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山茶油过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260063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14 05: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山茶油过滤装置,其结构包括气压表、把手、顶盖、端口、壳体、散热板、观察窗、脚垫、出料孔、连通管、球阀、连接电缆、透气管、电控箱,壳体的顶端设有端口为一体结构,端口为圆形结构,顶盖嵌套在端口的上方采用间隙配合,电控箱安装在壳体的右上方,气压表安装在顶盖中部的上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其结构设有球阀,在进行使用的时候,可以转动通过其结构上的手柄将连通管内部的阀门打开,使壳体内部的液体可以通过其结构上的连通管再通过球阀上的连通阀道将液体排出,使液体在排放时,不容易洒落在地上,可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节约资源。

A kind of camellia oil filter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camellia oil filtering device, comprising a pressure gauge, handle, cover, port, shell, cooling plate, observation window, foot pad, discharging hole, pipe, valve, connecting cable, ventilation pipe, electric control box, the shell is arranged at the top end of the port as a port for the structure. A circular structure, nested in the port cover above the gap with the electric control box is installed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right of the shell, the barometer is installed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top cover,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beneficial effects through its structure is provided with a ball valve, in use, can rotate through the handle of the structure will be connected to the inside of the tube valve open the shell inside the liquid through the communicating pipe, the structure of the valve through the valve channel communicated with the liquid discharge, the liquid is discharged, not easy to fall on the ground It can avoid unnecessary waste and save resourc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山茶油过滤装置
本技术是一种山茶油过滤装置,属于过滤装置领域。
技术介绍
最早的过滤大多为重力过滤,后来采用加压过滤提高了过滤速度,进而又出现了真空过滤。20世纪初专利技术的转鼓真空过滤器实现了过滤操作的连续化。现有技术公开了申请号为:201420595574.3的一种山茶油过滤装置,包括油管、进油管、桶体和出油管,所述油管上设有开关阀一,所述油管外壁还套有加热丝,所述进油管上设有流量阀,所述油管与进油管相导通,所述桶体塞口处设有密封塞,所述进油管贯穿密封塞后与桶体相通,所述密封塞下方设有旋转筒,所述旋转筒端部设有集渣槽,所述旋转筒与集渣槽上密布有滤孔,所述密封塞上方设有驱动装置,所述桶体内还设有一个以上的过滤件,所述过滤件中部开有容纳孔,所述旋转筒贯穿容纳孔,所述桶体底部设有滤网,所述出油管与桶体底部相同,所述出油管上设有开关阀二,现有技术在使用时,当要将液体排放时,容易造成液体洒落在地面上,造成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山茶油过滤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