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后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22813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10 05: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脊柱后路装置,包括:连接部,连接部用于与后路钉棒连接;保护套管,与连接部连接,保护套管内形成用于容纳脊髓的管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脊柱后路装置通过连接部与后路钉棒连接,从而将脊柱后路装置定位到截骨位置,保护套管包住脊髓,代替被截骨的椎弓等组织,管腔相当于人体椎体的椎管,从而起到保护脊髓的目的,防止其他组织长入压迫脊髓,降低术后风险。

Posterior spinal devic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posterior spinal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connecting part, a connecting part used for connecting with a posterior nail bar, a protective sleeve connected with the connecting part, and a cavity for holding the spinal cord to form in the protective sleeve. Posterior spinal device of the invention and the junction of posterior screw rod connected by, thus positioning device to the posterior spinal osteotomy position, protective sleeve wrapping the spinal cord, replaced by osteotomy pedicle tissue, lumen is equivalent to the human vertebral canal, so as to protect the spinal cord to prevent other tissue ingrowth oppression to reduce the risk of postoperative spinal cor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脊柱后路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脊柱后路装置。
技术介绍
人体的脊柱会由于病患或外力影响而发生破坏,例如椎体肿瘤、严重粉碎性骨折以及结核等感染性疾病,并可能导致脊髓、神经损害或出现椎节的塌陷及脊柱的成角畸形,神经功能障碍或成角畸形明显者常需行椎体切除术。在椎体切除术后,周围组织会恢复生长,并且肿瘤及结核存在继续复发的可能性,周围组织或病变组织有可能会长入原椎管的位置,侵占椎管神经等组织的空间,造成术后再次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从而导致需要再次手术或者翻修手术,甚至存在造成患者瘫痪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脊柱后路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椎体切除术后脊髓缺乏保护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脊柱后路装置,包括:连接部,连接部用于与后路钉棒连接;保护套管,与连接部连接,保护套管内形成用于容纳脊髓的管腔。进一步地,保护套管包括:第一套管壁,一端与连接部铰接;第二套管壁,一端与连接部铰接,第一套管壁的远离连接部的一端与第二套管壁的远离连接部的一端能够分离以开放管腔或对接以闭合的管腔。进一步地,第一套管壁的远离连接部的一端与第二套管壁的远离连接部的一端分离至极限位置时,管腔的开口的中心角度大于90度。进一步地,脊柱后路装置还包括连接轴,连接轴与脊髓的方向平行设置,第一套管壁与第二套管壁均通过铰链与连接轴连接。进一步地,脊柱后路装置还包括锁止销,锁止销设置在连接轴上,用于锁定第一套管壁和第二套管壁。进一步地,连接轴位于连接部的后侧,第一套管壁的远离连接部的一端和第二套管壁的远离连接部的一端在连接部的前侧对接,连接部上开设有让位开口,以为第一套管壁和第二套管壁让位。进一步地,第一套管壁的远离连接部的一端和第二套管壁的远离连接部的一端在连接部的前侧对接;脊柱后路装置还包括:第一把手,设置在连接部的后侧并与第一套管壁连接;第二把手,设置在连接部的后侧并与第二套管壁连接。进一步地,连接部包括:主体,呈板状,保护套管与主体连接;多个抓钩,分别设置在主体的两侧边缘处,用于与后路钉棒连接。进一步地,主体呈弧形,主体的中部朝向的后侧弯曲,主体的中部的弧度与管腔的弧度相适配。进一步地,连接部的至少一部分和/或保护套管的至少一部分呈骨小梁结构。本专利技术的脊柱后路装置通过连接部与后路钉棒连接,从而将脊柱后路装置定位到截骨位置,保护套管包住脊髓,代替被截骨的椎弓等组织,管腔相当于人体椎体的椎管,从而起到保护脊髓的目的,防止其他组织长入压迫脊髓,降低术后风险。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脊柱后路装置的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脊柱后路装置的实施例的轴向示意图;图3示出了具有本专利技术的脊柱后路装置的脊柱组织的侧向示意图;以及图4示出了具有本专利技术的脊柱后路装置的脊柱组织的正向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主体;11、抓钩;12、让位开口;21、第一套管壁;22、第二套管壁;23、第一把手;24、第二把手;30、连接轴;100、后路钉棒;200、管腔。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脊柱后路装置,如图1至图4所示,该脊柱后路装置包括:连接部,连接部用于与后路钉棒100连接;保护套管,与连接部连接,保护套管内形成用于容纳脊髓的管腔200。