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于吊运的车轮堆叠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237415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10 16: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适于吊运的车轮堆叠装置,包括底座、第一支撑单元、第二支撑单元、复数个第一支撑环;第一支撑单元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骨架和第二骨架;第二支撑单元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三骨架和第四骨架;复数个第一支撑环分布设置在长方体空间内;第一顶端部和第二顶端部的连接点被定义成第一连接点;第三顶端部与第四顶端部的连接点被定义成第二连接点;所述第一连接点搭接在第二连接点之上;第一底端部、第二底端部、第三底端部、第四底端部均匀分布在底座上;第一底端部不与第一支撑部连接的一端搭接在底座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增强了堆叠装置的结构稳定性,同时加强了刚构架和吊车接触部分的强度,增加吊运过程中的安全性。

A wheel stacking device suitable for lift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适于吊运的车轮堆叠装置
本技术涉及车轮包装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适于吊运的车轮堆叠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车轮通常采用刚构架来堆叠放置和运输,取代了传统的枕木堆放方式,固然刚构架堆叠方式改善了传统枕木中一些问题,例如放置车轮数量少、车轮易滑落造成人身安全事故、车轮表面易刮伤等,但现有的用于车轮堆放的刚构架仍然存在若干缺陷。例如,由于车轮自身重量较重,多个车轮堆叠之后施加在刚构架上的力量将会变得很大,刚构架常因局部受力集中而损坏,导致堆放工装使用寿命低。另外,刚构架通常在上端预留一凸起的钢杆,用以方便吊车吊运刚构架,若钢杆过粗,成本过高,若钢杆过细,则承受力不足,容易在吊运过程中发生断裂,造成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于吊运的车轮堆叠装置,通过改善现有刚构架的结构,以使整个堆叠装置的受力更加平均,增强了堆叠装置的结构稳定性,同时加强了刚构架和吊车接触部分的强度,增加吊运过程中的安全性。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及一种适于吊运的车轮堆叠装置,所述车轮堆叠装置包括底座、第一支撑单元、第二支撑单元、复数个第一支撑环;所述底座放置在地面上,底座为一具有第一半径的圆环形结构体,其具有一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适于吊运的车轮堆叠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适于吊运的车轮堆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轮堆叠装置包括底座(40)、第一支撑单元、第二支撑单元、复数个第一支撑环(50);所述底座(40)放置在地面上,底座(40)为一具有第一半径的圆环形结构体,其具有一沿竖直方向延伸的轴中心线;所述第一支撑单元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骨架和第二骨架;所述第二支撑单元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三骨架和第四骨架;所述第一骨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顶端部(11)、第一支撑部(12)、第一底端部(13);所述第二骨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顶端部(21)、第二支撑部(22)、第二底端部(23);所述第三骨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顶端部(31)、第三支撑部(32)、第三底端部(33);所述第...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于吊运的车轮堆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轮堆叠装置包括底座(40)、第一支撑单元、第二支撑单元、复数个第一支撑环(50);所述底座(40)放置在地面上,底座(40)为一具有第一半径的圆环形结构体,其具有一沿竖直方向延伸的轴中心线;所述第一支撑单元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骨架和第二骨架;所述第二支撑单元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三骨架和第四骨架;所述第一骨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顶端部(11)、第一支撑部(12)、第一底端部(13);所述第二骨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顶端部(21)、第二支撑部(22)、第二底端部(23);所述第三骨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顶端部(31)、第三支撑部(32)、第三底端部(33);所述第四骨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四顶端部(41)、第四支撑部(42)、第四底端部(43);所述第一支撑部(12)、第二支撑部(22)、第三支撑部(32)、第四支撑部(42)沿底座(40)的轴中心线对称放置,四者互相平行;所述第一支撑部(12)、第二支撑部(22)、第三支撑部(32)、第四支撑部(42)围成一横截面为正方形的长方体空间;所述复数个第一支撑环(50)均为具有一第二半径的圆环形结构体,复数个第一支撑环(50)分布设置在长方体空间内,每个第一支撑环(50)均与底座(40)平行,且每个第一支撑环(50)均与第一支撑部(12)、第二支撑部(22)、第三支撑部(32)、第四支撑部(42)连接;所述第二半径小于第一半径;所述第一顶端部(11)与第二顶端部(21)沿底座(40)的轴中心线对称设置,第一顶端部(11)和第二顶端部(21)的连接点被定义成第一连接点,第一连接点位于轴中心线上;所述第三顶端部(31)与第四顶端部(41)沿底座(40)的轴中心线对称设置,第三顶端部(31)和第四顶端部(41)的连接点被定义成第二连接点,第二连接点位于轴中心线上;所述第一连接点搭接在第二连接点之上;所述第一顶端部(11)与第一支撑部(12)形成一第一夹角;所述第三顶端部(31)和第三支撑部(32)形成一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底端部(13)、第二底端部(23)、第三底端部(33)、第四底端部(43)均匀分布在底座(40)上,第一底端部(13)和第二底端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伟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港泰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