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的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240906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10 21: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装配式建筑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墙板,其侧部边缘设置若干第一连接部;钢柱,其设置有与第一连接部对应的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一连接部至少部分重叠,所述钢柱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以及紧固螺栓,其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重叠处穿设过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以使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固定,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焊接固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通过紧固螺栓,可使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初步定位安装,然后在通过焊接,将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固定,进一步提高连接的可靠性。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assembly building

The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prefabricated building, which is characterized in that: the wall, the side edge i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the first connecting part; the steel column and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connecting part corresponding to the second connecting part, second connecting part and a first connection portion at least partially overlap, the steel column along the vertical direction is extended; and the fastening bolt, which penetrates through the first connecting portion and the second connecting portion in the overlapping position of the first connecting portion and the second connecting portion, so that the first connecting portion and the second connecting part is fixed, the first connecting portion and the second connecting portion fixed welding.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and reasonable design. Through fastening bolts, the first connecting part and the second connecting part are initially positioned and installed, and then, through welding, the first connecting part and the second connecting part are fixed to further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conne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装配式建筑的连接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装配式建筑的连接结构,属于建筑领域。
技术介绍
现有的住房建筑等都是通过砖块堆砌和水泥浇筑而落成,这样的建筑优点是建筑方法简单,但是这种方法的建造时间长,并且建筑材料使用后大多为一次性的,消耗的资源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多,不利于绿色环境的发展。现有的装配式建筑是指用预制的构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这种建筑的优点是建造速度快,受气候条件制约小,节约劳动力并可提高建筑质量。现有的装配式建筑技术中,包括墙板和混凝土柱,墙板包括第一连接部,混凝土柱包括第二连接部,墙板和混凝土柱通过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连接。第二连接部在混凝土柱浇筑时,预埋在混凝土柱中,这种第二连接部的设置方式,其尺寸精度较差。另外,混凝土柱本身的结构强度可能无法适用于要求较高的高层建筑。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装配式建筑的连接结构。本技术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装配式建筑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墙板,其侧部边缘设置若干第一连接部;钢柱,其设置有与第一连接部对应的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一连接部至少部分重叠,所述钢柱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以及紧固螺栓,其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重叠处穿设过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以使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固定,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焊接固定。本技术所述钢柱和墙板在两者的横向方向上设置间隙,以使钢柱和墙板装配时可在所述间隙范围内进行调整。本技术所述间隙的宽度配置为5毫米至15毫米。本技术所述第二连接部具有焊接面,焊接面贴紧在钢柱上并通过焊接固定在钢柱上。本技术所述墙板包括骨架和填充体,骨架内部形成腔体结构,腔体结构在骨架的厚度方向上的两侧敞口设置,填充体具有配置于骨架的腔体结构的填充层和配置于骨架外部的包覆层。本技术所述骨架包括外框及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若干横向支撑杆和若干纵向支撑杆,所述横向支撑杆的两端分别与外框内部的两端固定,所述纵向支撑杆的两端分别与外框内部的两端固定。本技术所述横向支撑杆的端部与第一连接部焊接固定。本技术还包括钢丝网,在所述的骨架的腔体结构的至少一侧的敞口处设置所述钢丝网,钢丝网的四周边缘以焊接的方式固定在外框上。本技术所述墙板上设置用于安装窗户的窗口。本技术所述墙板上设置用于安装门体的门框。