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矿石开采的矿车,包括滚轮装置、矿车装置、固定框、弹簧及拉抬装置,滚轮装置包括滚轮组、第一支架、第一横杆及第一支撑板,固定框包括底板、第一支撑杆、第二横杆及第二支撑杆,矿车装置包括矿车、顶靠轮及第三横杆,拉抬装置包括固定杆、气缸、拉抬杆、定位杆及斜杆,气缸的上表面与第二横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固定杆的一端与第二横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固定杆的另一端与气缸的下表面接触,拉抬杆的上端与气缸连接,拉抬杆的下端与第三横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同时由于顶靠轮的设置,使得矿车上升时减小摩擦力,使得矿车能够顺利的上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矿石开采的矿车本专利技术为申请人于2015年06月11日提出的专利申请号为“201510319980.6”、名称为“一种用于矿石开采的矿车”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其全部内容结合于本申请之中。
本专利技术涉及矿石机械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矿石开采的矿车。
技术介绍
目前,在矿石开采过程中经常需要将装满矿石的矿车运输至指定地点,矿车在运输轨道上沿着轨道运动,但是当有车辆要经过时,需要将矿车脱离轨道,使车辆通过,不仅比较麻烦,而且浪费人力物力,也为矿石的开采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用于矿石开采的矿车。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矿石开采的矿车,所述用于矿石开采的矿车包括滚轮装置、位于所述滚轮装置上方的矿车装置、位于所述矿车装置周围的固定框、位于所述矿车装置下方的弹簧及位于所述矿车装置上方的拉抬装置,所述滚轮装置包括位于左右两侧的滚轮组、位于所述滚轮组之间的第一支架、位于所述第一支架之间的第一横杆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架上方的第一支撑板,所述固定框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第一支撑杆、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上方的第二横杆及位于所述第二横杆下方的第二支撑杆,所述矿车装置包括矿车、设置于所述矿车上的顶靠轮及第三横杆,所述拉抬装置包括位于左右两侧的固定杆、位于所述固定杆之间的气缸、位于所述气缸下方的拉抬杆、设置于所述拉抬杆上的定位杆及位于所述定位杆下方的斜杆,所述气缸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横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呈L型,所述固定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横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气缸的下表面接触,所述拉抬杆呈圆柱体,所述拉抬杆的上端与所述气缸连接,所述拉抬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三横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呈L型,所述滚轮组与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轴转连接,所述第一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底板呈长方体,所述底板水平放置,所述底板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矩形孔。所述第二横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二横杆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横杆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二矩形孔。所述矿车的左右表面上分别设有一凹槽,所述顶靠轮呈圆柱体,所述顶靠轮收容于所述凹槽中且与所述矿车轴转连接。所述弹簧的上端与所述矿车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的下端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拉抬杆贯穿所述定位杆的上下表面且与其滑动连接。所述斜杆呈倾斜状,所述斜杆的一端与所述定位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斜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固定框的内表面固定连接。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本专利技术用于矿石开采的矿车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当有矿车需要经过时,通过启动第一气缸与第二气缸将矿车抬起,然后使得需要经过的矿车经过,然后第一气缸与第二气缸将矿车放回原来位置即可,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同时由于顶靠轮的设置,使得矿车上升时减小摩擦力,使得矿车能够顺利的上升,较少能源的消耗,减轻企业的生产成本。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用于矿石开采的矿车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用于矿石开采的矿车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用于矿石开采的矿车包括滚轮装置1、位于所述滚轮装置1上方的矿车装置3、位于所述矿车装置3周围的固定框2、位于所述矿车装置3下方的弹簧4及位于所述矿车装置3上方的拉抬装置5。如图1所示,所述滚轮装置1包括位于左右两侧的滚轮组11、位于所述滚轮组11之间的第一支架12、位于所述第一支架12之间的第一横杆13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架12上方的第一支撑板14。所述滚轮组11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左右两侧,所述滚轮组11包括内滚轮及位于外围的外滚轮,所述内滚轮呈圆柱体,所述内滚轮竖直放置,所述外滚轮呈圆柱体,所述外滚轮竖直放置,所述内滚轮与所述外滚轮固定连接,所述内滚轮的直径大于所述外滚轮的直径。所述第一支架12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左右两侧,所述第一支架12呈L型,所述滚轮组11与所述第一支架12的一端轴转连接,使得所述滚轮组11可以围绕所述第一支架12的一端旋转,所述第一支架1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14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13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横杆13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横杆13与所述第一支架1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14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支撑板14水平放置。如图1所示,所述固定框2包括底板21、位于所述底板21上方的第一支撑杆22、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22上方的第二横杆23及位于所述第二横杆23下方的第二支撑杆24。所述底板21呈长方体,所述底板21水平放置,所述底板21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矩形孔211,所述第一矩形孔211呈长方体状。