在使用时,当要将液体排放时,容易造成液体洒落在地面上,造成浪费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山茶油过滤装置,其结构包括气压表、把手、顶盖、端口、壳体、散热板、观察窗、脚垫、出料孔、连通管、球阀、连接电缆、透气管、电控箱,所述壳体的顶端设有端口为一体结构,所述端口为圆形结构,所述顶盖嵌套在端口的上方采用间隙配合,所述电控箱安装在壳体的右上方,所述气压表安装在顶盖中部的上方,所述把手设于气压表的前端且与顶盖为一体结构,所述散热板安装在壳体的采用过盈配合,所述观察窗设于壳体前端的中部,所述脚垫设有两个相互平行,所述脚垫分别与壳体下方的左右两侧垂直焊接,所述出料孔为圆形结构,所述出料孔设于壳体的右下方为一体结构,所述连通管嵌套在出料孔的内部采用过盈配合,所述球阀安装在连通管的右侧,所述连接电缆的一端与壳体连接,所述连接电缆的另一端与电控箱的下方电连接,所述透气管安装在壳体的右上方且为一体结构,所述球阀包括限位挡杆、转动轴杆、连通阀道、定位板、防滑胶套、手柄、固定转钮,所述限位挡杆设于手柄左侧为一体结构,所述转动轴杆嵌套在定位板中部的上方采用间隙配合,所述定位板设于连通阀道中部的上方为一体结构,所述防滑胶套嵌套在手柄的右侧,所述固定转钮为圆形结构,所述固定转钮与手柄左侧的上方螺纹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散热板位于观察窗的左侧。进一步地,所述观察窗为长方形结构。进一步地,所述连通管与球阀为与同一平面上。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的高度为50cm。进一步地,所述气压表可以将壳体内部的气压进行监测。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电缆采用电解铜制成,导电线强。本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其结构设有球阀,在进行使用的时候,可以转动通过其结构上的手柄将连通管内部的阀门打开,使壳体内部的液体可以通过其结构上的连通管再通过球阀上的连通阀道将液体排出,使液体在排放时,不容易洒落在地上,可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节约资源。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技术一种山茶油过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山茶油过滤装置球阀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气压表-1、把手-2、顶盖-3、端口-4、壳体-5、散热板-6、观察窗-7、脚垫-8、出料孔-9、连通管-10、球阀-11、连接电缆-12、透气管-13、电控箱-14、限位挡杆-1101、转动轴杆-1102、连通阀道-1103、定位板-1104、防滑胶套-1105、手柄-1106、固定转钮-1107。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请参阅图1-图2,本技术提供一种山茶油过滤装置:其结构包括气压表1、把手2、顶盖3、端口4、壳体5、散热板6、观察窗7、脚垫8、出料孔9、连通管10、球阀11、连接电缆12、透气管13、电控箱14,所述壳体5的顶端设有端口4为一体结构,所述端口4为圆形结构,所述顶盖3嵌套在端口4的上方采用间隙配合,所述电控箱14安装在壳体5的右上方,所述气压表1安装在顶盖3中部的上方,所述把手2设于气压表1的前端且与顶盖3为一体结构,所述散热板6安装在壳体5的采用过盈配合,所述观察窗7设于壳体5前端的中部,所述脚垫8设有两个相互平行,所述脚垫8分别与壳体5下方的左右两侧垂直焊接,所述出料孔9为圆形结构,所述出料孔9设于壳体5的右下方为一体结构,所述连通管10嵌套在出料孔9的内部采用过盈配合,所述球阀11安装在连通管10的右侧,所述连接电缆12的一端与壳体5连接,所述连接电缆12的另一端与电控箱14的下方电连接,所述透气管13安装在壳体5的右上方且为一体结构,所述球阀11包括限位挡杆1101、转动轴杆1102、连通阀道1103、定位板1104、防滑胶套1105、手柄1106、固定转钮1107,所述限位挡杆1101设于手柄1106左侧为一体结构,所述转动轴杆1102嵌套在定位板1104中部的上方采用间隙配合,所述定位板1104设于连通阀道1103中部的上方为一体结构,所述防滑胶套1105嵌套在手柄1106的右侧,所述固定转钮1107为圆形结构,所述固定转钮1107与手柄1106左侧的上方螺纹连接,所述散热板6位于观察窗7的左侧,所述观察窗7为长方形结构,所述连通管10与球阀11为与同一平面上,所述壳体5的高度为50cm,所述气压表1可以将壳体5内部的气压进行监测,所述连接电缆12采用电解铜制成,导电线强。