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电路和桥式谐振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307114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19 03: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驱动电路和桥式谐振电路,涉及三极管驱动技术领域。驱动电路包括处理器和驱动变压器,驱动变压器包括骨架、线圈和磁芯,骨架包括中心柱和设置于中心柱相对两端的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线圈包括耦合设置于中心柱的初级线圈、第一次级线圈和第二次级线圈,磁芯包括分别通过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设置于中心柱两端的第一磁芯和第二磁芯。处理器的输出端与初级线圈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次级线圈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和发射极连接,第二次级线圈的两端分别与第二三极管的基极和发射极连接。通过上述设置,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因使用独立的磁环和色环电感而存在成本高、效率低以及电感调节不便的问题。

Driving circuit and bridge type resonant circuit

The driving circuit and bridge type resonant circuit provided by the invention relate to the field of the tri pole tube driving technology. The driving circuit includes a processor and a drive transformer, drive transformer skeleton, including coil and core skeleton including the center column and set the first and second fixtures in the center column opposite ends of the coil, including the coupling is arranged in the center column of the primary coil, a first secondary coil and a second secondary coil, including magnetic core respectively through the first fixing piece and the the second fixing piece is arranged in the center column at both ends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magnetic cores. The output terminals of the processor are connected with the ends of the primary coil respectively. The ends of the first secondary coil are connected to the base and emitter of the first triode respectively, and the ends of the second secondary coils are respectively connected with the base and emitter of the second transistor. The above settings can solve the problem of high cost, low efficiency and inconvenient inductance adjustment due to the use of independent magnetic rings and color ring inductors in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驱动电路和桥式谐振电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三极管驱动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驱动电路和桥式谐振电路。
技术介绍
目前,使用三极管做桥式谐振的驱动电路中,需要耦合性好、感量可变化的驱动磁性器件。按照目前的驱动方式,需要使用一个独立的磁环和一个独立的色环电感组合形成驱动桥式谐振电路中的三极管的驱动磁性器件。经专利技术人研究发现,在现有的驱动技术中,存在以下技术问题:1、因磁环驱动变压器的制作需要人工绕制线圈且需要绕制多组线圈,制造工艺复杂、生产效率低;2、因磁环绕制没有限制绕线位置从而导至一致性差、耦合差,使电源整机性能损耗加大,整机效率等性能变差,甚至出现炸机等严重问题;3、因磁环为闭合环型磁性器件,该结构无法调整电感量从而需另增一个独立的电感器件来调整感量的问题,导致应用时电感量调节不便、制造成本增加、占用电路板的体积加大,且与现代开关电源高效率、小型化的目标相背离。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驱动电路和桥式谐振电路,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因磁环驱动变压器带来的上述问题,并产生以下技术效果:1、可以做到机器全自动化绕制提高了生产效率(生产速度快);2、因该专利技术使用有限定位置的骨架绕制,使绕制耦合性好、生产一致性稳定,使电源整机效率及其他性能得到有效提高;3、因使用了非闭合的组合磁性器器件,功能上可以任意的调整电感量而不再需要增加独立电感,性能上将二个器件集成为一个器件耦合更好,使整机性能更佳,可方便调整驱动变压器电感量,又因减少了一个独立的电感器件使占用电路板的体积缩小,从而满足顺应了现代开关电源高效率、小型化的目标要求。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驱动电路,应用于包括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的桥式谐振电路,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驱动电路包括处理器和驱动变压器;所述驱动变压器包括骨架、线圈和磁芯,所述骨架包括中心柱和设置于所述中心柱相对两端的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所述线圈包括耦合设置于所述中心柱的初级线圈、第一次级线圈和第二次级线圈,所述磁芯包括分别通过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设置于所述中心柱两端的第一磁芯和第二磁芯;所述处理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初级线圈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次级线圈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和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二次级线圈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和发射极连接。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较佳的选择中,在上述驱动电路中,所述第一次级线圈的同名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异名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二次级线圈的同名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异名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较佳的选择中,在上述驱动电路中,所述驱动电路还包括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所述第一电阻串联连接于所述第一次级线圈的同名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之间,所述第二电阻串联连接于所述第二次级线圈的同名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之间。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较佳的选择中,在上述驱动电路中,所述第一磁芯和所述第二磁芯为铁氧体磁芯。