另一开口端方向延伸时侧端连接部113的直径逐渐增大。参阅图2,当侧端连接部113与第二种外圈110a进行配合连接时,侧端连接部113从第三凸出部向另一开口端方向延伸时侧端连接部113的直径保持不变。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内圈120与外圈利用槽体以及尺寸匹配的侧端连接部113和第二测段连接进行连接,保证了内圈120、外圈110之间的紧密连接,从而杜绝了外部环境中的灰尘进入轴承内部的情况发生,降低了磨损,从而使轴承的使用寿命增加。参阅图4,防尘结构130包括与第二侧端连接部122配合的防尘槽131以及与防尘槽131连接的防尘盖132。继续参阅图4,防尘盖132包括本体133。本体133上开设有与第二侧端连接部113同轴的中心孔,且本体133上设置有凹槽134。本实施例中的内圈120上还可开设有与该内圈120同轴的环形槽,防尘盖132的内端即设置在环形槽内。且栓型槽设置有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侧壁的内端与第二侧壁的内端连接,且第一侧壁与内圈120的轴线相倾斜,且防尘盖132的内圈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防尘轴承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尘轴承,其特征在于,包括轴承本体以及设置于轴承本体用于固定所述轴承本体的的轴承套;所述轴承套包括相套接的内圈和外圈,所述内圈与所述外圈之间设置有滚子;所述内圈设置有防尘结构;所述外圈两端直径不同呈梯形设置,所述外圈包括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所述第一凸出部与第二凸出部通过侧端连接部连接,所述侧端连接部直径沿第一凸出部至第二凸出部运动方向逐渐减小;所述内圈包括第三凸出部和与所述第三凸出部连接的第二侧端连接部,所述第二侧端连接部与所述侧端连接部内壁相接触;所述第三凸出部与所述第二凸出部相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尘轴承,其特征在于,包括轴承本体以及设置于轴承本体用于固定所述轴承本体的的轴承套;所述轴承套包括相套接的内圈和外圈,所述内圈与所述外圈之间设置有滚子;所述内圈设置有防尘结构;所述外圈两端直径不同呈梯形设置,所述外圈包括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所述第一凸出部与第二凸出部通过侧端连接部连接,所述侧端连接部直径沿第一凸出部至第二凸出部运动方向逐渐减小;所述内圈包括第三凸出部和与所述第三凸出部连接的第二侧端连接部,所述第二侧端连接部与所述侧端连接部内壁相接触;所述第三凸出部与所述第二凸出部相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尘轴承,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汉民徐爱红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恒嘉轴承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