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于吊运的车轮堆叠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237415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10 16: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适于吊运的车轮堆叠装置,包括底座、第一支撑单元、第二支撑单元、复数个第一支撑环;第一支撑单元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骨架和第二骨架;第二支撑单元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三骨架和第四骨架;复数个第一支撑环分布设置在长方体空间内;第一顶端部和第二顶端部的连接点被定义成第一连接点;第三顶端部与第四顶端部的连接点被定义成第二连接点;所述第一连接点搭接在第二连接点之上;第一底端部、第二底端部、第三底端部、第四底端部均匀分布在底座上;第一底端部不与第一支撑部连接的一端搭接在底座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增强了堆叠装置的结构稳定性,同时加强了刚构架和吊车接触部分的强度,增加吊运过程中的安全性。

A wheel stacking device suitable for lift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适于吊运的车轮堆叠装置
本技术涉及车轮包装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适于吊运的车轮堆叠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车轮通常采用刚构架来堆叠放置和运输,取代了传统的枕木堆放方式,固然刚构架堆叠方式改善了传统枕木中一些问题,例如放置车轮数量少、车轮易滑落造成人身安全事故、车轮表面易刮伤等,但现有的用于车轮堆放的刚构架仍然存在若干缺陷。例如,由于车轮自身重量较重,多个车轮堆叠之后施加在刚构架上的力量将会变得很大,刚构架常因局部受力集中而损坏,导致堆放工装使用寿命低。另外,刚构架通常在上端预留一凸起的钢杆,用以方便吊车吊运刚构架,若钢杆过粗,成本过高,若钢杆过细,则承受力不足,容易在吊运过程中发生断裂,造成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于吊运的车轮堆叠装置,通过改善现有刚构架的结构,以使整个堆叠装置的受力更加平均,增强了堆叠装置的结构稳定性,同时加强了刚构架和吊车接触部分的强度,增加吊运过程中的安全性。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及一种适于吊运的车轮堆叠装置,所述车轮堆叠装置包括底座、第一支撑单元、第二支撑单元、复数个第一支撑环;所述底座放置在地面上,底座为一具有第一半径的圆环形结构体,其具有一沿竖直方向延伸的轴中心线;所述第一支撑单元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骨架和第二骨架;所述第二支撑单元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三骨架和第四骨架;所述第一骨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顶端部、第一支撑部、第一底端部;所述第二骨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顶端部、第二支撑部、第二底端部;所述第三骨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顶端部、第三支撑部、第三底端部;所述第四骨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四顶端部、第四支撑部、第四底端部;所述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第三支撑部、第四支撑部沿底座的轴中心线对称放置,四者互相平行;所述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第三支撑部、第四支撑部围成一横截面为正方形的长方体空间;所述复数个第一支撑环均为具有一第二半径的圆环形结构体,复数个第一支撑环分布设置在长方体空间内,每个第一支撑环均与底座平行,且每个第一支撑环均与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第三支撑部、第四支撑部连接;所述第二半径小于第一半径;所述第一顶端部与第二顶端部沿底座的轴中心线对称设置,第一顶端部和第二顶端部的连接点被定义成第一连接点,第一连接点位于轴中心线上;所述第三顶端部与第四顶端部沿底座的轴中心线对称设置,第三顶端部和第四顶端部的连接点被定义成第二连接点,第二连接点位于轴中心线上;所述第一连接点搭接在第二连接点之上;所述第一顶端部与第一支撑部形成一第一夹角;所述第三顶端部和第三支撑部形成一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底端部、第二底端部、第三底端部、第四底端部均匀分布在底座上,第一底端部和第二底端部位于底座的第一中心线上,第三底端部和第四底端部位于底座的第二中心线上;第一底端部与第一支撑部的连接处被设置成弧形,所述第一底端部不与第一支撑部连接的一端搭接在底座上。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单元、第二支撑单元一体成型。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骨架、第二骨架、第三骨架、第四骨架一体成型。进一步的,所述复数个第一支撑环中,至少有一个第一支撑环位于第一支撑部临近第一底端部的一端。进一步的,所述复数个第一支撑环中,至少有一个第一支撑环位于第一支撑部临近第一顶端部的一端。