本技术在进行使用的时候,可以通过其结构上的壳体5上的顶盖3打开,然后将山茶油液体倒入,再通过电控箱14进行操作,将壳体5启动,然后再进行壳体5内部进行过滤,当过滤完毕后,再通过出料口9中的连通管10排放出,转动球阀11上的手柄1106,将连通阀道1103内部的阀门打开,将山茶油液体排放出,当再次转动手柄1106时,则可以连通阀道1103内部的阀门关闭,是液体无法流出。本技术的球阀11球阀和闸阀是同属一个类型的阀门,区别在它的关闭件是个球体,球体绕阀体中心线作旋转来达到开启、关闭的一种阀门。球阀在管路中主要用来做切断、分配和改变介质的流动方向。本技术的气压表1、把手2、顶盖3、端口4、壳体5、散热板6、观察窗7、脚垫8、出料孔9、连通管10、球阀11、连接电缆12、透气管13、电控箱14、限位挡杆1101、转动轴杆1102、连通阀道1103、定位板1104、防滑胶套1105、手柄1106、固定转钮1107,部件均为通用标准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本技术解决的问题是现有技术在使用时,当要将液体排放时,容易造成液体洒落在地面上,造成浪费,本技术通过上述部件的互相组合,在进行使用的时候,可以转动通过其结构上的手柄将连通管内部的阀门打开,使壳体内部的液体可以通过其结构上的连通管再通过球阀上的连通阀道将液体排出,使液体在排放时,不容易洒落在地上,可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节约资源,具体如下所述:所述球阀11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山茶油过滤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山茶油过滤装置,其结构包括气压表(1)、把手(2)、顶盖(3)、端口(4)、壳体(5)、散热板(6)、观察窗(7)、脚垫(8)、出料孔(9)、连通管(10)、球阀(11)、连接电缆(12)、透气管(13)、电控箱(14),所述壳体(5)的顶端设有端口(4)为一体结构,所述端口(4)为圆形结构,所述顶盖(3)嵌套在端口(4)的上方采用间隙配合,所述电控箱(14)安装在壳体(5)的右上方,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压表(1)安装在顶盖(3)中部的上方,所述把手(2)设于气压表(1)的前端且与顶盖(3)为一体结构,所述散热板(6)安装在壳体(5)的采用过盈配合,所述观察窗(7)设于壳体(5)前端的中部,所述脚垫(8)设有两个相互平行,所述脚垫(8)分别与壳体(5)下方的左右两侧垂直焊接,所述出料孔(9)为圆形结构,所述出料孔(9)设于壳体(5)的右下方为一体结构,所述连通管(10)嵌套在出料孔(9)的内部采用过盈配合,所述球阀(11)安装在连通管(10)的右侧,所述连接电缆(12)的一端与壳体(5)连接,所述连接电缆(12)的另一端与电控箱(14)的下方电连接,所述透气管(13)安装在壳体(5)的右上方且为一体结构;所述球阀(11)包括限位挡杆(1101)、转动轴杆(1102)、连通阀道(1103)、定位板(1104)、防滑胶套(1105)、手柄(1106)、固定转钮(1107),所述限位挡杆(1101)设于手柄(1106)左侧为一体结构,所述转动轴杆(1102)嵌套在定位板(1104)中部的上方采用间隙配合,所述定位板(1104)设于连通阀道(1103)中部的上方为一体结构,所述防滑胶套(1105)嵌套在手柄(1106)的右侧,所述固定转钮(1107)为圆形结构,所述固定转钮(1107)与手柄(1106)左侧的上方螺纹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山茶油过滤装置,其结构包括气压表(1)、把手(2)、顶盖(3)、端口(4)、壳体(5)、散热板(6)、观察窗(7)、脚垫(8)、出料孔(9)、连通管(10)、球阀(11)、连接电缆(12)、透气管(13)、电控箱(14),所述壳体(5)的顶端设有端口(4)为一体结构,所述端口(4)为圆形结构,所述顶盖(3)嵌套在端口(4)的上方采用间隙配合,所述电控箱(14)安装在壳体(5)的右上方,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压表(1)安装在顶盖(3)中部的上方,所述把手(2)设于气压表(1)的前端且与顶盖(3)为一体结构,所述散热板(6)安装在壳体(5)的采用过盈配合,所述观察窗(7)设于壳体(5)前端的中部,所述脚垫(8)设有两个相互平行,所述脚垫(8)分别与壳体(5)下方的左右两侧垂直焊接,所述出料孔(9)为圆形结构,所述出料孔(9)设于壳体(5)的右下方为一体结构,所述连通管(10)嵌套在出料孔(9)的内部采用过盈配合,所述球阀(11)安装在连通管(10)的右侧,所述连接电缆(12)的一端与壳体(5)连接,所述连接电缆(12)的另一端与电控箱(14)的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骆东梅
申请(专利权)人:龙川绿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