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晶闸管式稳压型降压整流电源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20016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04 01:3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晶闸管式稳压型降压整流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主要由前置恒流源电路、三端稳压器U、三极管VT1、三极管VT2、晶闸管VS、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容C6、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以及稳压二极管D4组成。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结构比较简单,可便于检查维修,并能降低成本;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电路运行稳定,可靠性好,同时还能对220V的市电进行降压整流处理,以便于为小家电产品提供合适的工作电源,适合推广运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晶闸管式稳压型降压整流电源电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源电路,尤其涉及一种晶闸管式稳压型降压整流电源电路。
技术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技术得以迅猛发展,电子产品种类越来越丰富,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进入到普通人们的家庭,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电子产品。目前使用的小家电使用时大多需要对家庭供电的220V电源进行降压整流处理,而目前使用的降压整流式电源电路大多设置有变压器,使得电源电路不仅结构复杂而且成本较高,因此不利于小家电产品的使用推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晶闸管式稳压型降压整流电源电路,以期能简化现有设置变压器的电源电路的结构,以便于检查维修并降低成本。本专利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晶闸管式稳压型降压整流电源电路,主要由前置恒流源电路,三端稳压器U,三极管VT1,三极管VT2,正极经电阻R2后与三极管VT1的集电极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相连接的电容C1,P极经电阻R3后与三极管VT1的基极相连接、N极经电阻R1后与电容C1的正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2,正极与电容C1的正极相连接、负极与二极管D1的N极相连接的电容C2,串接在电容C2的正极与三极管VT1的集电极之间的电阻R2,串接在三极管VT1的集电极与三极管VT2的基极之间的电阻R4,P极与电容C1的负极相连接、N极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串接在二极管D2的P极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之间的电阻R5,阴极与二极管D1的P极相连接、阳极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调节端与二极管D2的P极相连接的晶闸管VS,正极与二极管D2的P极相连接、负极与电容C1的负极相连接的电容C4,P极与电容C2的负极相连接、N极与三极管VT2的发射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3,正极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相连接、负极与电容C1的负极相连接的电容C4,串接在电容C4的正极与三端稳压器U的GND管脚之间的电阻R6,正极与三端稳压器U的VOUT管脚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相连接的电容C5,以及正极经稳压二极管D4后与三端稳压器U的VOUT管脚相连接、负极与电容C1的负极相连接的电容C6组成;所述稳压二极管D4的P极与三端稳压器U的VOUT管脚相连接、N极与电容C6的正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VT2的发射极与三端稳压器U的VIN管脚相连接,所述电容C6的正极与负极组成整个电源电路的输出端;所述前置恒流源电路由运算放大器P,三极管VT3,正极经电阻R7后与运算放大器P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负极经电阻R11后与三极管VT3的基极相连接的电容C8,正极与电容C8的负极共同组成电源输入端、负极与电容C8的正极相连接的电容C7,串接在运算放大器P的正极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的电阻R8,串接在运算放大器P的输出端与电容C1的正极之间的电阻R9,串接在运算放大器P的输出端与三极管VT3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阻R10,以及正极与三极管VT3的发射极相连接、负极与电容C1的负极相连接的电容C9组成;所述三极管VT3的集电极接地。进一步的,所述三极管VT1~VT3均为3CG15型三极管。再进一步的,所述运算放大器P为LM358单电源通用运算放大器。更进一步的,所述二极管D1~D3均为1N4007型二极管,所述稳压二极管D3为2CW110型稳压二极管。为了确保效果,所述晶闸管VS为MCR100-6型晶闸管,所述三端稳压器U为7809型三端稳压器。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的结构比较简单,可便于检查维修,并能降低成本;本专利技术的电路运行稳定,可靠性好,同时还能对220V的市电进行降压整流处理,以便于为小家电产品提供合适的工作电源。(2)本专利技术的三端稳压器U与电阻R6、电容C4、电容C5以及稳压二极管D4组成一个简易的稳压器,从而能对降压整流后的电源进行稳压处理,其稳压效果相比较使用一个稳压二极管的方式要好很多,从而能确保为负载电器提供更加稳定的电源。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前置恒流源电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实施例如图1、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晶闸管式稳压型降压整流电源电路,主要由前置恒流源电路、三端稳压器U、三极管VT1、三极管VT2、晶闸管VS、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容C6、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以及稳压二极管D4组成。其中,所述电阻R1为1.2MΩ,所述电阻R2和电阻R3均为150KΩ,电阻R4和电阻R5均为120KΩ,所述电阻R6为100KΩ。同时,所述电容C1的容值为100μF,所述电容C2的容值为0.68μF,所述电容C3~C5的容值均为200μF,所述电容C6的容值为70μF。为了确保本专利技术的实际使用效果,实施时,所述三极管VT1与三极管VT2均采用3CG15型三极管来实现,所述二极管D1与二极管D2均采用1N4007型二极管来实现,所述稳压二极管D3则采用2CW110型稳压二极管来实现。所述晶闸管VS为单向晶闸管,该单向晶闸管采用MCR100-6型晶闸管来实现。所述三端稳压器U则采用7809型三端稳压器来实现。连接时,所述电容C1的正极经电阻R2后与三极管VT1的集电极相连接,其负极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相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P极经电阻R3后与三极管VT1的基极相连接,其N极经电阻R1后与电容C1的正极相连接。