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压供电电源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20016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04 01:3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低压供电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主要由前置恒流源电路,变压器T,二极管整流器U,三极管VT1,三极管VT2,电容C1,电容C2,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二极管D1以及稳压二极管D2组成。本发明专利技术不仅结构简单,便于检查维修,而且成本较低,适用面比较广,同时还能在市电电压或负载电流变化而引起输出电压波动时进行调整,从而可保证输出电源的稳定性,适合推广运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低压供电电源电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源电路,尤其涉及一种低压供电电源电路。
技术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技术得以迅猛发展,电子产品种类越来越丰富,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进入到普通人们的家庭,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电子产品。目前家庭用电大多采用的220V市电,对使用电压较低的用电器需要使用低压供电电源电路进行电压处理。由于目前使用的低压供电电源电路不仅结构复杂,而且稳定性较差,因此容易影响用电器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压供电电源电路,以期能简化现有低压供电电源电路的结构,并提高电源电路的稳定性。本专利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低压供电电源电路,主要由前端恒流源电路,变压器T,二极管整流器U,三极管VT1,三极管VT2,正极与负极均与前端恒流源电路相连接的电容C1,串接在电容C1的正极与三极管VT1的基极之间的电阻R1,串接在三极管VT1的发射极与三极管VT2的发射极之间的电阻R2,串接在三极管VT1的发射极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之间的电阻R3,P极与电容C1的负极相连接、N极与三极管VT1的基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P极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N极经电阻R4后与电容C1的负极相连接的稳压二极管D2,以及正极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相连接、负极与电容C1的负极相连接的电容C2组成;所述电容C1的正极与三极管VT1的集电极相连接,其负极接地;所述三极管VT1的基极与三极管VT2的基极相连接;所述二极管整流器U的一个输入端与变压器T的副边电感线圈的非同名端相连接、其另一个输入端与变压器T的副边电感线圈的同名端相连接;所述变压器T的原边电感线圈的两端组成电源输入端,所述稳压二极管D2的N极与电容C1的负极组成输出端;所述前端恒流源电路由运算放大器P,三极管VT3,正极与二极管整流器U的正输出端相连接、负极经电阻R101后与运算放大器P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的电容C101,正极与电容C101的负极相连接、负极与二极管整流器U的负输出端相连接的电容C102,串接在运算放大器P的正极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的电阻R102,串接在运算放大器P的输出端与电容C1的正极之间的电阻R103,串接在运算放大器P的输出端与三极管VT3的发射极之间的电阻R104,串接在电容C102与三极管VT3的基极之间的电阻R105,以及正极与三极管VT3的发射极相连接、负极与电容C1的负极相连接的电容C103组成;所述三极管VT3的集电极接地。进一步的,所述三极管VT1~VT3均为3CG15型三极管。更进一步的,所述运算放大器P为LM358单电源通用运算放大器。为了更好地实现本专利技术,所述二极管D1为1N4007型二极管,所述稳压二极管D2为2CW110型稳压二极管。为了确保效果,所述变压器T为EF20降压变压器;所述二极管整流器U为全波三相整流器MT3510W。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不仅结构简单,便于检查维修,而且成本较低,适用面比较广,同时还能在市电电压或负载电流变化而引起输出电压波动时进行调整,从而可保证输出电源的稳定性。同时,本专利技术还可根据要求的输出电压、电流的不同,选择使用不同参数的电子元件,从而使得本专利技术的电路的使用面更加的广泛。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前置恒流源电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低压供电电源电路,主要由前置恒流源电路,变压器T,二极管整流器U,三极管VT1,三极管VT2,电容C1,电容C2,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二极管D1以及稳压二极管D2组成。其中,所述电阻R1的阻值为300Ω,所述电阻R2~R4的阻值均为280Ω。同时,所述电容C1和电容C2的容值均为100μF。为了确保本专利技术的实际使用效果,实施时,所述三极管VT1与三极管VT2均采用3CG15型三极管来实现,所述二极管D1采用1N4007型二极管来实现,所述稳压二极管D2则采用2CW110型稳压二极管来实现。所述变压器T采用EF20降压变压器来实现,所述二极管整流器U则采用全波三相整流器MT3510W来实现。连接时,所述电容C1的正极与负极均与前置恒流源电路相连接。所述电阻R1串接在电容C1的正极与三极管VT1的基极之间,所述电阻R2串接在三极管VT1的发射极与三极管VT2的发射极之间,所述电阻R3串接在三极管VT1的发射极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之间。所述二极管D1的P极与电容C1的负极相连接,其N极与三极管VT1的基极相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D2的P极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其N极经电阻R4后与电容C1的负极相连接。所述电容C2的正极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相连接,其负极与电容C1的负极相连接。