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品加工送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20892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07 21: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导纱进针装置领域,具体公开了针织品加工送线装置,包括底座、支架、电机、传送带、控制器、气缸、螺母、传送轮和线轴,传送轮为圆台形,所述支架与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电机固定在底座上,所述电机输出轴连接有转杆,所述转杆与传送轮一端连接,所述传送轮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螺杆,螺杆与螺母螺纹配合,传送轮通过传送带驱动线轴转动,所述机架上转动连接有传送辊,所述传送辊一端偏心处设有红外线发射器,所述支架上设有可接收红外线的红外线接收器,红外线接收器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气缸联接,所述气缸活塞自由端设有可固定螺母的固定部。该装置可以自动调节针织品的送线时的松紧度避免其对针织品加工产生不利影响。

Wire feeding device for knitwea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针织品加工送线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导纱进针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针织品加工送线装置。
技术介绍
针织是利用针织把各种原料和品种的纱线构成线圈,再经串套连接呈针织物的工艺过程,由此而制得的产品称之为针织品。针织品质地松软,有良好的抗皱性和透气想,并有较大的延伸性与弹性,穿着舒适。针织品除供服用和装饰用外,还可用于工农业以及医疗卫生和国防等领域。针织品在加工过程中,对针织加工设备的送线是一个重要的步骤,送线的松紧度对针织品加工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传统的送线设备很难对送线松紧度进行调节,难以满足不同线材的送线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针织品加工送线装置,该装置可以自动调节针织品的送线时的松紧度避免其对针织品加工产生不利影响。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基础方案如下:针织品加工送线装置,包括底座、支架、电机、传送带、控制器、气缸、螺母、传送轮和线轴,所述传送轮为圆台形,所述支架与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电机固定在底座上,所述电机输出轴连接有转杆,所述转杆与传送轮一端连接,所述传送轮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螺杆,所述螺杆与螺母螺纹配合,所述传送轮通过传送带驱动线轴转动,所述机架上转动连接有传送辊,所述传送辊一端偏心处设有红外线发射器,所述支架上设有可接收红外线的红外线接收器,所述红外线接收器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气缸联接,所述气缸活塞自由端设有可固定螺母的固定部。采用本基础方案,在进行针织品送线时,电机转动并通过转杆驱动传送轮转动,传送轮转动带动螺杆和螺母一起转动。传送轮又通过传送带驱动线轴转动,实现送线。在送线过程中,线会与传送辊接触并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带动传送辊转动,传送辊转动带动红外线发射器转动。因为红外线发射器位于传送辊偏心处,所以传送辊每转动一周,红外线接收器接收信号一次。若在送线时线松紧度较松,则线与传送辊的摩擦力较小,则传送辊的转动速度会降低,即红外线发射器转动一周的时间会变长,红外线接收器接收信号的频率会降低并将信号传递至控制器,控制器接收信号后控制气缸活塞杆伸出对螺母进行固定。此时,传送轮在带动螺杆转动时,螺杆与螺母螺纹配合,使传送轮沿螺杆轴向产生一定的位移。因为传送轮为圆台形的,所以在传送轮沿轴向移动时,会调节传送轮与线轴的速度,即调节送线速度,因为针织机的收线速度是一样的,通过调节送线速度,可以调节送线的松紧度。优选方案一:作为基础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螺杆为双向螺杆,双向螺杆两端均螺纹连接有螺母。设置双向螺杆和螺母可以在送线度较松或较紧时都对送线的松紧度进行调节,更加方便。优选方案二:作为优选方案一的优选方案,还包括可固定传送带的固定轮,固定轮可以防止传送轮在移动时传送带随传送轮一起移动。优选方案三:作为优选方案二的优选方案,所述转杆侧部设有滑槽,所述传送轮设有凸起,所述凸起插入滑槽内且与滑槽滑动连接,可以方便实现转杆与传送轮的滑动连接且不相对转动。优选方案四:作为基础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底座上设有棉絮收集器,棉絮收集器可以收集棉絮。