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门套辊压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230482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10 08: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电梯门套辊压设备,包括两块相对设立的固定板,两块固定板之间形成用于运输物料的通路,于通路的进口处设用于压平物料的压平轮组,所述通路内依次可转动地设压弯轮组、折弯轮组、过渡轮组、反向折弯轮组、定型轮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解决了传统加工手段中人工弯折加工效率低、加工时间长、劳动强度高的缺点,不易发生安全事故,且由于过渡轮组保持物料的两侧弯出直角的趋势、反向折弯轮组使物料两侧向上弯折的物料长度平衡,不需经过二次加工,在加工过程中型材不会因为疲劳度增加而损耗,保证了成品门套的使用寿命,如此设置一次成型,加工方便,加工时间短,材料利用率高,加工效率高。

Elevator door rolling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n elevator door rolling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fixed plate two oppositely set, for material transport pathway is formed between the two fixed plates, at the inlet passage set for round applanation applanation group of materials, the passage are rotatably arranged bending wheel group, bending wheel group, the transition wheel group, reverse bending wheel, wheel type group. The utility model not only solves the fold low processing efficiency, long processing time, high labor intensity of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traditional processing method of artificial bend, not prone to accidents, and due to the transition wheel group on both sides of the material material keep bending length of rectangular balance trend, reverse bending wheel group on both sides of the material bent upward. Without the two processing, in the process of profile not because of increased fatigue and loss, ensure the finished door service life, forming a set of such convenient processing, short processing time, high material utilization rate, high processing efficienc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梯门套辊压设备