同时,所述电容C1的正极与三极管VT1的集电极相连接,其负极接地;所述三极管VT1的基极与三极管VT2的基极相连接。所述二极管整流器U的一个输入端与变压器T的副边电感线圈的非同名端相连接,其另一个输入端与变压器T的副边电感线圈的同名端相连接。所述变压器T的原边电感线圈的两端组成电源输入端并外接市电电源,所述稳压二极管D2的N极与电容C1的负极组成输出端并外接用电负载。如图2所示,所述前置恒流源电路由运算放大器P,三极管VT3,电容C101,电容C102,电容C103,电阻R101,电阻R102,电阻R103,电阻R104以及电阻R105组成。其中,所述电阻R101与电阻R103以及电阻R105均为450Ω,所述电阻R102为260Ω,电阻R104为280Ω。同时,所述电容C101的容值为47μF,所述电容C102的容值为200μF,所述电容C103的容值为12μF。为了确保本专利技术的实际使用效果,实施时,所述三极管VT3也采用3CG15型三极管来实现,所述运算放大器P则采用LM358单电源通用运算放大器来实现。连接时,所述电容C101的正极与二极管整流器U的正输出端相连接,其负极经电阻R101后与运算放大器P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电容C102的正极与电容C101的负极相连接,其负极与二极管整流器U的负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电阻R102串接在运算放大器P的正极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电阻R103串接在运算放大器P的输出端与电容C1的正极之间,电阻R104串接在运算放大器P的输出端与三极管VT3的发射极之间,电阻R105串接在电容C102与三极管VT3的基极之间。所述电容C103的正极与三极管VT3的发射极相连接,其负极与电容C1的负极相连接的组成;所述三极管VT3的集电极接地。本专利技术的结构比较简单,可便于检查维修,并能降低成本。使用时,变压器T可对市电电源进行降压,然后通过二极管整流器U对降压后的电源进行处理,以便于为用电负载提供合适的工作电压。所述前置恒流源电路可对经过二极管整流器U降压后的市电进行处理,从而确保本专利技术拥有恒定的工作电流,避免其在工作的过程中产生电磁干扰信号,极大的提高了本专利技术的稳定性。当市电电压或负载电流变化而引起输出电压波动时,可通过三极管VT1、三极管VT2、电阻R1~R3、二极管D1以及电容C2组成的调节电路进行调整,从而可保证输出电源的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低压供电电源电路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低压供电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主要由前端恒流源电路,变压器T,二极管整流器U,三极管VT1,三极管VT2,正极与负极均与前端恒流源电路相连接的电容C1,串接在电容C1的正极与三极管VT1的基极之间的电阻R1,串接在三极管VT1的发射极与三极管VT2的发射极之间的电阻R2,串接在三极管VT1的发射极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之间的电阻R3,P极与电容C1的负极相连接、N极与三极管VT1的基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P极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N极经电阻R4后与电容C1的负极相连接的稳压二极管D2,以及正极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相连接、负极与电容C1的负极相连接的电容C2组成;所述电容C1的正极与三极管VT1的集电极相连接,其负极接地;所述三极管VT1的基极与三极管VT2的基极相连接;所述二极管整流器U的一个输入端与变压器T的副边电感线圈的非同名端相连接、其另一个输入端与变压器T的副边电感线圈的同名端相连接;所述变压器T的原边电感线圈的两端组成电源输入端,所述稳压二极管D2的N极与电容C1的负极组成输出端;所述前端恒流源电路由运算放大器P,三极管VT3,正极与二极管整流器U的正输出端相连接、负极经电阻R101后与运算放大器P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的电容C101,正极与电容C101的负极相连接、负极与二极管整流器U的负输出端相连接的电容C102,串接在运算放大器P的正极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的电阻R102,串接在运算放大器P的输出端与电容C1的正极之间的电阻R103,串接在运算放大器P的输出端与三极管VT3的发射极之间的电阻R104,串接在电容C102与三极管VT3的基极之间的电阻R105,以及正极与三极管VT3的发射极相连接、负极与电容C1的负极相连接的电容C103组成;所述三极管VT3的集电极接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低压供电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主要由前端恒流源电路,变压器T,二极管整流器U,三极管VT1,三极管VT2,正极与负极均与前端恒流源电路相连接的电容C1,串接在电容C1的正极与三极管VT1的基极之间的电阻R1,串接在三极管VT1的发射极与三极管VT2的发射极之间的电阻R2,串接在三极管VT1的发射极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之间的电阻R3,P极与电容C1的负极相连接、N极与三极管VT1的基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P极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N极经电阻R4后与电容C1的负极相连接的稳压二极管D2,以及正极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相连接、负极与电容C1的负极相连接的电容C2组成;所述电容C1的正极与三极管VT1的集电极相连接,其负极接地;所述三极管VT1的基极与三极管VT2的基极相连接;所述二极管整流器U的一个输入端与变压器T的副边电感线圈的非同名端相连接、其另一个输入端与变压器T的副边电感线圈的同名端相连接;所述变压器T的原边电感线圈的两端组成电源输入端,所述稳压二极管D2的N极与电容C1的负极组成输出端;所述前端恒流源电路由运算放大器P,三极管VT3,正极与二极管整流器U的正输出端相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丹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颉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