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底端部、第二底端部、第三底端部、第四底端部搭接在底座上的一端各设置有一支撑脚,该支撑脚的延伸方向与轴中心线平行。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底端部、第二底端部、第三底端部、第四底端部搭接在底座上的一端各设置有一环形扣;所述底座依次穿过四个环形扣,并且固定在环形扣内。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单元和第二支撑单元的外侧还包裹有一层橡胶垫。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夹角采用100°~170°;所述第二夹角采用100°~17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顶端部、第二顶端部、第三顶端部、第四顶端部之间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第二支撑环,每个第二支撑环均与底座平行,且每个第二支撑环均与第一顶端部、第二顶端部、第三顶端部、第四顶端部连接。由以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与现有相比,其显著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改善现有刚构架的结构,以使整个堆叠装置的受力更加平均,增强了堆叠装置的结构稳定性,同时加强了刚构架和吊车接触部分的强度,增加吊运过程中的安全性。应当理解,前述构思以及在下面更加详细地描述的额外构思的所有组合只要在这样的构思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都可以被视为本公开的技术主题的一部分。另外,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所有组合都被视为本公开的技术主题的一部分。结合附图从下面的描述中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本技术教导的前述和其他方面、实施例和特征。本技术的其他附加方面例如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和/或有益效果将在下面的描述中显见,或通过根据本技术教导的具体实施方式的实践中得知。附图说明附图不意在按比例绘制。在附图中,在各个图中示出的每个相同或近似相同的组成部分可以用相同的标号表示。为了清晰起见,在每个图中,并非每个组成部分均被标记。现在,将通过例子并参考附图来描述本技术的各个方面的实施例,其中:图1是本技术的适于吊运的车轮堆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特举具体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说明如下。在本公开中参照附图来描述本技术的各方面,附图中示出了许多说明的实施例。本公开的实施例不必定意在包括本技术的所有方面。应当理解,上面介绍的多种构思和实施例,以及下面更加详细地描述的那些构思和实施方式可以以很多方式中任意一种来实施,这是因为本技术所公开的构思和实施例并不限于任何实施方式。另外,本技术公开的一些方面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与本技术公开的其他方面的任何适当组合来使用。结合图1,本技术提出了一种适于吊运的车轮堆叠装置,该车轮堆叠装置包括底座40、第一支撑单元、第二支撑单元和复数个第一支撑环50。底座40放置在地面上,底座40为一具有第一半径的圆环形结构体,其具有一沿竖直方向延伸的轴中心线。第一支撑单元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骨架和第二骨架,第二支撑单元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三骨架和第四骨架。优选的,第一骨架和第二骨架均是一体成型,例如将一根细长型的钢筋弯折成图示中的近似于U型的形状,就形成了第一支撑单元,其中一部分构成第一骨架,另一部分构成第二骨架,第一骨架和第二骨架之间没有多余的接续点会增加两者之间连接的稳固性。第二支撑单元同理。为了便于描述,即使是一体成型的第一支撑单元和/或第二支撑单元,本申请仍然将之细分成若干部分描述,以更加详细的介绍清楚第一支撑单元、第二支撑单元各部分在该车轮堆叠装置中的位置和作用。第一骨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顶端部11、第一支撑部12、第一底端部13,第二骨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顶端部21、第二支撑部22、第二底端部23,第三骨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顶端部31、第三支撑部32、第三底端部33,第四骨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四顶端部41、第四支撑部42、第四底端部43。应当理解,类似于第一支撑单元中的第一骨架和第二骨架,第一骨架、第二骨架、第三骨架、第四骨架虽然各自包含有三个分部结构,但优选的,采用一体成型最佳,以保证各部分之间的连接稳固性。