本技术涉及电梯生产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梯门套辊压设备。
技术介绍
目前的电梯门套均为金属材质,其结构为截面U型,U型的凹陷处供电梯门置于其内以起到保护电梯门的作用。传统的加工设备,要么使用人工弯折,加工时间长,工作效率低,劳动强度高;要么使用压边设备先将型材一边压成截面L型,要想得到截面U型的门套,必须将型材反过来重新进行一次加工,但是这样二次加工,对型材同样部位(U型的凹陷处)压制了两次,造成型材疲劳度的增加,导致加工过程中材料损毁或成品门套使用寿命的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提出一种电梯门套辊压设备,解决了传统加工设备加工时间长、工作效率低、劳动强度高、型材疲劳度增加的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电梯门套辊压设备,包括两块相对设立的固定板,两块固定板之间形成用于运输物料的通路,于通路的进口处设用于压平物料的压平轮组,所述通路内依次可转动地设压弯轮组、折弯轮组、过渡轮组、反向折弯轮组、定型轮组;所述压弯轮组包括配合使用的上压弯轮、下压弯轮,所述上压弯轮包括上压弯轮本体、上辅助压弯部、第一上压弯部、第二上压弯部,所述下压弯轮包括下压弯轮本体、下辅助压弯部、第一下压弯部、第二下压弯部,所述上压弯轮本体、上辅助压弯部、下压弯轮本体、下辅助压弯部均呈圆柱体状,所述第一上压弯部、第二上压弯部、第一下压弯部、第二下压弯部均呈圆台状,所述第一上压弯部的高大于第二上压弯部的高,所述上压弯轮本体一端面与第一上压弯部的下底面相连,所述上压弯轮本体另一端面与第二上压弯部的下底面相连,所述第二上压弯部的上底面连接上辅助压弯部的端面,所述下压弯轮本体一端面与第一下压弯部的上底面相连,所述下压弯轮本体另一端面与第二下压弯部的上底面相连,所述第二下压弯部的下底面连接下辅助压弯部的端面;所述折弯轮组包括配合使用的上折弯轮、下折弯轮,所述上折弯轮包括上折弯轮本体、上辅助折弯部、上弯折部、第一上折弯部、第二上折弯部,所述下折弯轮包括下折弯轮本体、下辅助折弯部、第一下折弯部、第二下折弯部以及配合上弯折部将物料弯折出直角的下弯折部,所述上折弯轮本体、上辅助折弯部、上弯折部、下折弯轮本体、下辅助折弯部、下弯折部均呈圆柱体状,所述第一上折弯部、第二上折弯部、第一下折弯部、第二下折弯部均呈圆台状,所述第一上折弯部的高大于第二上折弯部的高,所述上折弯轮本体一端面与第一上折弯部的下底面相连,所述上折弯轮本体另一端面与第二上折弯部的下底面相连,所述第一上折弯部的上底面连接上弯折部的端面,所述第二上折弯部的上底面连接上辅助折弯部的端面,所述下折弯轮本体一端面与第一下折弯部的上底面相连,所述下折弯轮本体另一端面与第二下折弯部的上底面相连,所述第一下折弯部的下底面连接下弯折部的端面,所述第二下折弯部的下底面连接下辅助折弯部的端面,所述上弯折部的底面积小于所述第一上折弯部的上底面面积,所述下弯折部的底面积小于所述第一下折弯部的下底面面积;所述过渡轮组包括配合使用的上过渡轮、下过渡轮,所述上过渡轮包括上过渡轮本体、第一上辅助过渡部、第二上辅助过渡部、第一上过渡部、第二上过渡部,所述下过渡轮包括下过渡轮本体、第一下辅助过渡部、第二下辅助过渡部、第一下过渡部、第二下过渡部,所述上过渡轮本体、第一上辅助过渡部、第二上辅助过渡部、下过渡轮本体、第一下辅助过渡部、第二下辅助过渡部均呈圆柱体状,所述第一上过渡部、第二上过渡部、第一下过渡部、第二下过渡部均呈圆台状,所述第一上过渡部的高大于第二上过渡部的高,所述上过渡轮本体一端面与第一上过渡部的下底面相连,所述上过渡轮本体另一端面与第二上过渡部的下底面相连,所述第一上过渡部的上底面连接第一上辅助过渡部的端面,所述第二上过渡部的上底面连接第二上辅助过渡部的端面,所述下过渡轮本体一端面与第一下过渡部的上底面相连,所述下过渡轮本体另一端面与第二下过渡部的上底面相连,所述第一下过渡部的下底面连接第一下辅助过渡部的端面,所述第二下过渡部的下底