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层自动式茶叶炒青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256600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14 01: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层自动式茶叶炒青机,包括炒青机主体、固定轴、第一滚筒、第二滚筒、出料口和电机,炒青机主体内部上端设置有固定轴,固定轴两端设置有固定板,固定板下端设置有第一滚筒、第二滚筒和第一加热板,第一滚筒和第二滚筒一侧均设置有吹风机,第一滚筒另一侧设置有第一进料口,第二滚筒另一侧设置有第二进料口,第二滚筒下端设置有第二加热板,第二加热板下端设置有电机,通过第一滚筒、第二滚筒、第一加热板、第二加热板和吹风机的设置,实现不同批次的茶叶的分别炒青功能,通过湿度感应片的设置,感应茶叶的湿度从而判断茶叶是否炒青完毕,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且设计合理,更加人性化,适合推广使用。

A multilayer automatic roasted tea machin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multilayer automatic tea roasted machine, including the machine body, roasted a fixed shaft, a first cylinder, second cylinder, a discharge port and a motor, roasted machine body are arranged on the inner upper end fixed shaft, both ends of the fixing shaft are provided with a fixed plate, the fixed plate is arranged at the lower end of the first cylinder, second cylinder and first the heating plate, the first cylinder and the second cylinder are arranged on one side of the blower, the first inlet is arranged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first roller, the other side of the second roller is equipped with a second feed port, second cylinder second is arranged at the lower end of the heating plate, the heating plate second is arranged at the lower end of the motor, the first cylinder, second cylinder, a first heating plate second, a heating plate and a hair dryer set, different batches of tea leaves were roasted, the humidity sensing chip set, induction of tea and humidity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roasted tea is finished,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and reasonable design, more humanized, suitable for us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层自动式茶叶炒青机
本技术涉及一种茶叶炒青机,尤其是涉及一种多层自动式茶叶炒青机。
技术介绍
茶,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著名饮品,遍销海内外。灌木或小乔木,嫩枝无毛。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先端钝或尖锐,基部楔形,上面发亮,下面无毛或初时有柔毛,边缘有锯齿,叶柄无毛。花白色,花柄有时稍长;萼片阔卵形至圆形,无毛,宿存;花瓣阔卵形,基部略连合,背面无毛,有时有短柔毛;子房密生白毛;花柱无毛。蒴果3球形或1-2球形,高1.1-1.5厘米,每球有种子1-2粒。花期10月至翌年2月。野生种遍见于中国长江以南各省的山区,为小乔木状,叶片较大,常超过10厘米长,长期以来,经广泛栽培,毛被及叶型变化很大。茶叶可作饮品,含有多种有益成分,并有保健功效。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专利技术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专利技术地,例如印度、非洲等。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其它则尚有起源于神农、起源于秦汉等说法。炒青绿茶因干燥方式采用炒干而得名。按外形可分为长炒青、圆炒青和扁炒青三类。长炒青形似眉毛,又称为眉茶。圆炒青外形如颗粒,又称为珠茶。扁炒青又称为扁形茶。长炒青的品质特点是条索紧结,色泽绿润,香高持久,滋味浓郁,汤色、叶底黄亮。圆炒青有外形圆紧如珠、香高味浓、耐泡等品质特点。扁炒青成品扁平光滑、香鲜味醇,如西湖龙井。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品茶文化悠久的基础上,为茶叶炒青提供一种辅助功能,设计一种多层自动式茶叶炒青机,从而解决上述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一种多层自动式茶叶炒青机,包括炒青机主体、固定轴、第一进料口、第二进料口、固定板、第一滚筒、第二滚筒、出料口和电机,所述炒青机主体内部上端设置有固定轴,所述固定轴两端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下端设置有第一滚筒、第二滚筒和第一加热板,且所述第一加热板位于第一滚筒内侧,所述第一滚筒位于第二滚筒内侧,所述第一滚筒和第二滚筒一侧均设置有吹风机,所述第一滚筒另一侧设置有第一进料口,所述第一进料口下端设置有第一电子门,所述第二滚筒另一侧设置有第二进料口,所述第二进料口下端设置有第二电子门,所述第二滚筒下端设置有第二加热板,所述第二加热板下端设置有电机。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电机一端设置有电源,所述电源一端设置有智能控制器。