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护栏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167262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02 00: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护栏,旨在解决上下横梁在受到撞击后无法恢复,影响其使用寿命,其技术方案要点是:一种防护栏,包括竖立于路旁的两个立柱,安装于立柱中下段的下横梁以及安装于立柱顶端的上横梁,下横梁与上横梁配合转动连接有防撞桶,所述上横梁由多个上组件首尾串联而成,各个上组件相互滑移连接,且连接处均填充有具有回复力的弹性层,所述下横梁由多个下组件首尾串联而成,各个下组件均转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防护栏,通过上横梁的可伸缩配以下横梁各组件的可转动,从而在防护栏受到撞击后能够具有一定形变缓冲能力且能恢复,增加了其使用寿命。

Protection bar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fence, to solve the upper and lower beams cannot be recovered during the impact, influence the service life, the technical proposal is that: a fence, including two columns erected on the roadside, installed on the lower beam column section and a lower Yu Lizhu installed on the top end of the beam, under the the beam is rotatably connected with the upper beam anti-collision barrel, the upper beam is composed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are connected in series, each component slip connection, and the connections are filled with elastic layer restoring force, the lower end is composed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are connected in series and beams, various components are under rotation connection. A protective fence of the utility model can be rotated through the telescopic components of the upper crossbeam and the components of the next crossbeam, so that the barrier can be buffered after being hit, and it can be recovered, and its service life is increas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护栏
本技术涉及道路防护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防护栏。
技术介绍
目前,在高速公路或交通道路上经常发生车辆撞击护栏的交通事故,肇事车辆速度太快,传统的刚性护栏无法为车辆提供一定的缓冲,使得车内人员损伤严重,如果刚性护栏能有效吸收碰撞动能与减速,行驶的车辆撞防护栏的交通事故司乘人员损伤会大为减轻。针对这以问题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具有旋转防撞桶的防护栏,该种防护栏包括上横梁、平行于上横梁的下横梁以及用于安装防护栏的墩柱,其中旋转防撞桶转动连接于上横梁与下横梁之间,旋转防撞桶其外表面选用充气囊或者弹性橡胶材质;在车辆撞击到该种防护栏时,防撞桶能通过旋转摩擦方式改变车辆反弹角度,且冲击能被转化为摩擦能和旋转能,帮助车辆转回正轨;从而大大降低了车祸发生后,人员的损伤情况,但是上述的防护栏其上下横梁均为刚性在受到撞击后无法恢复,影响其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护栏,通过上横梁的可伸缩配以下横梁各组件的可转动,从而在防护栏受到撞击后能够具有一定形变缓冲能力且能恢复,增加了其使用寿命。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防护栏,包括竖立于路旁的两个立柱,安装于立柱中下段的下横梁以及安装于立柱顶端的上横梁,下横梁与上横梁之间配合转动连接有多个防撞桶,所述上横梁由多个上组件首尾串联而成,相邻上组件相互套接,且连接处均填充有具有回复力的弹性层,所述下横梁由多个下组件首尾串联而成,相邻下组件均转动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防护栏受到撞击时,由防撞桶的弹性层先行对车辆进行一定的缓冲,并以旋转摩擦方式改变车辆反弹角度,且冲击能被转化为摩擦能和旋转能,帮助车辆转回正轨;在这个过程中上横梁相互展开使得该段防护栏上部整体呈现一个圆弧形,进一步引导车辆转回正轨;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下横梁的各个组件能够相互转动,从而其不会因连接防撞桶而干涉上横梁的拉伸;当撞击结束后,上横梁的各个组件受到弹性层的弹性回复力,相互收缩,下横梁的各个组件受到上横梁各组件的牵引,转动至初始状态;从而通过各个弹性层来承担车辆撞击防护层后,对于上下横梁的形变力,而弹性层又具有回复力,以此增加了防护栏的使用寿命;如果上下横梁为一根连续的柱子,那么在撞击后将会造成永久的变形,大大影响防护栏的使用寿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组件一端设置有连接孔,另一端设置有与连接孔套接配合的连接部,所述连接孔开口端设置有内翻的边沿,所述连接部端部设置有凸出的台沿,所述弹性层填充于边沿与台沿之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一个上组件的连接部插入到另一个上组件的连接孔内,从而实现了各个上组件首尾相互套接组成上横梁;并在连接孔开口端设置边沿,连接部端部设置台沿,一方面是避免了两个上组件的非正常脱离,另一方面是便于填充弹性层,使得弹性层两端分别抵触于台沿和边沿上。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弹性层为具有弹性的橡胶或者弹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橡胶和弹簧均具备弹性,且具有回复性能,从而其均可作为弹性层的材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边沿与连接孔内壁面的夹角为30°至60°,所述台沿平行于边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边沿和台沿倾斜设置,一方面是减少了连接孔内壁面和连接部的距离,增加结构稳定性,且留有设置弹性层的空间;另一方面是为了分解在撞击时,弹性层对于台沿和边沿的弯折力分解成折弯力和压缩力,使得台沿和边沿不易损坏;如果台沿和边沿分别垂直于连接孔和连接部,那么在台沿和边沿极易发生翻折变形。