面连接第二下辅助过渡部的端面;所述反向折弯轮组包括配合使用的上反向折弯轮、下反向折弯轮,所述上反向折弯轮包括上反向折弯轮本体、第一上反向折弯部、第二上反向折弯部,所述下反向折弯轮包括下反向折弯轮本体、第一下反向折弯部、第二下反向折弯部,所述上反向折弯轮本体、下反向折弯轮本体均呈圆柱体状,所述第一上反向折弯部、第二上反向折弯部、第一下反向折弯部、第二下反向折弯部均呈圆台状,所述上反向折弯轮本体一端面与第一上反向折弯部的下底面相连,所述上反向折弯轮本体另一端面与第二上反向折弯部的下底面相连,所述下反向折弯轮本体一端面与第一下反向折弯部的上底面相连,所述下反向折弯轮本体另一端面与第二下反向折弯部的上底面相连,所述第一上反向折弯部的高小于第二上反向折弯部的高;所述定型轮组包括上定型轮、下定型轮,所述上定型轮呈圆柱体状,所述上定型轮的高小于上压弯轮本体的高,所述上压弯轮本体、上折弯轮本体、上过渡轮本体、上反向折弯轮本体等高,所述下定型轮上设凹槽,所述凹槽供上定型轮嵌入并于其内滚动。压平轮组将物料压平后送入通路供后续工序加工,压弯轮组将压平的物料的两边均向上弯出一定的弧度,由于第一上压弯部的高大于第二上压弯部的高,则与之配合的第一下压弯部的高大于第二下压弯部的高,故物料被压弯轮组加工后,经过第一上压弯部和第一下压弯部的弯折后的物料长度比经过第二上压弯部的弯折后的物料长,折弯轮组将有弧度的物料加工出直角,即通过上弯折部、下弯折部的配合,将长度较长侧的物料加工为截面L型,长度较短侧的物料继续弯出弧度,并且由于上辅助压弯部配合下辅助压弯部、上辅助折弯部配合下辅助折弯部,长度较短侧的物料开始出现截面为L型的趋势,过渡轮组保持两侧物料截面为L型的趋势,即保持物料的两侧弯出直角的趋势,反向折弯轮组开始对前序加工中长度较短侧的物料进行向上弯折,使物料两侧向上弯折的物料长度平衡,定型轮组最终对物料定型,使物料于定型轮组内呈现出截面U型的结构。本技术通过压平轮组、压弯轮组、折弯轮组、过渡轮组、反向折弯轮组、定型轮组的互相配合,不仅解决了传统加工手段中人工弯折加工效率低、加工时间长、劳动强度高的缺点,不易发生安全事故,且由于过渡轮组保持物料的两侧弯出直角的趋势、反向折弯轮组使物料两侧向上弯折的物料长度平衡,不需经过二次加工,在加工过程中型材不会因为疲劳度增加而损耗,保证了成品门套的使用寿命,如此设置一次成型,加工方便,加工时间短,材料利用率高,加工效率高。进一步地,所述下压弯轮本体的底面积为上压弯轮本体的底面积的一半,所述下折弯轮本体的底面积为上折弯轮本体的底面积的一半,所述下过渡轮本体的底面积为上过渡轮本体的底面积的一半,所述下反向折弯轮本体的底面积为上反向折弯轮本体的底面积的一半。降低了设备的生产制造成本,具有经济效益。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板顶部设用于遮蔽通路的透明顶壳。保护了通路内的物料在加工过程中不受外界杂质干扰,不受外力影响加工过程,而且透明顶壳方便操作人员观察通道内部情况。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板内壁上设有用于调整压平轮组高度、压弯轮组高度、折弯轮组高度、过渡轮组高度、反向折弯轮组高度、定型轮组高度的高度调整机构。根据型材厚度调整压平轮组高度、压弯轮组高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电梯门套辊压设备

【技术保护点】
电梯门套辊压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两块相对设立的固定板(1),两块固定板(1)之间形成用于运输物料的通路,于通路的进口处设用于压平物料的压平轮组(2),所述通路内依次可转动地设压弯轮组(3)、折弯轮组(4)、过渡轮组(5)、反向折弯轮组(6)、定型轮组(7);所述压弯轮组(3)包括配合使用的上压弯轮、下压弯轮,所述上压弯轮包括上压弯轮本体(3a)、上辅助压弯部(3b)、第一上压弯部(3c)、第二上压弯部(3d),所述下压弯轮包括下压弯轮本体(3e)、下辅助压弯部