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电机和电源通过导线电性连接,所述智能控制器和电源通过导线电性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智能控制器为PLC或者单片机模块。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吹风机上端设置有转轴,所述吹风机和固定板通过转轴固定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滚筒和第二滚筒下端一侧均设置有出料口。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滚筒和第二滚筒下端均设置有湿度感应片。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滚筒下端设置有若干振动块。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电机一侧设置有分动箱,所述电机转轴固定连接分动箱的动力输入轴,分动箱设置有若干动力输出轴,每个动力输出轴分别连接转轴和振动块,所述电源电性连接第一电子门、第二电子门、第一加热板、第二加热板和湿度感应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种多层自动式茶叶炒青机,结构设计完整紧凑,通过固定轴和固定板的设置,实现第一滚筒、第二滚筒和第一加热板的固定功能,通过第一进料口和第二进料口的设置,实现不同批次的茶叶的进料功能,通过第一滚筒、第二滚筒、第一加热板、第二加热板和吹风机的设置,实现不同批次的茶叶的分别炒青功能,通过振动块的设置,使得第一滚筒和第二滚筒内的茶叶受热均匀,通过湿度感应片的设置,感应茶叶的湿度从而判断茶叶是否炒青完毕,通过智能控制器的设置,实现整个装置的智能遥控,本技术结构简单且设计合理,更加人性化,适合推广使用。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的主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炒青机主体;2、固定轴;3、第一进料口;4、第二进料口;5、第一电子门;6、第二电子门;7、固定板;8、第一滚筒;9、第二滚筒;10、第一加热板;11、第二加热板;12、振动块;13、出料口;14、湿度感应片;15、吹风机;16、转轴;17、电机;18、电源;19、智能控制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箱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2,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多层自动式茶叶炒青机,包括炒青机主体1、固定轴2、第一进料口3、第二进料口4、固定板7、第一滚筒8、第二滚筒9、出料口13和电机17,炒青机主体1内部上端设置有固定轴2,固定轴2两端设置有固定板7,固定板7下端设置有第一滚筒8、第二滚筒9和第一加热板10,且第一加热板10位于第一滚筒8内侧,第一滚筒8位于第二滚筒9内侧,第一滚筒8和第二滚筒9一侧均设置有吹风机15,第一滚筒8另一侧设置有第一进料口3,第一进料口3下端设置有第一电子门5,第二滚筒9另一侧设置有第二进料口4,实现不同批次的茶叶的进料功能,第二进料口4下端设置有第二电子门6,第二滚筒9下端设置有第二加热板11,第二加热板11下端设置有电机17,实现装置的动力供应。电机17一端设置有电源18,电源18一端设置有智能控制器19,电机17和电源18通过导线电性连接,智能控制器19和电源18通过导线电性连接,智能控制器19为PLC或者单片机模块,实现整个装置的智能遥控,吹风机15上端设置有转轴16,吹风机15和固定板7通过转轴16固定连接,第一滚筒8和第二滚筒9下端一侧均设置有出料口13,第一滚筒8和第二滚筒9下端均设置有湿度感应片14,第二滚筒9下端设置有若干振动块12,使得茶叶受热均匀,电机17一侧设置有分动箱,电机17转轴固定连接分动箱的动力输入轴,分动箱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多层自动式茶叶炒青机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层自动式茶叶炒青机,包括炒青机主体(1)、固定轴(2)、第一进料口(3)、第二进料口(4)、固定板(7)、第一滚筒(8)、第二滚筒(9)、出料口(13)和电机(17),其特征在于,所述炒青机主体(1)内部上端设置有固定轴(2),所述固定轴(2)两端设置有固定板(7),所述固定板(7)下端设置有第一滚筒(8)、第二滚筒(9)和第一加热板(10),且所述第一加热板(10)位于第一滚筒(8)内侧,所述第一滚筒(8)位于第二滚筒(9)内侧,所述第一滚筒(8)和第二滚筒(9)一侧均设置有吹风机(15),所述第一滚筒(8)另一侧设置有第一进料口(3),所述第一进料口(3)下端设置有第一电子门(5),所述第二滚筒(9)另一侧设置有第二进料口(4),所述第二进料口(4)下端设置有第二电子门(6),所述第二滚筒(9)下端设置有第二加热板(11),所述第二加热板(11)下端设置有电机(1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层自动式茶叶炒青机,包括炒青机主体(1)、固定轴(2)、第一进料口(3)、第二进料口(4)、固定板(7)、第一滚筒(8)、第二滚筒(9)、出料口(13)和电机(17),其特征在于,所述炒青机主体(1)内部上端设置有固定轴(2),所述固定轴(2)两端设置有固定板(7),所述固定板(7)下端设置有第一滚筒(8)、第二滚筒(9)和第一加热板(10),且所述第一加热板(10)位于第一滚筒(8)内侧,所述第一滚筒(8)位于第二滚筒(9)内侧,所述第一滚筒(8)和第二滚筒(9)一侧均设置有吹风机(15),所述第一滚筒(8)另一侧设置有第一进料口(3),所述第一进料口(3)下端设置有第一电子门(5),所述第二滚筒(9)另一侧设置有第二进料口(4),所述第二进料口(4)下端设置有第二电子门(6),所述第二滚筒(9)下端设置有第二加热板(11),所述第二加热板(11)下端设置有电机(1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层自动式茶叶炒青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17)一端设置有电源(18),所述电源(18)一端设置有智能控制器(19)。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层自动式茶叶炒青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17)和电源(18)通过导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汉江
申请(专利权)人:绍兴和兴茶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