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较佳的选择中,在上述驱动电路中,所述驱动变压器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线圈、处理器和桥式谐振电路的引脚,所述骨架还包括用于固定所述引脚的底座;所述底座与所述第一固定件或所述第二固定件远离所述中心柱的一端连接,所述引脚的一端设置于所述底座、另一端沿远离所述中心柱的方向延伸。在上述基础上,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桥式谐振电路,包括开关电路、谐振电路以及上述驱动电路,所述开关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所述驱动电路包括第一次级线圈和第二次级线圈;所述第一次级线圈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和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二次级线圈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和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和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后与所述谐振电路连接。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较佳的选择中,在上述桥式谐振电路中,所述谐振电路为LCC谐振电路。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较佳的选择中,在上述桥式谐振电路中,所述谐振电路为LLC谐振电路。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较佳的选择中,在上述桥式谐振电路中,所述第一三极管和所述第二三极管为单极性三极管。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较佳的选择中,在上述桥式谐振电路中,所述第一三极管和所述第二三极管为双极性三极管。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驱动电路和桥式谐振电路,通过具有中心柱的骨架、线圈以及磁芯的配合设置,可以便利地对线圈进行设置和调整以实现电感量的调整,进而解决现有技术中因磁环的制作需要人工绕设线圈且需要绕设多组线圈而存在制造工艺复杂的问题、因占用电路板的体积较大而导致在应用该驱动电路的开关电源中无法满足小型化、高效率要求的问题以及因使用独立的电感而存在电感调节不便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驱动电路和桥式谐振电路的实用性和可靠性。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电路的应用电路原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驱动变压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驱动变压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电路的另一应用电路原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驱动变压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桥式谐振电路的结构框图。图标:100-驱动电路;110-处理器;130-驱动变压器;131-骨架;131a-中心柱;131b-第一固定件;131c-第二固定件;133-线圈;L11-初级线圈;L21-第一次级线圈;L22-第二次级线圈;135-磁芯;135a-第一磁芯;135b-第二磁芯;137-引脚;139-底座;200-开关电路;300-谐振电路;Q1-第一三极管;Q2-第二三极管;R1-第一电阻;R2-第二电阻。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只是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如图1和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驱动电路100,应用于桥式谐振电路。其中,所述桥式谐振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Q1和第二三极管Q2,且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驱动电路和桥式谐振电路

【技术保护点】
一种驱动电路,应用于包括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的桥式谐振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驱动电路包括处理器和驱动变压器;所述驱动变压器包括骨架、线圈和磁芯,所述骨架包括中心柱和设置于所述中心柱相对两端的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所述线圈包括耦合设置于所述中心柱的初级线圈、第一次级线圈和第二次级线圈,所述磁芯包括分别通过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设置于所述中心柱两端的第一磁芯和第二磁芯;所述处理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初级线圈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次级线圈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和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二次级线圈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和发射极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驱动电路,应用于包括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的桥式谐振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驱动电路包括处理器和驱动变压器;所述驱动变压器包括骨架、线圈和磁芯,所述骨架包括中心柱和设置于所述中心柱相对两端的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所述线圈包括耦合设置于所述中心柱的初级线圈、第一次级线圈和第二次级线圈,所述磁芯包括分别通过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设置于所述中心柱两端的第一磁芯和第二磁芯;所述处理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初级线圈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次级线圈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和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二次级线圈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和发射极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次级线圈的同名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异名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二次级线圈的同名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异名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路还包括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所述第一电阻串联连接于所述第一次级线圈的同名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之间,所述第二电阻串联连接于所述第二次级线圈的同名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俊高黄斌周孝亮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莱福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