(3f)、第一下压弯部(3g)、第二下压弯部(3h),所述上压弯轮本体(3a)、上辅助压弯部(3b)、下压弯轮本体(3e)、下辅助压弯部(3f)均呈圆柱体状,所述第一上压弯部(3c)、第二上压弯部(3d)、第一下压弯部(3g)、第二下压弯部(3h)均呈圆台状,所述第一上压弯部(3c)的高大于第二上压弯部(3d)的高,所述上压弯轮本体(3a)一端面与第一上压弯部(3c)的下底面相连,所述上压弯轮本体(3a)另一端面与第二上压弯部(3d)的下底面相连,所述第二上压弯部(3d)的上底面连接上辅助压弯部(3b)的端面,所述下压弯轮本体(3e)一端面与第一下压弯部(3g)的上底面相连,所述下压弯轮本体(3e)另一端面与第二下压弯部(3h)的上底面相连,所述第二下压弯部(3h)的下底面连接下辅助压弯部(3f)的端面;所述折弯轮组(4)包括配合使用的上折弯轮、下折弯轮,所述上折弯轮包括上折弯轮本体(4a)、上辅助折弯部(4b)、上弯折部(4c)、第一上折弯部(4d)、第二上折弯部(4e),所述下折弯轮包括下折弯轮本体(4f)、下辅助折弯部(4g)、第一下折弯部(4h)、第二下折弯部(4i)以及配合上弯折部(4c)将物料弯折出直角的下弯折部(4j),所述上折弯轮本体(4a)、上辅助折弯部(4b)、上弯折部(4c)、下折弯轮本体(4f)、下辅助折弯部(4g)、下弯折部(4j)均呈圆柱体状,所述第一上折弯部(4d)、第二上折弯部(4e)、第一下折弯部(4h)、第二下折弯部(4i)均呈圆台状,所述第一上折弯部(4d)的高大于第二上折弯部(4e)的高,所述上折弯轮本体(4a)一端面与第一上折弯部(4d)的下底面相连,所述上折弯轮本体(4a)另一端面与第二上折弯部(4e)的下底面相连,所述第一上折弯部(4d)的上底面连接上弯折部(4c)的端面,所述第二上折弯部(4e)的上底面连接上辅助折弯部(4b)的端面,所述下折弯轮本体(4f)一端面与第一下折弯部(4h)的上底面相连,所述下折弯轮本体(4f)另一端面与第二下折弯部(4i)的上底面相连,所述第一下折弯部(4h)的下底面连接下弯折部(4j)的端面,所述第二下折弯部(4i)的下底面连接下辅助折弯部(4g)的端面,所述上弯折部(4c)的底面积小于所述第一上折弯部(4d)的上底面面积,所述下弯折部(4j)的底面积小于所述第一下折弯部(4h)的下底面面积;所述过渡轮组(5)包括配合使用的上过渡轮、下过渡轮,所述上过渡轮包括上过渡轮本体(5a)、第一上辅助过渡部(5b)、第二上辅助过渡部(5c)、第一上过渡部(5d)、第二上过渡部(5e),所述下过渡轮包括下过渡轮本体(5f)、第一下辅助过渡部(5g)、第二下辅助过渡部(5h)、第一下过渡部(5i)、第二下过渡部(5j),所述上过渡轮本体(5a)、第一上辅助过渡部(5b)、第二上辅助过渡部(5c)、下过渡轮本体(5f)、第一下辅助过渡部(5g)、第二下辅助过渡部(5h)均呈圆柱体状,所述第一上过渡部(5d)、第二上过渡部(5e)、第一下过渡部(5i)、第二下过渡部(5j)均呈圆台状,所述第一上过渡部(5d)的高大于第二上过渡部(5e)的高,所述上过渡轮本体(5a)一端面与第一上过渡部(5d)的下底面相连,所述上过渡轮本体(5a)另一端面与第二上过渡部(5e)的下底面相连,所述第一上过渡部(5d)的上底面连接第一上辅助过渡部(5b)的端面,所述第二上过渡部(5e)的上底面连接第二上辅助过渡部(5c)的端面,所述下过渡轮本体(5f)一端面与第一下过渡部(5i)的上底面相连,所述下过渡轮本体(5f)另一端面与第二下过渡部(5j)的上底面相连,所述第一下过渡部(5i)的下底面连接第一下辅助过渡部(5g)的端面,所述第二下过渡部(5j)的下底面连接第二下辅助过渡部(5h)的端面;所述反向折弯轮组(6)包括配合使用的上反向折弯轮、下反向折弯轮,所述上反向折弯轮包括上反向折弯轮本体(6a)、第一上反向折弯部(6b)、第二上反向折弯部(6c),所述下反向折弯轮包括下反向折弯轮本体(6d)、第一下反向折弯部(6e)、第二下反向折弯部(6f),所述上反向折弯轮本体(6a)、下反向折弯轮本体(6d)均呈圆柱体状,所述第一上反向折...

