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插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27838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15 18: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插头,包括插头本体及安装于插头本体上的电性端子和信号端子;电性端子包括第一固定部及两个沿第一固定部的中心线对称设置的第二固定部;第一固定部包括向外弯折且卡接于插头本体上的卡钩部,卡钩部的外侧面与插座配合,插头本体上设有第一插孔,第一环抱臂位于插头本体内侧的一端穿过第一插孔并向外延伸形成第一引脚;第二固定部包括向外弯折且卡接于插头本体上的第一环抱臂,第一环抱臂的外侧面与插座配合,插头本体上设有第二插孔,第一环抱臂位于插头本体内侧的一端穿过第二插孔并向外延伸形成第二引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插头不仅结构可靠,且能防止使用过程中插头脱离插座的问题,并避免由此而造成的信号中断。

A plu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插头
本技术涉及连接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插头。
技术介绍
目前,连接装置的应用十分广泛,现有的连接装置中的插头一般不带导通功能的金属固定片。现有的插头存在以下缺陷:在用户操作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刮伤插头和插座。此外,因插头的结构可靠性较差,插头在于插座配合时,容易出现插头脱离插座的情况,造成信号中断,甚至造成插头和插座连接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插头,其结构可靠,且能防止使用过程中插头脱离插座的问题,并避免由此而造成的信号中断。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插头,用于与插座配合,包括插头本体及安装于所述插头本体上的电性端子和信号端子;所述电性端子包括第一固定部及两个沿所述第一固定部的中心线对称设置的第二固定部,两个所述第二固定部均与所述第一固定部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固定部包括向外弯折且卡接于所述插头本体上的卡钩部,所述卡钩部的外侧面与插座配合,所述插头本体上设有第一插孔,所述卡钩部位于所述插头本体内侧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插孔并向外延伸形成第一引脚;所述第二固定部包括向外弯折且卡接于所述插头本体上的第一环抱臂,所述第一环抱臂的外侧面与插座配合,所述插头本体上设有第二插孔,所述第一环抱臂位于所述插头本体内侧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二插孔并向外延伸形成第二引脚。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环抱臂的外侧面设有与插座相配合的第一凸部。进一步地,所述信号端子包括向外弯折且卡接于所述插头本体上的第二环抱臂,所述第二环抱臂的外侧面与插座配合。进一步地,所述插头本体上设有第三插孔,所述第二环抱臂位于所述插头本体内侧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三插孔并向外延伸形成第三引脚。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环抱臂的外侧面设有与插座相配合的第二凸部。进一步地,两个所述第二固定部与所述第一固定部围成U型结构。进一步地,所述电性端子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电性端子分别位于所述插座本体的两端,两个所述电性端子的开口相对设置。进一步地,所述信号端子设置于两个所述电性端子之间。进一步地,所述信号端子的数量为十四个,十四个所述信号端子形成两组信号端子组件,两组所述信号端子组件沿所述第一固定部的中心线对称设置。进一步地,所述信号端子组件包括七个所述信号端子,七个所述信号端子沿所述插头本体的长度方向均匀设置。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插头本体上设置有电性端子的技术手段,达到了导电和固定的作用,防止插头在与插座配合时出现插头脱离插座的问题,并避免由此而造成的信号中断;通过在电性端子上设置卡钩部和第一环抱臂,使得电性端子与插头本体相卡接,提高了结构的可靠性,且能防止使用过程中刮伤插头和插座;通过在电性端子上设置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在插头本体上设置相应的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的技术手段,使得电性端子与插头本体的固定更加可靠。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插头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插头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性端子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信号端子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0、插头本体;11、凹槽;12、防呆孔;20、电性端子;21、第一固定部;211、卡钩部;212、第一引脚;22、第二固定部;221、第一环抱臂;222、第二引脚;223、第一凸部;30、信号端子;31、第二环抱臂;32、第三引脚;33、第二凸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如图1-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插头,用于与插座配合,包括插头本体10及安装于插头本体10上的电性端子20和信号端子30;电性端子20包括第一固定部21及两个沿第一固定部21的中心线对称设置的第二固定部22,两个第二固定部22均与第一固定部间隔设置;第一固定部21包括向外弯折且卡接于插头本体10上的卡钩部211,卡钩部211的外侧面与插座配合,插头本体10上设有第一插孔(未图示),卡钩部211位于插头本体10内侧的一端穿过第一插孔并向外延伸形成第一引脚212;第二固定部22包括向外弯折且卡接于插头本体10上的第一环抱臂221,第一环抱臂221的外侧面与插座配合,插头本体10上设有第二插孔(未图示),第一环抱臂221位于插头本体10内侧的一端穿过第二插孔并向外延伸形成第二引脚222。