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鞋之鞋底及其鞋底之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71774 阅读:2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为防止鞋底下面踏不到部分变形而充分加以补强,让行走,跑步时减少疲劳,并减少补强材料所增加的重量,且外形美观之运动鞋鞋底及其制造之提供为目的。构成:鞋底下面踏不到部分以比中底本体20强度更大且更有弹性之塑胶制补强材料30来补强之运动鞋鞋底,中底本体20踏不到部分下面整个在鞋底纵向呈拱形,同时横向两端31与中央部分32高起,且其中间部分各呈肋骨状凹纹33之塑胶制补强材料30,整个紧密地粘合在一起。(*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用来赛跑、慢跑、训练等之运动鞋鞋底及其鞋底之制造方法。运动鞋因为必需有柔软性,一般中底等之主要部份是以较柔软的塑胶材料构成,表底因考虑会磨损等问题就用较硬的橡胶等。所以如上述常用来赛跑、慢跑、训练等之运动鞋,鞋底下踏得到部份与鞋跟之间未接触地面踏不到部份都做成凹状。这种鞋底下面踏不到部份的运动鞋,其表底前面踏得到部份与后面鞋跟是分开装上去的,上述踏不到部份就中底而言,表底并未有任何积层处理。由于上述踏不到部份表底未有积层处理,踏不到部份之强度只有中底加强的缘故,在走路,跑步时该踏不到部份变形得很严重,使用者很容易疲劳。为解决这项缺点,只要补强上述鞋底踏不到部份即可,但需大幅提高补强强度,又会造成补强材料变厚,重量增加及鞋底外观难看等问题。因此,本专利技术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运动鞋鞋底能解决传统设计的缺点,其鞋底下面踏不到部分变形完全补强,走路,跑步时较不疲劳,且补强材料仅增加少许重量,外观又好看,并提供该鞋底之制造方法。为达到上述之目的,本专利技术之运动鞋鞋底是运动鞋鞋底踏不到部份是以比中底本体强度更大且更有弹性的塑胶制补强材料补强;整个中底踏不到部份都是以塑胶制补强材料整个紧密地粘合成一体,塑胶制补强材料之鞋底部份纵向呈拱形,同时横向两端与中央部份略高起,两端与中央部份之间各做成肋骨状凹纹。根据上述本专利技术之运动鞋鞋底之特征,以塑胶制补强材料,中底本体之踏不到部份下面整个紧密地粘合成一体,同时纵向以塑胶制补强材料做成拱形补强,鞋底横向以塑胶制补强材料两端与中央部份做成略高起,两端与中央部份之间各做成肋骨状凹纹,即如W状之断面来补强。由于塑胶制补强材料如上述纵向呈拱形及横向的W状断面,构造上能有充分的耐变形强度,也可能让厚度变薄,重量变轻。因此鞋底本身设有踏不到部份在保持运动机能同时,整个鞋底较轻,外型美观(未加上厚重的补强材料),充分补强踏不到部份,让使用者不会因鞋底变形而感到疲劳。又根据上述本专利技术之运动鞋鞋底制造方法之特征,塑胶制平板材料之安装部上,对应下模具嵌合用插销先开个孔,以该安装部利用嵌合用插销与插销孔先决定位置将塑胶制平板材载置于下模具膨出部份,然后由上配合中间模具模板,将中底本体所用之材料嵌入,再予以适当加热,由上模具以加工方式进行加压。因此,塑胶制平板材会与中底本体所用之材料所用之材料紧密地粘合成一体,有固定形状、尺寸、厚度之中底成形同时,中底踏不到部份也借塑胶制补强材料形成拱状。为利用塑胶补强材料让中底踏不到部份呈拱状来补强,必须设有对应下模具的膨出部分,此膨出部份上须载置塑胶制平板材料。位由于将平板放在由曲线形成的膨出部份上之故,平板仅以该部份接触到膨出部份。因此从这上面再放中间模具模板时,平板位置易偏离,而后进行由上模具下压时,也恐怕塑胶制平板材料之塑性流动无法顺利地均一,所以本制法中,塑胶制平板材料放在下模具膨出部的状态下,塑胶制平板材料安装部之插孔完全嵌入下模具嵌合用插销,即使之后再放上中间模具横板,塑胶制平板材料位置也不会偏离。而且随后由上模具下压时,能在塑胶制平板材料处于一定状态下进行塑性加工。因此性能及制造极少零乱的状态下,中底踏不到部份能呈良好满意的拱形以塑胶来补强所制造出之鞋底。附图说明图1至图3是本专利技术运动鞋鞋底的实施例,图1为从下面侧边看中底的斜视图,图2为中底的侧面图,图3是图1之X-X断面图。图4至图6是本专利技术之运动鞋鞋底制造方法之实施例说明图,图4为沿鞋底纵向方向来看制造用模具及中底材料之侧面图,图5为制造用模具之下模具斜视图,图6为在鞋底踏不到部份适当位置上横切所见制造用模具及中底使用之材料断面图。参照图1至图3说明本专利技术之运动鞋鞋底实施例。鞋底一般为内底,中底则由表底制成,图1是下面侧边来表示中底10。