【技术特征摘要】
1.电梯门套辊压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两块相对设立的固定板(1),两块固定板(1)之间形成用于运输物料的通路,于通路的进口处设用于压平物料的压平轮组(2),所述通路内依次可转动地设压弯轮组(3)、折弯轮组(4)、过渡轮组(5)、反向折弯轮组(6)、定型轮组(7);所述压弯轮组(3)包括配合使用的上压弯轮、下压弯轮,所述上压弯轮包括上压弯轮本体(3a)、上辅助压弯部(3b)、第一上压弯部(3c)、第二上压弯部(3d),所述下压弯轮包括下压弯轮本体(3e)、下辅助压弯部(3f)、第一下压弯部(3g)、第二下压弯部(3h),所述上压弯轮本体(3a)、上辅助压弯部(3b)、下压弯轮本体(3e)、下辅助压弯部(3f)均呈圆柱体状,所述第一上压弯部(3c)、第二上压弯部(3d)、第一下压弯部(3g)、第二下压弯部(3h)均呈圆台状,所述第一上压弯部(3c)的高大于第二上压弯部(3d)的高,所述上压弯轮本体(3a)一端面与第一上压弯部(3c)的下底面相连,所述上压弯轮本体(3a)另一端面与第二上压弯部(3d)的下底面相连,所述第二上压弯部(3d)的上底面连接上辅助压弯部(3b)的端面,所述下压弯轮本体(3e)一端面与第一下压弯部(3g)的上底面相连,所述下压弯轮本体(3e)另一端面与第二下压弯部(3h)的上底面相连,所述第二下压弯部(3h)的下底面连接下辅助压弯部(3f)的端面;所述折弯轮组(4)包括配合使用的上折弯轮、下折弯轮,所述上折弯轮包括上折弯轮本体(4a)、上辅助折弯部(4b)、上弯折部(4c)、第一上折弯部(4d)、第二上折弯部(4e),所述下折弯轮包括下折弯轮本体(4f)、下辅助折弯部(4g)、第一下折弯部(4h)、第二下折弯部(4i)以及配合上弯折部(4c)将物料弯折出直角的下弯折部(4j),所述上折弯轮本体(4a)、上辅助折弯部(4b)、上弯折部(4c)、下折弯轮本体(4f)、下辅助折弯部(4g)、下弯折部(4j)均呈圆柱体状,所述第一上折弯部(4d)、第二上折弯部(4e)、第一下折弯部(4h)、第二下折弯部(4i)均呈圆台状,所述第一上折弯部(4d)的高大于第二上折弯部(4e)的高,所述上折弯轮本体(4a)一端面与第一上折弯部(4d)的下底面相连,所述上折弯轮本体(4a)另一端面与第二上折弯部(4e)的下底面相连,所述第一上折弯部(4d)的上底面连接上弯折部(4c)的端面,所述第二上折弯部(4e)的上底面连接上辅助折弯部(4b)的端面,所述下折弯轮本体(4f)一端面与第一下折弯部(4h)的上底面相连,所述下折弯轮本体(4f)另一端面与第二下折弯部(4i)的上底面相连,所述第一下折弯部(4h)的下底面连接下弯折部(4j)的端面,所述第二下折弯部(4i)的下底面连接下辅助折弯部(4g)的端面,所述上弯折部(4c)的底面积小于所述第一上折弯部(4d)的上底面面积,所述下弯折部(4j)的底面积小于所述第一下折弯部(4h)的下底面面积;所述过渡轮组(5)包括配合使用的上过渡轮、下过渡轮,所述上过渡轮包括上过渡轮本体(5a)、第一上辅助过渡部(5b)、第二上辅助过渡部(5c)、第一上过渡部(5d)、第二上过渡部(5e),所述下过渡轮包括下过渡轮本体(5f)、第一下辅助过渡部(5g)、第二下辅助过渡部(5h)、第一下过渡部(5i)、第二下过渡部(5j),所述上过渡轮本体(5a)、第一上辅助过渡部(5b)、第二上辅助过渡部(5c)、下过渡轮本体(5f)、第一下辅助过渡部(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生惠
申请(专利权)人:西莱特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