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组件一端开设有转动孔,另一端设置有转动部,所述转动孔开口端内壁面和转动部端部均设置有一圈限制块。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一个组件的转动部插入到另一个组件的转动孔内,从而实现了由多个下组件相互转动连接组成下横梁;并在转动孔和转动部设置一圈限制块,使得两个下组件的横向滑动受到限制块的干涉,从而避免了两个下组件的非正常脱离。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动孔内壁面和转动部表面设置有复位块,所述复位块之间填充有弹力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转动孔和转动部上设置复位块,并用弹力层填充两个复位块之间的空间,在防护栏受到撞击,各个下组件发生转动后,各个下组件即使不受到上组件的牵引,也能由受到压缩的弹力层推动回复至初始状态。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相对称的所述上组件和下组件竖直开设有装配孔,所述防撞桶圆面中点贯穿开设有安装孔,所述防撞桶通过在装配孔和安装孔内插入转轴转动连接于上组件和下组件之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防护桶损坏需要更换时,拔出转轴取下防撞桶,放入新的防撞桶,并对准安装孔和转配孔插入转轴,即可更换新的防撞桶;整个更换过程简便且快速。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组件的装配孔底端固定有底盘,所述底盘中心设置有与转轴底端配合的轴套。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下组件的装配孔底端设置底盘,防止了转轴由底端掉出,并设置轴套与转轴连接,从而减少了轴套与底盘之间的摩擦力,有效翻转了转轴转动的过程中,因底盘于转轴之间的摩擦力过大,而损坏底盘。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组件的装配孔顶端转动连接有盖板,所述盖板为圆形板材,其圆面贴合于上组件上表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盖板盖住装配孔顶端,从而限制了转轴向上滑移的活动度;盖板以转动连接地方式安装于上组件上表面,在插入转轴后只需转动盖板即可盖住装配孔上端,使得安装和拆卸防撞桶更加便捷。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上组件顶端位于装配孔边缘设置有与盖板卡接配合的卡接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卡接部卡住盖板,从而防止了盖板发生非正常转动。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其一,通过上横梁的可伸缩设置,并在各个上组件的滑移连接处设置弹性层,使得在撞击时能够通过弹性层的形变取代刚性层的形变,从而在撞击结束后使得上横梁具有自我回复的能力;其二,通过下横梁的各个组件具有相互转动能力,从而不会干涉上横梁的伸缩,并设置复位块和弹力层,使得各个下组件能够靠自身转回至初始状态;其三,通过设置装配孔、安装孔和转轴使得防撞桶的拆卸和安装更加便捷。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主要表示防护栏的整体结构;图2为本实施例的剖视图,主要表示防护栏的内部结构;图3为图2的A部放大示意图,主要表示下组件与转轴的配合关系;图4为本实施例上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主要表示上组件的整体结构;图5为本实施例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主要表示下组件的整体结构。图中:1、立柱;2、下横梁;21、下组件;211、转动孔;212、转动部;213、限制块;214、复位块;215、弹力层;3、上横梁;31、上组件;311、连接孔;312、连接部;313、边沿;314、台沿;32、弹性层;4、防撞桶;41、装配孔;42、安装孔;43、转轴;44、底盘;45、轴套;46、盖板;47、卡接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防护栏,如图1、图2所示,包括竖立于道路旁的两个立柱1,安装于立柱1中下段的下横梁2以及安装于立柱1顶端的上横梁3,其中上横梁3与下横梁2的截面均呈工字型,且上横梁3与下横梁2之间转动连接有防撞桶4;上横梁3由多个上组件31首尾串联而成,且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防护栏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护栏,包括竖立于路旁的两个立柱(1),安装于立柱(1)中下段的下横梁(2)以及安装于立柱(1)顶端的上横梁(3),下横梁(2)与上横梁(3)之间配合转动连接有多个防撞桶(4),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横梁(3)由多个上组件(31)首尾串联而成,相邻上组件(31)相互套接,且连接处均填充有具有回复力的弹性层(32),所述下横梁(2)由多个下组件(21)首尾串联而成,相邻下组件(21)均转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护栏,包括竖立于路旁的两个立柱(1),安装于立柱(1)中下段的下横梁(2)以及安装于立柱(1)顶端的上横梁(3),下横梁(2)与上横梁(3)之间配合转动连接有多个防撞桶(4),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横梁(3)由多个上组件(31)首尾串联而成,相邻上组件(31)相互套接,且连接处均填充有具有回复力的弹性层(32),所述下横梁(2)由多个下组件(21)首尾串联而成,相邻下组件(21)均转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护栏,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组件(31)一端设置有连接孔(311),另一端设置有与连接孔(311)套接配合的连接部(312),所述连接孔(311)开口端设置有内翻的边沿(313),所述连接部(312)端部设置有凸出的台沿(314),所述弹性层(32)填充于边沿(313)与台沿(314)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护栏,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层(32)为具有弹性的橡胶或者弹簧。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护栏,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沿(313)与连接孔(311)内壁面的夹角为30°至60°,所述台沿(314)平行于边沿(313)。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护栏,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组件(21)一端开设有转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健
申请(专利权)人:嘉兴恒宏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