所述第一支撑杆22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支撑杆22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22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2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24呈长方体,所述第二支撑杆24竖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撑杆24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2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杆23呈长方体,所述第二横杆23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横杆23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二矩形孔231,所述第二矩形孔231呈长方体状,所述第一支撑杆22、第二支撑杆24及第二横杆23一体成型。如图1所示,所述矿车装置3包括矿车31、设置于所述矿车31上的顶靠轮32及第三横杆。所述矿车31呈长方体,所述矿车31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第一收容腔,所述第一收容腔呈长方体状。所述矿车31的左右表面上分别设有一凹槽311,所述凹槽311呈长方体状。所述顶靠轮32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左右两侧,所述顶靠轮32呈圆柱体,所述顶靠轮32收容于所述凹槽311中且与所述矿车31轴转连接,使得所述顶靠轮32可以在所述凹槽311中旋转,所述顶靠轮32分别顶靠在所述第一支撑杆22及第二支撑杆24的侧面上。所述第三横杆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左右两侧,所述第三横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三横杆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横杆的侧面与所述矿车3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横杆的上表面与所述矿车31的上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内。所述弹簧4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左右两侧,所述弹簧4的上端与所述矿车3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弹簧4的下端与所述底板2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如图1所示,所述拉抬装置5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左右两侧,所述拉抬装置5包括位于左右两侧的固定杆51、位于所述固定杆51之间的气缸52、位于所述气缸52下方的拉抬杆53、设置于所述拉抬杆53上的定位杆54及位于所述定位杆54下方的斜杆55。所述气缸52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横杆2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51呈L型,所述固定杆5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横杆2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51的另一端与所述气缸52的下表面接触,从而可以将所述气缸52固定在所述第二横杆23的下表面上。所述拉抬杆53呈圆柱体,所述拉抬杆53竖直放置,所述拉抬杆53的上端与所述气缸52连接,使得所述拉抬杆53在所述气缸52的作用下可以上下移动,所述拉抬杆53的下端与所述第三横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定位杆54呈长方体,所述定位杆54水平放置,所述定位杆54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左右两侧,位于左右两侧的定位杆54的侧面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杆22及第二支撑杆2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矿石开采的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矿石开采的矿车包括滚轮装置、位于所述滚轮装置上方的矿车装置、位于所述矿车装置周围的固定框、位于所述矿车装置下方的弹簧及位于所述矿车装置上方的拉抬装置,所述滚轮装置包括位于左右两侧的滚轮组、位于所述滚轮组之间的第一支架、位于所述第一支架之间的第一横杆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架上方的第一支撑板,所述固定框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第一支撑杆、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上方的第二横杆及位于所述第二横杆下方的第二支撑杆,所述矿车装置包括矿车、设置于所述矿车上的顶靠轮及第三横杆,所述拉抬装置包括位于左右两侧的固定杆、位于所述固定杆之间的气缸、位于所述气缸下方的拉抬杆、设置于所述拉抬杆上的定位杆及位于所述定位杆下方的斜杆,所述气缸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横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呈L型,所述固定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横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气缸的下表面接触,所述拉抬杆呈圆柱体,所述拉抬杆的上端与所述气缸连接,所述拉抬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三横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矿石开采的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矿石开采的矿车包括滚轮装置、位于所述滚轮装置上方的矿车装置、位于所述矿车装置周围的固定框、位于所述矿车装置下方的弹簧及位于所述矿车装置上方的拉抬装置,所述滚轮装置包括位于左右两侧的滚轮组、位于所述滚轮组之间的第一支架、位于所述第一支架之间的第一横杆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架上方的第一支撑板,所述固定框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第一支撑杆、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上方的第二横杆及位于所述第二横杆下方的第二支撑杆,所述矿车装置包括矿车、设置于所述矿车上的顶靠轮及第三横杆,所述拉抬装置包括位于左右两侧的固定杆、位于所述固定杆之间的气缸、位于所述气缸下方的拉抬杆、设置于所述拉抬杆上的定位杆及位于所述定位杆下方的斜杆,所述气缸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横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呈L型,所述固定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横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气缸的下表面接触,所述拉抬杆呈圆柱体,所述拉抬杆的上端与所述气缸连接,所述拉抬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三横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矿石开采的矿车,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金娣,
申请(专利权)人:王金娣,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