第一支撑部12、第二支撑部22、第三支撑部32、第四支撑部42沿底座40的轴中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适于吊运的车轮堆叠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适于吊运的车轮堆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轮堆叠装置包括底座(40)、第一支撑单元、第二支撑单元、复数个第一支撑环(50);所述底座(40)放置在地面上,底座(40)为一具有第一半径的圆环形结构体,其具有一沿竖直方向延伸的轴中心线;所述第一支撑单元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骨架和第二骨架;所述第二支撑单元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三骨架和第四骨架;所述第一骨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顶端部(11)、第一支撑部(12)、第一底端部(13);所述第二骨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顶端部(21)、第二支撑部(22)、第二底端部(23);所述第三骨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顶端部(31)、第三支撑部(32)、第三底端部(33);所述第四骨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四顶端部(41)、第四支撑部(42)、第四底端部(43);所述第一支撑部(12)、第二支撑部(22)、第三支撑部(32)、第四支撑部(42)沿底座(40)的轴中心线对称放置,四者互相平行;所述第一支撑部(12)、第二支撑部(22)、第三支撑部(32)、第四支撑部(42)围成一横截面为正方形的长方体空间;所述复数个第一支撑环(50)均为具有一第二半径的圆环形结构体,复数个第一支撑环(50)分布设置在长方体空间内,每个第一支撑环(50)均与底座(40)平行,且每个第一支撑环(50)均与第一支撑部(12)、第二支撑部(22)、第三支撑部(32)、第四支撑部(42)连接;所述第二半径小于第一半径;所述第一顶端部(11)与第二顶端部(21)沿底座(40)的轴中心线对称设置,第一顶端部(11)和第二顶端部(21)的连接点被定义成第一连接点,第一连接点位于轴中心线上;所述第三顶端部(31)与第四顶端部(41)沿底座(40)的轴中心线对称设置,第三顶端部(31)和第四顶端部(41)的连接点被定义成第二连接点,第二连接点位于轴中心线上;所述第一连接点搭接在第二连接点之上;所述第一顶端部(11)与第一支撑部(12)形成一第一夹角;所述第三顶端部(31)和第三支撑部(32)形成一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底端部(13)、第二底端部(23)、第三底端部(33)、第四底端部(43)均匀分布在底座(40)上,第一底端部(13)和第二底端部(23)位于底座(40)的第一中心线上,第三底端部(33)和第四底端部(43)位于底座(40)的第二中心线上;第一底端部(13)与第一支撑部(12)的连接处被设置成弧形,所述第一底端部(13)不与第一支撑部(12)连接的一端搭接在底座(40)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于吊运的车轮堆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轮堆叠装置包括底座(40)、第一支撑单元、第二支撑单元、复数个第一支撑环(50);所述底座(40)放置在地面上,底座(40)为一具有第一半径的圆环形结构体,其具有一沿竖直方向延伸的轴中心线;所述第一支撑单元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骨架和第二骨架;所述第二支撑单元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三骨架和第四骨架;所述第一骨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顶端部(11)、第一支撑部(12)、第一底端部(13);所述第二骨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顶端部(21)、第二支撑部(22)、第二底端部(23);所述第三骨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顶端部(31)、第三支撑部(32)、第三底端部(33);所述第四骨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四顶端部(41)、第四支撑部(42)、第四底端部(43);所述第一支撑部(12)、第二支撑部(22)、第三支撑部(32)、第四支撑部(42)沿底座(40)的轴中心线对称放置,四者互相平行;所述第一支撑部(12)、第二支撑部(22)、第三支撑部(32)、第四支撑部(42)围成一横截面为正方形的长方体空间;所述复数个第一支撑环(50)均为具有一第二半径的圆环形结构体,复数个第一支撑环(50)分布设置在长方体空间内,每个第一支撑环(50)均与底座(40)平行,且每个第一支撑环(50)均与第一支撑部(12)、第二支撑部(22)、第三支撑部(32)、第四支撑部(42)连接;所述第二半径小于第一半径;所述第一顶端部(11)与第二顶端部(21)沿底座(40)的轴中心线对称设置,第一顶端部(11)和第二顶端部(21)的连接点被定义成第一连接点,第一连接点位于轴中心线上;所述第三顶端部(31)与第四顶端部(41)沿底座(40)的轴中心线对称设置,第三顶端部(31)和第四顶端部(41)的连接点被定义成第二连接点,第二连接点位于轴中心线上;所述第一连接点搭接在第二连接点之上;所述第一顶端部(11)与第一支撑部(12)形成一第一夹角;所述第三顶端部(31)和第三支撑部(32)形成一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底端部(13)、第二底端部(23)、第三底端部(33)、第四底端部(43)均匀分布在底座(40)上,第一底端部(13)和第二底端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伟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港泰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