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通过紧固螺栓,可使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初步定位安装,然后在通过焊接,将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固定,进一步提高连接的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1中装配式建筑的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图3是第二连接部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墙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墙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6是预埋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技术的解释而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以下实施例中的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用语,仅是以附图中的相对概念或是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实施例1参见图1至图6,本实施例中的装配式建筑的连接结构包括墙板1、钢柱2、紧固螺栓3。本实施例中的墙板1,其侧部边缘设置若干第一连接部11,该侧部边缘指的是墙板1在使用状态时,墙板1竖直设置时的侧部边缘。本实施例中的钢柱2,其设置有与第一连接部11对应的第二连接部21,第二连接部21和第一连接部11至少部分重叠,钢柱2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此处的竖直方向,指的是建筑的上下方向。本实施例中的紧固螺栓3,其在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21的重叠处穿设过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21,以使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21固定,通过紧固螺栓3,可使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21初步定位安装,然后在通过焊接,将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21固定,进一步提高连接的可靠性。本实施例中的钢柱2和墙板1在两者的横向方向上设置间隙,以使钢柱2和墙板1装配时可在所述间隙范围内进行调整。间隙的设置,对于墙板1整体的安装具有重要意义,方便墙板进行安装和布局,消除生产上的误差带来的影响。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间隙的宽度配置为5毫米至15毫米。本实施例中的第二连接部21具有焊接面211,焊接面211贴紧在钢柱2上并通过焊接固定在钢柱2上。具体的,焊接面211上开设孔位,在焊接面211抵在钢柱2上时,通过螺栓穿过孔位,使焊接面211贴紧并固定在钢柱2上。最后再将焊接面211与钢柱2焊接固定。本实施例中的第二连接部21通过这种方式固定,结构简单,定位方便,相比现有技术中混凝土柱将第二连接部21预埋的方式,其尺寸更容易控制,精度更高。本实施例中的墙板1包括骨架13和填充体14,骨架13内部形成腔体结构,腔体结构在骨架13的厚度方向上的两侧敞口设置,填充体14具有配置于骨架13的腔体结构的填充层141和配置于骨架13外部的包覆层142。填充体14通过灌注砂浆形成,而填充层141和包覆层142连为一体。本实施例中的骨架13包括外框131及支撑结构132,所述支撑结构132包括若干横向支撑杆1321和若干纵向支撑杆1322,横向支撑杆1321的两端分别与外框131内部的两端固定,纵向支撑杆1322的两端分别与外框131内部的两端固定。本实施例中的横向支撑杆1321的端部与第一连接部11焊接固定。由此可提高第一连接部11连接的可靠度,从而提高装配后的抗剪强度,以使其适用于高层建筑。本实施例还包括钢丝网15,在所述的骨架13的腔体结构的至少一侧的敞口处设置所述钢丝网15,钢丝网15的四周边缘以焊接的方式固定在外框131上。钢丝网3的设置,可显著增加墙板的应力,提高墙板的强度,使墙板抗风压性能更好,以使墙板满足高层建筑的需求。本实施例中的横向支撑杆1321和纵向支撑杆1322均为圆钢。而现有技术通常采用的是扁钢,圆钢相比现有技术,连接后的强度更好,抗变形能力更好。本实施例中的墙板1上设置用于安装窗户的窗口18。本实施例中的墙板1上设置用于安装门体的门框17。上述窗口16或门框17的设置,无需后期对墙板1进行处理,建筑时,可直接相应的进行选用。本实施例中的墙板1的上侧设置槽部12,第一连接部11位于所述的槽部12内。第一连接部11位于槽部12内,可使墙板1的边缘直接与钢梁2相抵,方便配合。本实施例中的墙板1的上侧设置预埋件16,槽部12形成于预埋件16上。预埋件16的截面为U型,且预埋在墙板1上。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其零、部件的形状、所取名称等可以不同,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技术结构及附图所作的举例说明。凡依据本技术专利构思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者简单变化,均包括于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内。本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技术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装配式建筑的连接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装配式建筑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墙板,其侧部边缘设置若干第一连接部;钢柱,其设置有与第一连接部对应的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一连接部至少部分重叠,所述钢柱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以及紧固螺栓,其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重叠处穿设过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以使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固定,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焊接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建筑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墙板,其侧部边缘设置若干第一连接部;钢柱,其设置有与第一连接部对应的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一连接部至少部分重叠,所述钢柱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以及紧固螺栓,其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重叠处穿设过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以使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固定,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焊接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建筑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柱和墙板在两者的横向方向上设置间隙,以使钢柱和墙板装配时可在所述间隙范围内进行调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配式建筑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的宽度配置为5毫米至15毫米。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建筑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具有焊接面,焊接面贴紧在钢柱上并通过焊接固定在钢柱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建筑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墙板包括骨架和填充体,骨架内部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成云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昌达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