所述电容C2的正极与电容C1的正极相连接,其负极与二极管D1的N极相连接。所述电阻R2串接在电容C2的正极与三极管VT1的集电极之间,所述电阻R4串接在三极管VT1的集电极与三极管VT2的基极之间。所述二极管D1的P极与电容C1的负极相连接,其N极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所述电阻R5串接在二极管D2的P极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之间。所述晶闸管VS的阴极与二极管D1的P极相连接,其阳极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其调节端与二极管D2的P极相连接。所述电容C4的正极与二极管D2的P极相连接,其负极与电容C1的负极相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P极与电容C2的负极相连接,其N极与三极管VT2的发射极相连接。所述电容C4的正极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相连接,其负极与电容C1的负极相连接。所述电阻R6串接在电容C4的正极与三端稳压器U的GND管脚之间,所述电容C5的正极与三端稳压器U的VOUT管脚相连接,其负极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相连接。所述电容C6的正极经稳压二极管D4后与三端稳压器U的VOUT管脚相连接,其负极与电容C1的负极相连接。同时,所述稳压二极管D4的P极与三端稳压器U的VOUT管脚相连接,其N极与电容C6的正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VT2的发射极与三端稳压器U的VIN管脚相连接。如图2所示,所述前置恒流源电路由运算放大器P,三极管VT3,电容C7,电容C8,电容C9,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以及电阻R11组成。其中,所述电阻R7与电阻R9以及电阻R11均为150KΩ,所述电阻R8为100KΩ,电阻R10为80KΩ。同时,所述电容C7的容值为47μF,所述电容C8的容值为200μF,所述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晶闸管式稳压型降压整流电源电路

【技术保护点】
一种晶闸管式稳压型降压整流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主要由前置恒流源电路,三端稳压器U,三极管VT1,三极管VT2,正极经电阻R2后与三极管VT1的集电极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相连接的电容C1,P极经电阻R3后与三极管VT1的基极相连接、N极经电阻R1后与电容C1的正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2,正极与电容C1的正极相连接、负极与二极管D1的N极相连接的电容C2,串接在电容C2的正极与三极管VT1的集电极之间的电阻R2,串接在三极管VT1的集电极与三极管VT2的基极之间的电阻R4,P极与电容C1的负极相连接、N极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串接在二极管D2的P极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之间的电阻R5,阴极与二极管D1的P极相连接、阳极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调节端与二极管D2的P极相连接的晶闸管VS,正极与二极管D2的P极相连接、负极与电容C1的负极相连接的电容C4,P极与电容C2的负极相连接、N极与三极管VT2的发射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3,正极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相连接、负极与电容C1的负极相连接的电容C4,串接在电容C4的正极与三端稳压器U的GND管脚之间的电阻R6,正极与三端稳压器U的VOUT管脚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相连接的电容C5,以及正极经稳压二极管D4后与三端稳压器U的VOUT管脚相连接、负极与电容C1的负极相连接的电容C6组成;所述稳压二极管D4的P极与三端稳压器U的VOUT管脚相连接、N极与电容C6的正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VT2的发射极与三端稳压器U的VIN管脚相连接,所述电容C6的正极与负极组成整个电源电路的输出端;所述前置恒流源电路由运算放大器P,三极管VT3,正极经电阻R7后与运算放大器P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负极经电阻R11后与三极管VT3的基极相连接的电容C8,正极与电容C8的负极共同组成电源输入端、负极与电容C8的正极相连接的电容C7,串接在运算放大器P的正极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的电阻R8,串接在运算放大器P的输出端与电容C1的正极之间的电阻R9,串接在运算放大器P的输出端与三极管VT3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阻R10,以及正极与三极管VT3的发射极相连接、负极与电容C1的负极相连接的电容C9组成;所述三极管VT3的集电极接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晶闸管式稳压型降压整流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主要由前置恒流源电路,三端稳压器U,三极管VT1,三极管VT2,正极经电阻R2后与三极管VT1的集电极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相连接的电容C1,P极经电阻R3后与三极管VT1的基极相连接、N极经电阻R1后与电容C1的正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2,正极与电容C1的正极相连接、负极与二极管D1的N极相连接的电容C2,串接在电容C2的正极与三极管VT1的集电极之间的电阻R2,串接在三极管VT1的集电极与三极管VT2的基极之间的电阻R4,P极与电容C1的负极相连接、N极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串接在二极管D2的P极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之间的电阻R5,阴极与二极管D1的P极相连接、阳极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调节端与二极管D2的P极相连接的晶闸管VS,正极与二极管D2的P极相连接、负极与电容C1的负极相连接的电容C4,P极与电容C2的负极相连接、N极与三极管VT2的发射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3,正极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相连接、负极与电容C1的负极相连接的电容C4,串接在电容C4的正极与三端稳压器U的GND管脚之间的电阻R6,正极与三端稳压器U的VOUT管脚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相连接的电容C5,以及正极经稳压二极管D4后与三端稳压器U的VOUT管脚相连接、负极与电容C1的负极相连接的电容C6组成;所述稳压二极管D4的P极与三端稳压器U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琼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奥卡卡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