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针织品加工送线装置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针织品加工送线装置转杆与传送轮连接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底座1、电机2、支架3、传送辊4、红外线接收器5、线轴6、红外线发射器7、转杆8、传送轮9、传送带10、螺杆11、气缸12、螺母13、凸起14、滑槽15。实施例1:本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所示:针织品加工送线装置,包括底座1、支架3、电机2、传送带10、控制器、气缸12、螺母13、传送轮9和线轴6,传送轮9为圆台形,支架3与底座1固定连接,电机2固定在底座1上,电机2输出轴连接有转杆8。如图2所示,转杆8侧部设有滑槽15,传送轮9设有凸起14,凸起14插入滑槽15内且与滑槽15滑动连接。传送轮9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螺杆11,螺杆11与螺母13螺纹配合,传送轮9通过传送带10驱动线轴6转动,机架上转动连接有传送辊4,传送辊4一端偏心处设有红外线发射器7,支架3上设有可接收红外线的红外线接收器5,红外线接收器5与控制器电连接,控制器与气缸12联接,气缸12活塞自由端设有可固定螺母13的固定部。在进行针织品送线时,电机2转动并通过转杆8驱动传送轮9转动,传送轮9转动带动螺杆11和螺母13一起转动。传送轮9又通过传送带10驱动线轴6转动,实现送线。在送线过程中,线会与传送辊4接触并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带动传送辊4转动,传送辊4转动带动红外线发射器7转动。因为红外线发射器7位于传送辊4偏心处,所以传送辊4每转动一周,红外线接收器5接收信号一次。若在送线时线松紧度较松,则线与传送辊4的摩擦力较小,则传送辊4的转动速度会降低,即红外线发射器7转动一周的时间会变长,红外线接收器5接收信号的频率会降低并将信号传递至控制器,控制器接收信号后控制气缸12活塞杆伸出对螺母13进行固定。此时,传送轮9在带动螺杆11转动时,螺杆11与螺母13螺纹配合,使传送轮9沿螺杆11轴向产生一定位移。因为传送轮9为圆台形的,所以在传送轮9沿轴向移动时,会调节传送轮9与线轴6的速度,即调节送线速度,因为针织机的收线速度是一样的,通过调节送线速度,可以调节送线的松紧度。本方案中还包括可固定传送带10的固定轮,固定轮可以防止传送轮9在移动时传送带10随传送轮9一起移动。底座1上设有棉絮收集器,棉絮收集器可以收集棉絮。本方案中控制器为S7-300PLC控制器,红外线发射器712为PT2262-IRPT2272-L45mm红外发光二极管,红外线接收器511为TSAL6200红外线一体化接收头。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螺杆为双向螺杆,双向螺杆两端均螺纹连接有螺母。设置双向螺杆和螺母可以在送线度较松或较紧时都对送线的松紧度进行调节,更加方便。以上所述的仅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专利技术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针织品加工送线装置

【技术保护点】
针织品加工送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支架、电机、传送带、控制器、气缸、螺母、传送轮和线轴,所述传送轮为圆台形,所述支架与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电机固定在底座上,所述电机输出轴连接有转杆,所述转杆与传送轮一端连接,所述传送轮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螺杆,所述螺杆与螺母螺纹配合,所述传送轮通过传送带驱动线轴转动,所述机架上转动连接有传送辊,所述传送辊一端偏心处设有红外线发射器,所述支架上设有可接收红外线的红外线接收器,所述红外线接收器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气缸联接,所述气缸活塞自由端设有可固定螺母的固定部。

【技术特征摘要】
1.针织品加工送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支架、电机、传送带、控制器、气缸、螺母、传送轮和线轴,所述传送轮为圆台形,所述支架与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电机固定在底座上,所述电机输出轴连接有转杆,所述转杆与传送轮一端连接,所述传送轮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螺杆,所述螺杆与螺母螺纹配合,所述传送轮通过传送带驱动线轴转动,所述机架上转动连接有传送辊,所述传送辊一端偏心处设有红外线发射器,所述支架上设有可接收红外线的红外线接收器,所述红外线接收器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健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源生针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