本专利技术的脊柱后路装置通过连接部与后路钉棒100连接,从而将脊柱后路装置定位到截骨位置,保护套管包住脊髓,代替被截骨的椎弓等组织,管腔200相当于人体椎体的椎管,从而起到保护脊髓的目的,防止其他组织长入压迫脊髓,降低术后风险。优选地,管腔200的内壁为光滑表面,即进行高剖光处理,既能形成对椎管的保护,又能减少软组织的粘连。优选地,保护套管包括:第一套管壁21,一端与连接部铰接;第二套管壁22,一端与连接部铰接,第一套管壁21的远离连接部的一端与第二套管壁22的远离连接部的一端能够分离以开放管腔200或对接以闭合的管腔200。更优选地,第一套管壁21的远离连接部的一端与第二套管壁22的远离连接部的一端分离至极限位置时,管腔200的开口的中心角度大于90度。管腔200的开口的中心角度优选地大于120度,从而可以在安装脊柱后路装置时为脊髓让位,使得脊髓顺利的进入管腔200。优选地,第一套管壁21的轴向截面呈半圆弧形,第二套管壁22的轴向截面呈与第一套管壁21对称的半圆弧形。优选地,脊柱后路装置还包括连接轴30,连接轴30与脊髓的方向平行设置,第一套管壁21与第二套管壁22均通过铰链与连接轴30连接。如图1和图2所示的实施例,第一套管壁21和第二套管壁22上均设置有轴孔,连接轴30穿设在轴孔内构成铰链结构,从而使得第一套管壁21和第二套管壁22均能够绕连接轴30转动。优选地,脊柱后路装置还包括锁止销,锁止销设置在连接轴30上,用于锁定第一套管壁21和第二套管壁22。锁止销具有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当第一套管壁21和第二套管壁22闭合从而封闭管腔200后,锁止销切换至锁定状态,以锁定第一套管壁21和第二套管壁22。优选地,连接轴30位于连接部的后侧,第一套管壁21的远离连接部的一端和第二套管壁22的远离连接部的一端在连接部的前侧对接,连接部上开设有让位开口12,以为第一套管壁21和第二套管壁22让位。如图1所示,让位开口12呈矩形,且在连接轴30的左侧和右侧分别设置让位第一套管壁21和第二套管壁22的让位开口12,当第一套管壁21或第二套管壁22处于打开位置时,第一套管壁21的一部分或第二套管壁22的一部分位于或穿过让位开口12。优选地,第一套管壁21的远离连接部的一端和第二套管壁22的远离连接部的一端在连接部的前侧对接;脊柱后路装置还包括:第一把手23,设置在连接部的后侧并与第一套管壁21连接;第二把手24,设置在连接部的后侧并与第二套管壁22连接。在图1和图2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把手23与第一套管壁21分别位于连接轴30的两侧,第二把手24与第二套管壁22分别位于连接轴30的两侧,且第一把手23、第一套管壁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脊柱后路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脊柱后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用于与后路钉棒(100)连接;保护套管,与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保护套管内形成用于容纳脊髓的管腔(20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脊柱后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用于与后路钉棒(100)连接;保护套管,与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保护套管内形成用于容纳脊髓的管腔(20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脊柱后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套管包括:第一套管壁(21),一端与所述连接部铰接;第二套管壁(22),一端与所述连接部铰接,所述第一套管壁(21)的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套管壁(22)的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能够分离以开放所述管腔(200)或对接以闭合的管腔(20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脊柱后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管壁(21)的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套管壁(22)的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分离至极限位置时,所述管腔(200)的开口的中心角度大于90度。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脊柱后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脊柱后路装置还包括连接轴(30),所述连接轴(30)与所述脊髓的方向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套管壁(21)与所述第二套管壁(22)均通过铰链与所述连接轴(30)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脊柱后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脊柱后路装置还包括锁止销,所述锁止销设置在所述连接轴(30)上,用于锁定所述第一套管壁(21)和所述第二套管壁(22)。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脊柱后路装置,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臻李健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爱康宜诚医疗器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