通过在插头本体10上设置有电性端子20的技术手段,达到了导电和固定的作用,防止插头在与插座配合时出现插头脱离插座的问题,并避免由此而造成的信号中断;通过在电性端子20上设置卡钩部211和第一环抱臂221,使得电性端子20与插头本体10相卡接,提高了结构的可靠性,且能防止使用过程中刮伤插头和插座;通过在电性端子20上设置第一引脚212和第二引脚222、在插头本体10上设置相应的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的技术手段,使得电性端子20与插头本体10的固定更加可靠。插头插入插座时,第一环抱臂221和卡钩部211与插座上的卡位相配合,且第一引脚212与卡位的外侧接触,防止插头脱离插座造成信号中断,同时,第一环抱臂221和卡钩部211作为电性端子20,用于传输电流,保证了电流传输的稳定性。具体地,第一环抱臂221的外侧面设有与插座相配合的第一凸部223,保证插头可以牢固地固定于插座内。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2-3所示,两个第二固定部22与第一固定部21围成U型结构。插头本体10呈方形结构,插头本体10的中部设置有与插座相配合的凹槽11,使得插头与插座配合后的结构更加紧凑;凹槽11的底面设置有防呆孔12,避免误操作,提高了安装效率。具体地,电性端子2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电性端子20分别位于插座本体的两端,两个电性端子20的开口相对设置,保证了装置的稳定性。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信号端子30设置于两个电性端子20之间,信号端子30的数量为十四个,十四个信号端子30形成两组信号端子组件,两组信号端子组件沿第一固定部21的中心线对称设置,信号端子组件包括七个信号端子30,七个信号端子30沿插头本体10的长度方向均匀设置,保证了装置的稳定性。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根据需要设置不同数量的信号端子30。具体地,如图4所示,信号端子30包括向外弯折且卡接于插头本体10上的第二环抱臂31,第二环抱臂31的外侧面与插座配合。插头本体10上设有第三插孔(未图示),第二环抱臂31位于插头本体10内侧的一端穿过第三插孔并向外延伸形成第三引脚32。插头插入插座的过程中,第二环抱臂31插入插座上与之配合的卡位内,同时第三引脚32与该卡位的外侧抵触,信号端子30用于传递信号,一方面保证了插头能够牢固地固定于插座内,另一方面能够防止在使用过程中刮伤插头和插座。优选地,第二环抱臂31的外侧面设有与插座相配合的第二凸部33,进一步保证了插头与插座配合的可靠性,使得插头能够牢固地固定于插座内。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技术所要求保护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插头

【技术保护点】
一种插头,用于与插座配合,其特征在于:包括插头本体及安装于所述插头本体上的电性端子和信号端子;所述电性端子包括第一固定部及两个沿所述第一固定部的中心线对称设置的第二固定部,两个所述第二固定部均与所述第一固定部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固定部包括向外弯折且卡接于所述插头本体上的卡钩部,所述卡钩部的外侧面与插座配合,所述插头本体上设有第一插孔,所述卡钩部位于所述插头本体内侧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插孔并向外延伸形成第一引脚;所述第二固定部包括向外弯折且卡接于所述插头本体上的第一环抱臂,所述第一环抱臂的外侧面与插座配合,所述插头本体上设有第二插孔,所述第一环抱臂位于所述插头本体内侧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二插孔并向外延伸形成第二引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插头,用于与插座配合,其特征在于:包括插头本体及安装于所述插头本体上的电性端子和信号端子;所述电性端子包括第一固定部及两个沿所述第一固定部的中心线对称设置的第二固定部,两个所述第二固定部均与所述第一固定部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固定部包括向外弯折且卡接于所述插头本体上的卡钩部,所述卡钩部的外侧面与插座配合,所述插头本体上设有第一插孔,所述卡钩部位于所述插头本体内侧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插孔并向外延伸形成第一引脚;所述第二固定部包括向外弯折且卡接于所述插头本体上的第一环抱臂,所述第一环抱臂的外侧面与插座配合,所述插头本体上设有第二插孔,所述第一环抱臂位于所述插头本体内侧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二插孔并向外延伸形成第二引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抱臂的外侧面设有与插座相配合的第一凸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端子包括向外弯折且卡接于所述插头本体上的第二环抱臂,所述第二环抱臂的外侧面与插座配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永恒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欧康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