本中底10是由构成整体形状的中底本体20与整个紧密粘合于中底10下面踏不到部分11之塑胶补强材料30所构成。上述中底本体20之踏得到部份22与鞋跟部份23各装上表底成为实际的鞋底。另一方面,中底本体20之踏得到部份22与鞋跟部分23间的中间部分,不装接触地面的表底而做成凹进去的踏不到部分21。然后在中底本体20踏不到部份21装上塑胶制补强材料30。中底本体20可用EVA(乙烯醋酸树脂聚合体)之海绵等冲击缓冲性良好的材料构成。且对应踏不到部份21较厚部份,可加上冲击缓冲之材料使其有维持形状的功能,即可设有比中底本体较硬的区域24。当然,视其他部份的需要可更换其他功能性区域。又,25是中底本体上端突出两边的凸缘片,与甲皮连接之部份。上述塑胶制补强材料30是于鞋底纵向呈拱状,与纵向成直角的横向方向,两端31与中央部份32高起,两者间之中间部份则成肋骨状凹纹33。这种形状的塑胶制补强材料30与中底本体踏不到部份11紧密地粘合成一体。如上述做成拱形,从上下压的力量很强,且复原力也变强,又,横向两端31与中央部份32高起,两者之中间部份做成肋骨状凹纹33,横向断面形状便成为如W状之凹凸形状,强度增强。因此不但塑胶制补强材料30本身厚度变薄,重量变轻,同时也能做出外型美观的补强形状。塑胶制补强材料30比中底本体20强度更大且有弹性,可用如PUE及EVA等材料。下文参照图4至图6说明有关本专利技术运动鞋鞋底之实施例。使用之制造模具用下模具40与中间模具模板50与上模具60,另外作为中底10成形用之材料,中底本体使用之材料200与用做塑胶制补强材料30之塑胶制平板材料300,此外再加上用于中底本体20踏不到部份21之一部份形成较硬区域24之材料240。上述作为母模具之下模具40是用来在实施例中让左右一对的中底能同时成形,于构成中底10踏不到部份11的部位,设有鞋底纵向之方向拱状膨出的膨出部份41。此膨出部份41至少有超过踏不到部份11横向尺寸W之横向尺寸,才能将上述塑胶制平板材300之安装部301置于膨出部份41。下模具40之膨出部份作成三维形状,成形上述中底10踏不到部份11。此三维形状也是为了让上述塑胶制平板材料300三维成形为与中底本体20紧密粘合成一体的塑胶制补强材料30,膨出部41的三维形状,往鞋底纵向呈拱形膨出,与其成直角的横向两端41a与中央部份41b高起,两者之中间部份形成肋骨状凹纹41c。上述膨出部份41并在上述构成中底10踏不到部份11区域外侧,设有为放置上述塑胶制平板材料300之安装部301由浅段部形成之载置部份41d,此载置部41d之最高位置,即位于膨出部份41最高位置的载置部份41d上设有嵌合用插销42。此嵌合用插销42做成与之嵌合的塑胶制平板材料300不易松脱的形状,例如不做成圆锥形而做成圆柱形。塑胶制平板材料300以其安装部301置于下模具40膨出部份41时,该塑胶制平板材料300接触部份仅限于膨出部份41的最高位置。因此,在上面加上中间模具横板50时,上述塑胶制平板材料300易偏离。但由于膨出部分41最高位置设有嵌合用插销42,使塑胶制平板材料300更能固定。上述中间模具模板50是为构成中底10厚的部份,形状为钻空成中底10侧周形状的穴形,且其下方呈与上述下模具40直接连接之平面。且中间模具模板50下方为免与上述下模具40之嵌合用插销42冲突且避免直接连接而形成回避凹洞52。当然此回避凹洞52不一定要做得不让嵌合用插销42不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运动鞋之鞋底,其特征为:鞋底下面踏不到部份是以比中底本体强度更大且更具有弹性的塑胶制补强材料补强之运动鞋鞋底;整个中底踏不到部份都是以塑胶制补强材料整个紧密地粘合成一体,塑胶制补强材料是于鞋底纵向呈拱形,同时横向两端与中央部份略高起 ,两端与中央部份之间各做成肋骨状凹纹。

【技术特征摘要】
JP 1993-9-14 252575/931.一种运动鞋之鞋底,其特征为鞋底下面踏不到部份是以比中底本体强度更大且更具有弹性的塑胶制补强材料补强之运动鞋鞋底;整个中底踏不到部份都是以塑胶制补强材料整个紧密地粘合成一体,塑胶制补强材料是于鞋底纵向呈拱形,同时横向两端与中央部份略高起,两端与中央部份之间各做成肋骨状凹纹。2.一种运动鞋鞋底之制造方法,其特征为鞋底下方形成做为母模具之下模具上置有比中底本体强度更大且更有弹性的塑胶制平板材料,其上方连接钻空成中底侧周形状之中间模具模板,同时将构成中底本体之中底本体使用之材料放入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井原正信林朋宏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爱世克私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